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1 19:4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过关测试
(本试卷共23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絮说(xù) 伛偻(qū) 烦噪 惶恐不安
B.诘问(jié) 镶嵌(xiānɡ) 晌午 阿谀奉承
C.炙烤(zhì) 取缔(tì) 震悚 大庭广众
D.憎恶(è) 攥着(zuàn) 惧惮 心会神疑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下五千年》可是家喻户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变化的见证。
B.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与时俱进。
C.要时时提醒自己的不足之处,忘乎所以是不对的。
D.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青龙刀望忠便砍。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B.据刚刚最新收到的消息,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再次获得世乒赛团体冠军。
C.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海内外五万多名清华学子重回母校,追忆青春岁月,共享天伦之乐。
D.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略自己拥有了什么。
4.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 ; ……然而,岳飞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铁血丹心,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张骞的拓路功迹……早已载入史册,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若心无国家之尊严,他们怎有如此壮行?
①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掩埋了丝绸路上的声声驼铃
②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里的点点残血
③几百年的瑟瑟秋风,早已吹散了塞外沙场的连营吹角
④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湮没了零丁洋里的阵阵叹息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5.下面句子提取主干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战马》是由有“电影奇才”之称的美国导演斯皮伯格继《辛德勒名单》与《拯救大兵瑞恩》后倾力打造的“史诗战争三部曲”终结篇。
A.《战马》是斯皮伯格打造的。
B.《战马》是终结篇。
C.斯皮伯格打造“史诗战争三部曲”。
D.斯皮伯格打造终结篇。
二、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造口、郁孤台、清江、长安:均为地名。愁余:使我发愁。
6.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从内容上看,属于一首怀古伤今之词。
B.词的上片以实笔写山河破碎的憾恨,下片写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C.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写登台远望时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感。
D.下片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7.下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是说向西北方的汴梁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表达对中原的思念及对中原地区长期沦陷未能收复的惋惜之情。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含义是:青山再高,也挡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国家虽然破败,但也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现在常常被引喻成这样的哲理: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因为历史毕竟要发展。
C.本词的最后两句写到了词人在黄昏时刻听到了鹧鸪伤感凄切的鸣叫声,流露了词人悲观绝望的心态。
D.全词从抒情结构上呈现出抑、扬、抑的格局,起伏顿挫,手法亦妙极。
三、课外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8.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B.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C.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D.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俄而( ) (2)向( )
10.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11.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2.从吕蒙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请简要说说。(2分)
四、句子默写(8分)
13.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 ,关山度若飞。
(2)有约不来过夜半, 。
(3)草树知春不久归, 。
(4) ,隔江犹唱后庭花。
(5)《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远涉边塞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 , 。
(6)《竹里馆》一诗中,写夜深人静、明月相伴情景的句子: , 。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轻放
(安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A.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B.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C.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D.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14.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
(2)
(3)
15.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作批注(照抄示例不得分)。(4分)
示例:我选 A 处;批注:与其一味的抱怨、哀叹世风日下,不如身体力行做点什么。
(1)我选 处;批注:
(2)我选 处;批注:
16.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1)段,回答下面问题。(4分)
(1)为什么说硕士毕业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7.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 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 ”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⑥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⑦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⑩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本文有删改)
