《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课 题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三节第二课时《角的比较与运算》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磨课
教材内容 分 析 1、首先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导入问题的设置,达到对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的同时引入角的比较,引人与新知识的讲解融会贯通,一气呵成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迁移的能力,用类比的思想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较。 2、在角的形象比较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 3、角平分线的知识是一个几何中的重要知识点,虽然在此不是重点,但在教学中,老师不能放松,而是要加强讲解。
设计理念 1、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人,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也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2、作图的折纸操作应作为一个补充知识,不必强求知识的记忆。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动,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画时,画相等的角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究,如何画应是老师必须给予提示与讲解的,特别是如何放角的顶点与边。
学情分析 学生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的度数,会根据图形比较几个角的大小。 2.理解角的和差概念,会用一副三角板,画出一些特殊的角。 3.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及简单运用。
教学重难点 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角的和、差的运算,角的平分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合作探究: 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你认为该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观察与思考: 图中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利用学习线段比较长短的比较方法,引导学生类比学习思想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例1 填空: (1) 如图①,若∠AOC=35°,∠BOC=40°,则∠AOB= 度. (2) 如图②,若∠AOB= 60°,∠BOC=40°,则∠AOC= 度. (3) 若∠AOB =60°,∠AOC =30°,则∠BOC= 度. 例2 计算 (1) 120°-38°41′; (2)67°31′+48°49′.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试一试: 如图,借助一副三角尺可以画出15°和75°的角,你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设计意图 通过三角尺拼角度,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简单角度的大小计算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互动探究 动手做一做:在纸上画∠AOB,然后将其剪下来,将其沿经过顶点的线对折,使边OA与OB重合.将角展开,折痕上任取一点记作点C.类比线段中点的定义,填空: 要点归纳: 一般地,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_________的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设计意图 利用折叠让学生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例3 如图,OB是∠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 (1) 如果∠AOC=80°,那么∠BOC是多少度? (2) 如果∠AOB=40°,∠DOE=30°,那么∠BOD是多少度? (3) 如果∠AOE=140°, ∠COD=30°,那么∠AOB是多少度? 例4 已知∠AOB=40°,自O点引射线OC,若∠AOC:∠COB=2:3.求OC与∠AOB的平分线所成的角的度数. 方法总结:涉及到角度的计算时,除常规的和差倍分计算外,通常还需运用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题型的例题讲解,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板书设计
课件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的平分线。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根据教材意图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较的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但静心思考,本节课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本节课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如下: 1、问题的设计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2、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放不开,导致探究活动作用降低。“三角板拼图”, 学生没有预想的那么积极,而且明显对小组合作比较陌生且时间有点仓促,学生探索与展示的都不是很充分。 3、角平分线的知识是初中几何中的重要知识,但在此老师讲解不够 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