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1 18:1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文章叙述了两个小孩凭借各自的主观感受,对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争论不下,最后连博学的孔子也无法做出判断的一则故事。
文章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两个小孩对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接着写两个小孩借助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直观感受,阐明各自所持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做出判决从而引起两小儿的“笑”。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两小儿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证明了各自的观点,一个从视觉角度去分析,太阳在早晨大,中午小,所以早晨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一个从人的冷暖感觉角度去分析,早晨凉,中午热,所以早晨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为强调各自理由的正确性,都用了反问语气。这既符合孩童的争强好胜的个性特征,也切合了题目中的“辩”字。最后在孔子不能判决的情况下,作者又用了一句反问句“孰为汝多知乎”来表现儿童的天真和机智。寥寥几笔,既有观点,又有论据,把争辩的过程清楚地展现了出来。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从两小儿的辩论中我们知道,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要学会借助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要学会需要大胆质疑,独立思考。
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为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内容,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写“辩”这个生字,理解“决”的意思。
2.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内容,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3.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
一:课前热身。
1.课前飞花令:“日”。
学生说含有“日”的诗句。
2.教师参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板块二:解题导入,朗读挑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大家飞花令环节表现不俗,说出很多带有“日”字的诗,大家说的这些诗句中的“日”都和太阳有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也与“日”有关,齐读课题。
2.由“辩”入手,理解题意。
“辩”的意思是——辩论。
“两小儿辩日”什么意思?两个小孩儿围绕太阳展开了辩论。
板块三:借助注释,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看起来虽然短,但读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有些句子对同学们来说可能难以断句,难以断句的原因其实是我们不太理解意思。怎么做到正确的朗读文言文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大概意思,然后试着读一读,争取做到正确、流利。
2.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要求: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大概意思,然后试着读一读,争取做到正确、流利。
3.小组合作交流。
出示要求:在小组内朗读,讨论是否正确。
4.小组汇报。
出示要求:先朗读课文,再汇报关于朗读小组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现在还存在的争议性的问题。
交流方式:
①学生1读一读课文。②学生2交流你们遇到的但已经解决了的困难。③学生3提出你们还没有解决的困难。
5.捧起书齐读。
板块四:借助注释,理解文章意思。
1.默读课文,练说意思。
其实刚才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已经大致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下面请大家默读这篇文言文,把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说故事的内容。自己先练练。
2.指名说。
3.相机点拨:古今异义、重点字的意思。
孔子东游:向东游历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离,距离
孔子不能决也:判断、判决
板块五:辩论小析。
1.知观点,理解两小儿是怎么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同学们,“两小儿辩日”,可是是一篇很经典、精炼的的描写辩论的文章,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出示要求:自读思考,两小儿围绕太阳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1)指名用课文里的语言来回答两小儿的观点。
观点: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他们的观点截然——相反
板书:观点 相反
(2)指名用课文里的语言来回答两小儿是怎么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体会两小儿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都很有道理。
两小儿观点截然相反,怎么说的都有道理呢?
第一对词语“车盖和盘盂”是在写太阳的样子,第二对词语“沧沧凉凉和探汤”都是在写太阳给人的感觉。
①第一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太阳的?(从形状的角度,这是眼睛看到的,是视觉的角度。)
②第二对呢?(感觉,是我们感觉到的。)
板书:理由 角度不同
同学们,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种现象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吗?(看到过)看来,一小儿说的是事实。那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种感觉你们有过吗?(有过)这么说来,另一小儿说的也是事实!
两个小儿都用生活中具体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他们角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理有据,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3.读课文,体会两小儿借助具体事例表达观点的方法。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前面一小儿,女生读后面一小儿,老师读提示语。
两个小儿说的有理有据,所以连我们的大圣人——孔子也不能决也。
板块六:情景再现,趣演辩斗。
1.感受故事之趣。
读到这里,觉得这个小故事有趣吗 喜欢两小儿吗?为什么?
师小结:是啊,辩斗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两小儿活泼泼的天真烂漫,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和思考,也看到了他们不人云亦云、不轻易放弃自己观点的坚持和独立。
2.还原场景,演一演。
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同桌之间分好角色,然后大声朗读两小儿的辩斗。
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辩斗”,教师巡视倾听。两次辩斗,一次用原文辩论,一次用自己理解的意思辩论。
3.学生展示。
4.体会辩论的语气。
无论是文言文辩论还是文言文辩论,意思都正确,为了强调自己说的对,他们还用了什么句式。其中一小儿用了“此不为……乎”,另一小儿也不甘示弱,也用了“此不为……乎”——反问。
是啊,刚刚同学们辩是辩了,就是没有斗起来,注意辩论时反问的语气,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有力量!
板书:语气 反问
5.请学生再演辩斗,感受语言的力量。
总结的话:文章虽短,给我们的启发却很大。辩论的时候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找到合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为了加强反驳的气势还需要采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辩论就是智慧的博弈!
板块七:增加难度,经典诵读。
1.挑战朗读没有句读的文言。
不知道老师这堂课教学的简短的文言文,有没有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老师来测试一下,这是没有标点的文言文,看看你能不能读得正确?
出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挑战背诵。要不要再来挑战一下?
出示:
孔子____________,见____________,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 ,而日中时____________。”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 ,而日中时____________。”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 ,及日中则如____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____?”
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____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____?”
孔子____________。
两小儿笑曰:“____________?”
3.教师总结。
真的可以说是印象深刻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用文言文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意思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观点 理由 语气
相反 不同角度 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