18.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4分)
19.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0.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3分)
21.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六、综合性学习(6分)
22.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祟敬的名人。这些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当然,也可能是影视明星、体育明星、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等。最近,实验中学一(3)班的班主任打算在班上开展“名人故事大家讲”活动,并请你来作策划。
①你认为通过这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2分)
②请你为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2分)
③你打算怎么来开展这项活动?请设计一个你认为别开生面的活动方式。(2分)
七、作文(50分)
23.作文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文学家的作品,从中了解到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你最欣赏哪一位?读了他的作品,你是否心潮起伏,有许多话想对他一吐为快?请以《致xx先生》为题写一封信,与他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1)具有真情实感。(2)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格式准确,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0分)
1.B
【详解】
A.伛偻——yǔ,烦噪——烦躁;
C.取缔——dì;
D.憎恶——wù,心会神疑——心会神凝;
故选B。
2.B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
A.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选项正确;
B.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前进;使用语境错误;
C.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选项正确;
D.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选项正确;
故选B。
3.D
【详解】
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
A.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选项错误;
B.“刚刚”与“最新”语义重复,删去“刚刚”或者“最新”;选项错误;
C.成语使用错误。“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改成“盛典之乐”;选项错误;
故选D。
4.D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
根据下文的“岳飞”“文天祥”“辛弃疾”“张骞”,对应的分别是“风波亭里的点点残血”(岳飞在风波亭被害),“零丁洋里的阵阵叹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过零丁洋》),“塞外沙场的连营吹角”(出自《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丝绸路上的声声驼铃”(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故正确的排序是②④③①。
故选D。
5.B
【详解】
句子的主干部分是: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主语部分“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战马》”,“《战马》”是中心语;谓语:是;宾语部分“由有‘电影奇才’之称的美国导演斯皮伯格继《辛德勒名单》与《拯救大兵瑞恩》后倾力打造的‘史诗战争三部曲’终结篇”,“终结篇”是中心语。故选B。
二、诗歌鉴赏(4分)
6.B
7.C
【分析】
6.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B.上片“西北望长安……”一句借古说今,并不是“实笔写山河破碎”。
故选B。
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前。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选项错误。
故选C。
三、课外阅读(12分)
8.D
9.(1)不久、一会儿(2)刚才
10.(1)于是吕蒙博览群书,并把《易经》做为根本。
(2)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11.①博览群书 ②梦中诵书
12.合乎题意即可
【分析】
8.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故停顿为: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故选D。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不一会儿突然惊醒了过来。俄而:不久、一会儿。
(2)我刚才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向:刚才。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1)于是吕蒙博览群书,并把《易经》做为根本。乃:于是;宗:本质,根本。
(2)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坐:通“座”,这里指在座的人。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阅读全文,根据“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和“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可知,吕蒙博览群书,看书甚至到了入魔的状态,梦中诵书。据此概括即可。
1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本文主要讲了吕蒙读书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乃至到了好学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程度。所以围绕“博览群书,勤奋好学”回答即可。
【点睛】
译文: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劝他学习,吕蒙按照《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经常成为孙策的座上宾,并且喝醉酒就睡在座位上,一次突然说梦话将《周易》的一段说了出来,然后瞬间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吕蒙说:“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四、句子默写(8分)
13.
万里赴戎机 闲敲棋子落灯花 百般红紫斗芳菲 商女不知亡国恨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详解】
注意“戎”“漫”“袖”等易错字。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14.
