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1 14:4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忠县2023年秋季七年级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历史试题
(闭卷全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共用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你选择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
A.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2.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3.下图是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其中★处应该填写( )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A.殷 B.夏 C.齐 D.金
4.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5.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准。(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6.我国省级行政区简称的由来大体有三种:第一,取全称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第二,因境内山、河、湖而得名;第三,由古地名或古国名演化而来。下列省份简称的由来属于第三种的是( )
A.山东、山西 B.江西、陕西 C.辽宁、浙江 D.河南、湖南
7.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
“战国七雄”→ 各国谋求富国强兵→ 各国变法改革→ 多方面大变革加速社会进步
①→ 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8.《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华阳国志·巴志》载:“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忠县西周时属巴子国,秦汉时期属巴郡,从“巴子国”到“巴郡”的名称变化源于秦朝哪一地方行政制度(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9.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10.网络搜索输入“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字眼,出现的页面信息中与之相关的历史时期是(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期
C.秦二世统治时期 D.西汉建立初期
11.东汉班固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北宋司马光评价汉武帝“穷奢极欲、使百姓疲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如今,对汉武帝的科学评价应该( )
A.坚信班固的旧观点 B.采纳年代久远的看法
C.赞同司马光的认识 D.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
12.《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据此可知华佗( )
A.发明“麻沸散” B.发展“治未病”思想
C.提倡劳动锻炼 D.总结中国药物学成就
13.下列关于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推论
A 云冈石窟 艺术与宗教受到压制
B 东汉时期,洛阳建立白马寺 道教逐渐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C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军大败 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D 创制《大明历》,造千里船 祖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
A.A B.B C.C D.D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内容重视教育子弟,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 )
A.只出现在显贵家庭 B.受儒家思想影响大
C.形式单一内容统一 D.满足科举考试需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7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0分,第19题6分,共35分。
16.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7分)
图1 中国境风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图2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1)观察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处我国境内确认的最早远古人类名称?(1分)请简要介绍一下该古人类的生活状况。(2分)
(2)观察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B、C所指的人类遗址名称。(2分)其中,距今年代更久远的是哪一个?(写出字母代号即可1分)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黄河流域是最早种植粟的地区,在A、B、C三处遗址中,能够发现大量粟的遗迹的是哪一个?(写出字母代号即可1分)
17.春秋战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①铁制农具 ②打制石器 ③骨耜
材料二: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材料三: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人民生活灾难深重,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为秦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闻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节选
问题:(1)将上述中国古代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1分)从中,你能提炼出怎样的历史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形势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势的变化。(3分)
(3)材料三所述当时思想界呈现什么状况?(1分)结合材料根据所学概述其时代特征。(2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3分)
18.国家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我国历史上在中外交流、区域开发、民族交流、制度建设、边疆治理等领域有过众多的探索和经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丝绸之路”的得名,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虽然张骞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没有达到,但他的出使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除了以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了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材料二:秦始皇派兵攻克岭南后,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民族之间的融合为边疆岭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后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
——摘编自龚荫:《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
材料三: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四: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北方民族交融使北方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还加速政权封建化: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通西域的主观目的(1分)。简述“丝绸之路”的实际功能。(1分)
(2)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有利条件。(1分)结合所学,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西汉时期民族之间互动发展的情况。(1分)
(4)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三中的“他”是谁?(1分)根据材料三归纳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1分)
(5)综上,请你谈一谈对民族交融的认识。(2分)
19.历史是“人的历史”,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向我们展现着鲜活的历史,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历史启迪。请你从以下历史人物中选择至少两人,结合所学人物事迹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
人物:禹、桀、纣、周武王、齐桓公、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商鞅、李冰、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主父偃、董仲舒、卫青、霍去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