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第10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第10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2 16:50:30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十单元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历 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2.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20世纪80年代
原因 全面改革的推动 表现 经济加 速发展 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五年间,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0 年,“七五”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
生活水 平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 小康社会 迈进
科学技 术取得 新成就 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1991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2.20世纪90年代
原因 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 表现 我国取得应对亚洲 金融危机 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 经济加速发展 2000年,“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
表现 生活水平显著 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科技事业取得 巨大成就 1999年,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 “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1999年“ 神威 ”
计算机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封锁。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3.21世纪
(1)原因: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2)表现
①国家战胜非典疫情,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②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出台了一系列 强农惠农富农 政策,粮食产量自2004年起实现8年连续增长。
③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覆盖人数超过 13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 社会救助体系 基本建立。
④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 嫦娥一号 ”首次完成绕月探测。
⑤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涵:在 一个中国 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 资本主义制度 长期不变。
(3)实践
香港、 澳门 回归 祖国 回归 时间 ① 1997 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 澳门 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意义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一国 两制” 显示 强大 生命 力 中央 政府 举措 ①中央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 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②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关于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促进内地与港澳之间的货物、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实现了港澳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③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 赴港澳旅游 ,扩大人民币在香港、澳门业务,推动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
影响 香港、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显示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强大生命力
2.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1)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同属 一个中国 ,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汪辜会谈 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 反分裂国家法 》,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5)2008年12月,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迈开实质性步伐。大陆方面还实施多项对台惠民政策措施,两岸在学术、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交往不断深化。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战略性调整
(1)依据: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2)表现:邓小平明确提出“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的论断,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一律平等;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借口,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
(3)成就:1978年8月,中国同日本签订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4)国际影响力:随着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得到 全方位 发展,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到1992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54个。
2.20世纪90年代的外交成就及国际影响力
(1)外交成就
大国 关系 积极发展 新型大国 关系,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面对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的野蛮暴行和在双边关系中挑起的种种事端,中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周边 国家 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 睦邻友好 关系:
①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②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多边 外交 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以 联合国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2)国际影响力:世纪之交,我国建立起 全方位多层次 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3.21世纪的外交成就及国际影响力
(1)外交总体布局:进入21世纪,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提出“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
(2)影响力: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中俄关系 高水平 发展,周边关系取得突破。
①2002年11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相关国家在南海开展务实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②2003年,中国与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经贸合作迅速发展。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致力于推动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改革。
④从2009 年开始,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增强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⑤中国还积极参与 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 的国际合作,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重点研习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材料】 30多年来,对外经济开放在坎坷中走向前进,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2 072亿美元,而1978年进出口总额为355亿美元。随着我国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超过90%,改变了用大量初级产品来换取工业品的不利贸易局面。特别是2001年以来,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逐渐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20.8%提高到2008年的29.1%,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曹令军《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
【思考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提示:(1)发展情况: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由贸易逆差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多。
(2)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素养解读】
材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增长,也包括质量上的提高。对于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材料直接指出了科技发展的原因,间接反映了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
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末,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中国抓住了这一历史趋势,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经济中。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和政府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通过调整内外政策加速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使对外贸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3.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通过改革,中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与国际经济的接轨;通过开放,“引进来”“走出去”,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高度融合。
[重难归纳]
4.中国科技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大了科技研发的投入,使中国对外贸易逐渐从低附加值产品过渡到高科技产品,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升级。
5.中国的教育优先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优先发展教育,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跟踪训练]
下表所示是21世纪以来我国在部分领域取得的成就。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
领域 成就
经济 2006年后,我国外汇储备一直稳居世界第一
科研 2007年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交通 2012年后,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A.小康社会的建成    B.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C.综合国力的提升 D.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涉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科研人员、高铁建设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C项正确。小康社会建成是在2021年,国际影响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世界第一强国是美国,A、B、D三项均错误。(共32张PPT)
第十单元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历 史
[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3.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4.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5.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拨乱反正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 民族政策 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3)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科学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改革开放的初期(1978—1992年)
(1)对内改革
农村 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 扩大企业自主权 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
(2)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 1980年,设立 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扩大开 放程度 我国还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3)理论贡献
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确立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的深化(1992年后)
理 论 突 破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 南方谈话 ,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 化 改 革 ①按照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 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②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深 化 开 放 ① 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 科教兴国 、 可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3.积极推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
(1)2002年,中共十六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强调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中共十六大以后,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007年,中共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的新要求。
(4)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以 改善民生 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1.提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首次概括提出: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的飞跃。
3.理论内容
(1)邓小平理论
创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阐明了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影响 成功开创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地位 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创立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影响 开创 全面改革开放 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地位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
创立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影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地位 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重点研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材料一】
 图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图2 农民申请加入农
 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     业生产合作社
  热烈拥护
【材料二】 安徽凤阳县三年粮食产量变化
时间 产量
1980年 5.02亿千克
1981年 6.70亿千克
1982年 7.15亿千克
【思考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到图2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简要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中安徽凤阳县三年粮食产量有何变化 它主要得益于什么政策的实行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该政策的作用。
(3)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
提示:(1)变化: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原因:土地改革后分到土地的农民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这样的方式难以抵御自然灾害,难以解决水利问题,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要求互助合作;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变化: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出发点:维护农民利益;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素养解读】
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改革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反映了中国农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又从个体私有制再到集体所有制的发展过程。材料二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两则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农民利益,解放农村生产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素养。
[重难归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名称 时间 影响
土地改革 1950— 1952年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3— 1956年 1956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名称 时间 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 开始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在分配上追求绝对平均主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 至今 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改变经营方式,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做法,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跟踪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大变化。其中,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
C.确立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D.推动了现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答案:B
解析: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四者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正确;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与土地公有制有关,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为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农业方面的相关内容,与工业化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共7张PPT)
第十单元
单元总结
历 史
内容索引
知识架构
专题突破
知识架构
专题突破
专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政治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逐步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2.经济上
实现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3.思想上
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外交上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