(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2)父亲打扫公共楼梯,并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3)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15.示例:A处:只要肯动手,每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勿以善小而不为;多做事,少抱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B处:反映了某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现状;为“我”“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行为开脱。
C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态;动作、神态的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与慌乱,也与父亲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
D处:言语虽然朴素,却道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两个反问句表现父亲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16.(1)虽然“我”受过高等教育,但自私冷漠、计较得失,与父亲的助人为乐、友善待人、重义轻财相比,人格上显得苍白无力。
(2)比喻或对比;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解决,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
17.看法一:认同。理由如:友情比金钱更重要;钱能测出一个人的品行优劣;钱能测出真假朋友。
看法二:不认同。理由如:人要守信用,不能纵容欠钱不还的不诚信行为,否则会损害社会的良序约俗。
【分析】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二自然段主要在写父亲给公共走廊换灯泡;第五段主要写了父亲打扫公共楼梯,还主动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文章第八段到第十段主要写父亲劝“我”不要催朋友还钱。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15.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中的选句,分析自己的心得、评价、联想、概括即可。因此,既可以对选文内容做出概括,对原句进行审美分析,也可以总结自己的感悟,或者提出自己的建议等。
示例:
A处:“光明使者”既指父亲为走廊带来了光明,也指父亲的行为就像一束光,温暖了这个冷漠的社会。
B处:“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写出了乐于助人很少,表现出了自私冷漠的社会现状。
C处:这句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句话用了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形象的刻画出了面对别人的好意时的猜疑,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D处:这句是父亲在面对“我”的抱怨,讲述的他的处世之道,这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正是因为这样微笑待人的态度,父亲才能快乐自己。
16.(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从文章内容来看,父亲做的几件事情都是“我”力所能及的,但是“我”却不愿意,不想去做。所以说“我”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对人自私冷漠,计较得失,与父亲的助人为乐,为人热情等品质相比,显得“苍白无力”。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划线句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用“尖锐的刀子”比喻过激的问题解决方式;又将过激的解决方式和真诚友善的解决办法形成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解决,待人应该更加宽容、真诚一些。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7.本题考查对父亲做法的分析。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认同或者不认同,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析理由。根据“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可知,父亲认为催促朋友还钱不仅会失去朋友,还会让自己气愤。但是也可不赞同,围绕“诚信”回答即可。
18.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
19.(1)母亲对儿子的“淡淡的深情”为线索。
(2)①在送行时,儿子在委屈赌气,对母亲无牵无挂,心里轻松;②大学四年,回想母亲,常心里发热,泪水无意流下;③成家结婚后,母亲的询问,儿子恍然大悟;④取得一点成就,对母亲的爱感到震惊,心情激动,热泪盈眶。
20.①第一段“我”考上大学后,将父亲的到处炫耀、一醉方休和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多喜不见多愁进行对比,写出母亲的爱子深情不易被发觉。②第三段母亲为“我”入学送行,将其他父母的依依惜别、千叮万嘱与母亲淡淡的转身就走进行对比,以母亲的淡淡表现来反衬她隐藏在内心强烈的爱子之情。(③入学送行时,母亲是淡淡的;但作者走后,母亲作了一个噩梦,一哭哭了个没气。)
21.“平静水面”指母亲对儿子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深处的激流”指母亲内心隐藏着的强烈的爱子之情。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恰切地表达出母亲的淡淡的深情。既收束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
【分析】
18.本题考查文章的选材安排。本文主要记叙了“我”考上大学母亲没有送“我”上学,而是让“我”自己去学校;结婚后母亲梦见“我”死去,还偷偷地问“我”妻子是否舍得让“我”吃肉这几件日常小事,以小见大,通过这些小事表现母亲“淡淡的深情”,内心隐藏着强烈的爱子之情。
19.(1)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这篇文章以母亲对儿子“淡淡的深情”为线索,回忆“我”上大学离家时母亲淡淡的反应,结婚后母亲梦见“我”死去,还偷偷地问“我”妻子是否舍得让“我”吃肉。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深情。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根据“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和“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可知,“我”上大学离家时母亲淡淡的反应,让“我”内心了无牵挂;大学四年,因为回忆起和母亲相处的温馨小事,“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结婚后,母亲做梦梦见“我”死去时,“我”却“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和“一霎时我恍然大悟”;在“我”发表了一些文章时,母亲的夸奖“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
20.本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解答时,先找出对比手法的应用,在分析其表达效果。示例:“我”发表文章后,母亲对“我”淡淡的夸奖和“我”灵魂震惊形成对比,突出“我”对母爱的体悟、感动,也反映了母亲内心深处的自豪。
2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平静水面”比喻母亲一直以来淡淡的言行举止,用“深处的激流”比喻母亲内心对“我”的牵挂、对“我”的爱,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最后这句话与题目“淡淡的深情”相呼应,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六、综合性学习(6分)
22.
