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1 18:3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发现事例与观点的证明关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域”“惯”“溅”“搜”等生字,理解“司空见惯”“见微知著”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研读文本,结合具体事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发现三个事例的写作顺序以及与观点的证明关系。
教学过程
一、预学反馈
(一)字词闯关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5课,读题。读了课题,你有疑问吗?
学贵有疑,有了疑问,不断探索,你们也会有所发现。
2.文中有一些易读错的词语,你能读准吗?
(1)出示第一组词语:
花圃 纬度 搜集
溅 盐酸 石蕊试纸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一起读。
(2)出示第二组词语: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不可思议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指名读。读得正确就一起读。
(这个字读锲,一起读一读。)
这些都是成语,平时读书时要多关注,多积累。
(3)出示第三组词语:
波义耳 英国著名化学家 魏格纳 德国气象学家
米歇尔逊 生物学家 阿瑟林斯基 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 华罗庚 中国数学家
“庚”是后鼻音,要读准。
俄裔美国,你理解吗?(阿瑟林斯基是取得美国国籍的俄国人)从这些人的身份可以知道他们都是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这些人都很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节奏。
(二)梳理文脉
1.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文章?(ppt出示:议论文)
(1)学习议论文,你有什么好方法?(板贴: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
(指板贴)学习这一类文章,我们要弄明白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是怎样印证观点的,最后又是怎样总结观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提出观点?(预设:1-2自然段。)有不同意见吗?你为什么把第二自然段放在提出观点部分?
哪几个自然段是印证观点?(预设:3-5自然段)
哪几个自然段是总结观点(预设6-7自然段)
2.出示一二自然段
这篇课文的观点是什么呢?(ppt标红观点)指名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观点。
课题就是作者想表述的观点,这一表述比较概括,抽象,不太好理解,第二自然段对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ppt演示)
二、弄清含义
1.自主学习一: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圈画关键词,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2.交流
(1)出示第二自然段。
预设:
学生可能会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2)一百个指的是具体数量吗?那么一百个问号指的是什么呢?(标红“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3)这些疑问是从哪里来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的)板贴:问题、现象
(4)“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呢?生活中哪些现象,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母鸡会下蛋等)我们的母语博大精深,这个成语还出自一个典故呢,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一查。
(5)“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就是文中哪个成语的意思?出示:见微知著
(6)许多人都没有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而那些在科学领域中有所建树的人,读——他们都善于读......
(7)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找到真理,除了从常见现象中发现问题,还需要怎么做?(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这正是不断探索的过程,这样才能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板贴:真理
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真理指的是什么呢?(科学发现,科学发明)
(8)议论文的表达往往比较抽象,而这里用符号来表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9)科普作家叶永烈用了几个短句,就精当准确地概括了找到真理的一般过程:(指板贴)从常见现象出发,不断发问,不断探索,进而找到真理,具体解释了观点的含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第二自然段读。
三、探究事例
1.事例概括
(1)真理真的是这样诞生的吗?出示:为了印证自己表述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呢?
取样展示(学生的预习概括)
(2)这是咱们班两位同学对事例的概括,你更赞成谁的?说说理由。
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
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说”
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3)小结:(本文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了什么真理应概括出来。)
概括事例要做到简洁,但也要注意表达的全面。2.表达顺序
2.这三个事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能不能印证观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哪一部分来读?(印证观点部分)
我们先看波义耳发的故事
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自主学习二:
1.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的事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小组内交流,先说观点,再说说理由。
小贴士: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可以补充。
(1)全班交流。
这个事例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能具体说一说吗?这个事例先写了什么?
这个事例先写了波义尔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变红了。
从哪里到哪里写的是波义尔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你来读一读。那么,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板贴:观察现象。男生读一读这部分。
接下来写什么?
波义耳提出了很多问题。
波义尔提出了什么问题呢?请你读一读。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哪四个字概括?板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之后呢?
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进行许多实验的过程,正是波义尔——不断探索的过程,板贴:不断探索。
请女生读一读这两个部分。
最后写什么呢?板贴:找到真理。
波义尔找到了什么真理呢?
波义耳发现了——制成了——
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发明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2)现在,我们清楚了,这个事例是按照(指板贴)生读——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不断探索—找到真理的顺序来写的。
(3)对照第二自然段观点的表述,你有什么发现?(一致)
(4)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样一致的表述:老师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四个组分别读事例中相对应的部分。第一组读第一部分,以此类推。
(5)小结:波义耳事例的表达顺序竟然与第2自然段观点含义的表述顺序如此一致,这正体现了议论文表达严密的逻辑性,其它两个事例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
我们一起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些生字。齐读。
有些生字笔顺容易写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学生说。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搜”的竖画要出头。
出示学生样本,某某等多位同学和你一样,也关注到了这个字。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惯”的笔顺,右边上面的部分,先写竖折,横折,竖,横,横画要出头。
出示学生样本,等多位同学关注到了这一笔画。
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两个字。
2.范写。
3.学生写习字册。
板书设计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现象 问题 探索 真理
印证观点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不断探索 找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