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试题卷总页数:6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监测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5.测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正确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选项中。
1.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2.《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 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3.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 代替 , 天下变成 天下。”残缺部分是( )
A.禅让制,选举制;家,公 B.世袭制,禅让制;公,家
C.禅让制,世袭制;公,家 D.选举制,禅让制;共,家
4.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重量最重的青铜器。其纹饰精美,铸造时需要几百个工匠密切配合操作。以上内容能解读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技术高超 ②商王朝能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生产
③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较大 ④青铜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古装传奇剧《重耳传奇》根据晋文公重耳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讲述了重耳历经宫斗、流亡、返国、称霸的传奇人生,是一部春秋版的王子历险记。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重耳传奇》相关的历史背景( )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社会动荡 D.商鞅变法
6.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于推动( )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7.2022年3月,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项考古成果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献记载霸陵在凤凰嘴的观点,此事表明( )
A.历史文献可信度高于考古发现 B.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历史文献
C.考古发现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D.历史文献记载的都不是真实的
8.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实行盐铁专卖 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
9.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0.“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11.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B.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C.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D.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12.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13.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请问南朝时相继出现的四个朝代是( )
①梁 ②陈 ③宋 ④齐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14.北魏时期有一陶笼冠佣,该陶俑头戴纱织笼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是当时着汉装的侍女形象,这种“胡人汉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商鞅变法 B.前秦的统一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5.“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重庆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刘彻颁布了史称“推恩令”的诏书,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承袭封国的部分土地外,其余土地由皇帝以“推恩”之名,赐给庶子以为侯国。王国于是一再缩小,亦无政治特权,王国、侯国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同于郡县。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中国文明史》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 ”。(3分)
A.西汉初期,由于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B.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规定:嫡长子可以承袭封国的部分土地。
C.“推恩令”实施后,王国的面积逐渐扩大,且拥有政治特权。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恩令”实施的作用。(2分)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而采取的措施。(2分)
材料三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4)根据材料三,简述丝绸之路的起点,(2分)并概括丝绸之路功能的转变过程。(4分)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兴盛的主要原因。(2分)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2分)
A.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B.秦朝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要播出一期“百家争鸣”的讲座,介绍战国时期的三位著名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请你将材料中的相应人物填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里。(3分)
甲:依法治国
乙:民贵君轻
丙:顺应自然
(3)以史为鉴,学以致用。针对校园“暴力”现象,根据你对法家、道家两家思想的理解,谈谈他们如何对待校园“暴力”行为。(4分)同学之间相处应该学习哪位思想家的什么观点?(3分)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18.(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民族隔阂趋于消除,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的民族交融。
——摘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