【答案】(1)正确认识名人,培养健康情操。
(2)示例:任何一个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的,从古到今,不胜枚举。如上下求索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驱除鞑虏的孙中山,一个好榜样,就是一杯香醇浓厚的美酒,读来总是令人回味无穷,一个好榜样,像一条内小溪,流淌着清澈的水,汩汩地流进我们的心田。今天,我们在这儿举行“名人故事大家讲”的活动,希望大家都能在聆听故事中有所收获。
(3)示例:举行“名人故事大家讲”的比赛,大家讲述名人大家的故事,并谈论自己从中学到了名人的哪些精神,接着进行故事评选,最后将活动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制作黑板报。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资料收集能力,组织材料,另外,故事讲述活动能提高孩子的具体的表述能力。“名人故事”能够在让学生在了解名人事迹的过程中受到人格的熏陶,促进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在拟写开场白时,要注意语言优美,号召性强。示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卓绝的智慧,有着远大的抱负,有着惊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做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名人的生活,去聆听他们的故事吧,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在他们的故事中学到很多东西。
(3)本题考查活动的设计。学生应该围绕“名人故事大家讲”设计活动,设计时,还要注意关键字“讲”,学生可以设计成名人故事演讲比赛,名人名言作品交流大会等活动。
七、作文(50分)
23.
【答案】参考例文:
致鲁迅先生
敬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鲁迅先生,您是一位众所皆知的大文豪。在您写的书中,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浓的书香。我们将您看成了学习榜样,学习您的作文,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品。
鲁迅先生,您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我在学习中学到关于您的课文,您为那位爱看书的年轻人给予的买书优惠以及送书的善举,让我感动。
你是一位文学家,在有生时,著作了不少名著。现代人们都很爱看您的书,因为那每个字之间都有深刻的含义;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通畅流利;每一段都写出了您的心声。我走进人山人海的深圳书城,看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等书籍陈列在文学名著的书柜上,人们走过都要拿出它来细细品味一番。
您珍惜时间,每一个时间都被您视为生命,正应验了您说的一句名言“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在一件事中,也能应验您的名言:有一次,您的朋友来您家,想与您聊天喝茶,而您却拒绝了。在细心的思考文章的您不想浪费时间,便拒绝了他的请求。唉,与您相比,在生活中浪费时间而却不知的我,应该好好想您学学了!
您有爱心,在我所知道的事迹中,这些事迹已经能让我感动的流泪了呢!有一次,一位拉车的人脚应在奔跑中踩到了碎玻璃,玻璃扎进脚中,血留不止。您看到了,立马出来,拿着纱布等医疗的用品,在一个这也比您卑微百倍的人面前蹲了下来,帮他疗伤。您不顾职业的分歧,只为了别人的身体,您还将一些钱给了他,让他回家好好休息。我还经过您的保姆所讲,说您每夜里都咳嗽,还坚持写书。不但如此,您还让她早点休息,不让他干重活。我不经留下了眼泪,您的善举让我的眼眶湿润了。
现在,您已是天堂的灵魂了,但您的一切善举,所有书籍,每一句名言都永留人间。我还要为全世界人民,为您说声:“谢谢!”
我就写到这了。
此致
敬礼!
x x x (姓名)
x年x月x日
【详解】
这是一篇书信体作文。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规范:
一、称呼。称呼是书信的开头,要顶格写。称呼后面要加冒号。
二、问候语。问候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三、正文:这是书信的主要部分。要求:1)要直截了当地把要告诉对方的内容条理清楚地写下来,要写出真情实感。2)本文是写给一位文学家,写在阅读其作品后,对其思想和精神追求的理解。范围宽泛,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但在和人物对话时,要注意选择典型的作品,如果所写作品不止一篇,应每一篇写一段。3)因为是和人物对话,文中可以引用人物的名言和作品中的原话,并据此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期和名家达到精神上的契合。4)书信不要使用华丽的词语,更不能言不由衷。
四、祝愿语:正文写完后,通常要向对方表示致敬或祝福。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或“祝你”,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或“健康”等祝福的话。
五、署名:在信纸的右下方写上自己的名字。
六、日期:把写信的具体时间写在署名的正下方,应写清年月日(不写年份是错误的),以备收信人日后查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