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2诗经二首 蒹葭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12诗经二首 蒹葭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1 21:06: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蒹葭》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思维发展:品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起兴手法的运用。
审美鉴赏:研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好情感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起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感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这首歌一经发布,就广为传唱,歌中描绘的是一种朦胧迷离的景象,让人听之心神荡漾。而这首歌的原型就是选自《诗经》中的《蒹葭》。蒹葭在《诗经》中被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今天就让我们溯洄而上,回到诗歌的源头,去探寻《蒹葭》的美好。
(二)任务一:诵读诗歌,关注句式特点,体会节奏与韵律
1.听老师范读,正字音。
2.全班齐读。
3.关注句式特点,说说诗中还有哪些元素能体现音韵美?
教师明确音韵美体现在:
节奏鲜明——四字一句,两字一顿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加深情感
音韵和谐——韵脚变化,双声叠韵
(三)任务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和起兴手法的运用
1.如果请你给《蒹葭》配上一幅背景插画,你会选择哪一幅,为什么?
目的:通过三幅图的比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蒹葭》的意境是清新的、淡雅的、朦胧的。
2.在如此朦胧、凄美的意境中,主人公心神荡漾,想到了心中的那个伊人。这种由景到人,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起兴。
教师明确: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全诗三章,每章都由景起兴,由景生情。
3.有感情朗读,体会朦胧的意境。
教师总结:同学们读的入情入景,老师不仅看见凄美的图画,仿佛还能听到了瑟瑟的秋风声、潺潺的秋水声和主人公追寻的脚步声。而这种种声音,使原本凄清、朦胧的画面带上了生命的气息和动态的张力。全诗给我们营造的是这样一种凄婉的情调,幽邃的境界。
(四)任务三:研读诗歌,体会美好情感和“伊人”的形象
1.请同学们关注语言的微小变化,体会主人公对伊人的情感?
示例:“长”“跻”“右”三字的变化写出了追寻道路的艰难险阻,突出了主人公的执着追寻。
学生品读展示
教师明确:既有求而不得的焦急和失落,更有对伊人的深情与执着。全诗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伊人是模糊的、朦胧的,可见而不可求的,但正因为如此,主人公对他的情感才愈加浓郁、愈加执着。
2.“伊人”是谁呢?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也,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认真思考,小组研讨,时间5分钟)
教师明确:“伊人”可以是恋人、知己、贤才,也可以是理想、信念,总之,它就是我们心中的一切美好。
3.拓展:时代人物的“伊人”是什么?
时代楷模张贵梅的“伊人”是将山区女孩送出大山;
共和国勋章钟南山的“伊人”是呼吸慢病防止走出中国特色;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伊人”是禾下乘凉梦。
4.你们的伊人又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明确:我们应该像主人公一样,为了梦想,不畏艰险,执着追求。这就是《蒹葭》带给我们的魅力,它给予我们梦想,赋予我们力量,支撑我们前行。
(六)吟唱《蒹葭》,表达对它的爱意。
(七)课后作业
1.用你最充沛的情感,将这首歌谣唱给你的家人听!
2.推荐阅读《郑风·子衿》、《秦风·无衣》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