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1 14:4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遵化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评估
七年级历史试卷
提示:本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用2B 铅笔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每小题2分,共50分)
1. 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 北京人遗址 B. 元谋人遗址 C. 蓝田人遗址 D. 马坝人遗址
2. 下列内容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相符的是( )
①生活在黄河流域②种植水稻③住干栏式房子④挖井饮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今天,海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我们尊崇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尧 B.舜 C.蚩尤 D.炎帝和黄帝
4. 传说时代的尧舜禹都是通过推举的方法成为部落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
A.投票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选举制
5.“姜子牙和申公豹是《封神演义》中交战双方的统帅人物,他们率领各自的军队在牧野展开决战,最后,姜子牙打败申公豹,随后姜子牙举行封神大典来庆贺胜利。”与这一传说相关历史事件是( )
A. 夏朝的建立 B. 商汤灭夏 C. 武王伐纣 D. 黄帝大战蚩尤
6.周初,周王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宗亲和功臣。这种制度是( )
A. 三省六部制 ]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7.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 )
A. 西周、春秋 B. 春秋、 战国 C. 西周、 东周 D. 东周、西周
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下列中华文化符号中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 )
A. 青铜器 B. 瓷器 C. 丝绸 D. 甲骨文
9. 右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课时留下的学习笔记,它反应的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
A.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强
C. 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D. 弱小诸候依赖周天子
10.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这主要与秦国变法法令中的哪项措施有关( )
A.改革户籍制度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奖励军功 D. 鼓励耕织
11.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
A. 孔子 B.墨子 C. 老子 D. 韩非
12. 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力量,导致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最能说明秦朝灭亡原因是 ( )
A. 法家思想影响 B. 中央集权制度
C. 陈胜吴广起义 D. 秦朝残暴统治
13.《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 对外征战 B. 增加徭役 C. 焚书坑儒 D. 休养生息
14. 右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应该是( )
A. “文景之治” B. 汉武帝大一统
C. “光武中兴” D. 孝文帝改革
15.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6. 公元前 60 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西域都护的设置
C. 班超出使西域 D. 丝绸之路的开辟
17.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日常书写。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改进了造纸术。这段话强调的是( )
A. 改进造纸术的原因 B. 造纸术的影响
C. 工艺流程的繁琐性 D. 造纸术的传播
18.2021年5 月 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南阳的张仲景祠,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张仲景的主要成就是( )
A. 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B. 创立太平道,并以治病来传道
C. 编写纪传体通史《史记》 D. 著《伤寒杂病论》,提倡“治未病”思想
19.2013年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中国关于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即建立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统一交通基础设施,消除贸易壁垒,并进一步推进各方合作。关于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开通的
B. 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传人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 其路线是从西汉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欧洲
D. 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20. 右图所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 )
A. 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
B.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C.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 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
21.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 公元2 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22. 下列图片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中外交往 B. 文化昌盛 C. 民族交融 D. 政权分立
23. 如右图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②③
24. 卡片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卡片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祖冲之——圆周率——领先世界近千年
② 锺繇——独创行书书法——后人称他的行书为绝世之作
③ 王羲之——《洛神赋图》——“天下第一行书”
④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统治阶级——为宣扬道教而开凿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5. 都江堰、灵渠、翻车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它们具有的相同的功能是( )
A. 灌溉 B. 防洪 C. 水运 D. 运输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 贾思勰在书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出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
(1) 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在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变革。(4分)
(2) 材料二中的“农书”指的是哪部著作 (2分) 形成于哪个朝代 (2分)
(3)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14分)
【史料说史】
(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上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 (2分) 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 (4分)
【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 结合所学知识将下表序号内容补充完整。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类别 措施 结果
政治 施行“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 汉武帝在这些方面实施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西汉王朝进入③时期。
①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
思想 ②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3) 综上所述,你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分)
2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 商鞅合并小都、 小乡、 小邑、 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 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华夏正统” 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 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北魏是落后的 ‘异族’ 风气,现在才知道……人才济济, 难以言传。 ”
(1) 材料一中“变法”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 分)
(2) 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有利条件(4分),并结合所学列举一项汉化政策的内容。(2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影响(4分)。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上述历史事件推动国家进步的共同方式。(2分)
29. 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10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有着明显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 在魏晋.以前,我国的民族迁徙多是小区域流动,迁徙的民族多居于中原政权的沿边地区。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起大漠以北,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岛,东起长白山、松花江流域, 西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广间地域内,空前数量的民族卷入了大迁徙的潮流。
材料二 这一时期大批汉族的南徙,为原来经济相对落后的江南地区增加了许多劳动力和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无疑会加速江南的开发。同时, 东晋、刘宋等王朝也采取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因而使南迁的汉人有可能和江南土著及山越、蛮、俚、僚、囊等少数民族一起,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促进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仅农业生产有所提高、纺织业、矿冶业、造纸业、 制船业、制盐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都有显著发展。商业贸易也十分活跃。
(1) 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我国民族迁徙的特点。(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4分)
(3) 上述问题和材料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2分)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B D B C B C D A C A D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B A D C C C C D A 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
(1)变革:出现了铁制工具;牛耕。(4分)
(2)著作:《齐民要术》;(2分)朝代:北朝。(2分)
(3)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农学著作的问世;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7.14分
(1)类型:实物史料。(2分)
措施:统一货币或统一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每点2分,共4分)
(2)①经济 ②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③ 鼎盛(每点2分,共6分)
(3)有利于政权稳固、社会稳定、思想统一、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答出其中1点即可,2分)
28.14分
(1)商鞅变法 (2分)
(2)有利条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中央集权的强制力;(每点2分,共4分)内容: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3)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每点2分,共4分)
(4)改革或变法(2分)
29.10分
(1)特点:规模大(或数量多);涉及的区域广泛。(每点2分,共4分)
(2)原因:北人南迁,为南方开发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统治阶级的重视;南方自然环境优越;民族交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3)主题:民族迁徙的影响(或民族迁徙促进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