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 教学设计
课 题 认识钟表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钟表
教材内容 分 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初次感悟时间量感。本节课《认识钟表》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整时”进行认识。认识整时是认识时间中最简单的内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并不困难,但要边拨边说整时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点,并通过自己的感悟归纳出辨认整时的方法,建立整时的数学模型,培养孩子的量感,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课堂中先让学生静态观察钟面,再动态观察钟面,最通过师拨生说,师说生拨,生生互拨等操作活动,建立整时的数学模型。
设计理念 认识整时环节。将拼图的难度分散,先通过动画介绍依依起床、上学和运动三幅情境图,再以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识整时的方法,教师只简要概括。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完后,将7时、9时、11时三个钟面放到一起,观察这三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进而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后增加了记录时间和拨钟练习环节。丰富学生对认识时间的经验积累,巩固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孩子们的经验和兴趣。教材呈现了“小宇的一天”,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整时,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依依一天的生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12个大格,学会读、写整时,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并珍惜时间,为后续“时、分、秒”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会认整时,能规范读、写整时,理解整时的顺序,了解生活中常见电子表的计时方法,感受接近整时的时间。 2.利用互动学习软件和平台,结合实际钟表模型,经历认表、制表、记录时间的过程,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跟随依依的一天,初步感受不同生活事件对应的时间,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整时,能规范读、写整时,理解整时的顺序。 教学难点:特殊时刻的认识,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班的依依小朋友知道我来这里上课,特别委托我带来了一份神秘礼物,是什么呢?你们可以大胆的猜一猜(钟表) 师:糟糕,数宝宝都掉下来了。谁能帮我把数宝宝送回钟面呀。 师: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个礼物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带来的小礼物让小朋友们猜一猜,给小朋友制造一种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探新 1.认识钟面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有什么?(时针 分针 方向 大格) 师:我们可以说细细长长是分针,粗粗短短是时针。 师:那他们是怎么转的?像这样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师:钟面上还有什么呢? 师:像这样,两个数字之间的这一段叫做一大格,一起数一数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师:通过小朋友们的观察,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时针分针:分针长长的~时针短短的~)(12个大格) 2.认识整时 (1)认识7时 师:听~闹钟响了,依依的一天开~始~啦~。 师:她几时起床?生:7点。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叫法,数学中叫7时。 师:你怎么认出是7时的呢 生:分针指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 (2)介绍电子表计时法 师:7时还可以这样写(出示课件)先写7再写两个小圆点,再写两个0。这是电子表示法,这是文字表示法,虽然写法不同,但是都读7时。 师:依依7时起床,你是几时起床的呢? (3)认识9时和11时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依依在做什么呢?(上课)这是几时? 师:你怎么认的?生:分针指12,时针指9,是9时。 师:谁还想说? 师:9时依依在上课,9时你在干什么呢? 师:这是几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依依几时在干什么? 师:谁来说(11时小朋友在跳绳) (4)观察3个钟面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3个钟面,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12。(课件出示) 师:分针指12,我们把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 师:时针呢? 师生:时针指7是(7时),时针指9是(9时),时针指11是(11时)分针指12,时针指3/5是(3/5时) 师:分针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 师:请你跟我读(我就跟你读)分针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 (5)对口令 师拨生对 师: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我来拨时间,你们来说时间,比比谁的反应快。 师说生拨(6时 12时) 师: 我说时间,你来拨。谁想上来拨? 请你拨6时。6时分针和时针(像一根直线) 师:注意听,请你拨 12时。 分针和时针(重合了)都指12,是12时。 生说生拨 师:你们不仅拨的准,说的也很好。你们还想拨吗? 猜猜是几时(只有4个数字的钟)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出示课件)请看屏幕,这是几时? 3.儿歌活动。 师:我们学了这么多跟钟表有关的知识,一起来轻松一下吧。 师: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小钟表的作用可大了,他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那古时候的人们没有钟表,他们是怎么记时间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依依一上午的学习生活,学生深有体会。7时、9时、11时是孩子们生活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时刻,从这三个时刻起手,展开认识整时的学习。同桌互说、全班交流、师生小结,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概括的全过程,让已经会认识整时的孩子带动其他还不认识整时的孩子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过程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更是思维的激烈碰撞。儿歌的形式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帮助孩子加强记忆,提高学习积极性。介绍电子表的计时方法,依旧是遵循观察-比较-归纳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最后课中的儿歌不仅起到了放松身心的作用,还将本节课的重点融入其中,配合音乐有节奏地律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成长。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练习 写一写(出示3时,5时) 师: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要合理安排好时间,那依依又是怎么安排她接下来的时间呢,请看。(依依几时在做什么呢?) 拿出你的学习单,把上面的时间记录下来吧。 师:谁来说一说。 2.想一想(8时) 师:放学啦,依依他们在说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一个是上午8时,一个是晚上8时 师:哦~原来是这样呀,你们觉得是吗?(是)没错,看来一天中有两个8时,那其他整时有没有两个,比如上午9时你在(上课)晚上9时你在(睡觉)
设计意图 能规范读、写整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结合依依下午的三个校园活动(午休、上学、放学),巩固整时的写法,丰富学生认识整时的活动经验。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孩子们在动态变化中认识时间,培养时间观念。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提高了学习反馈的效率,让课堂形式更加灵活。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四、情感升华 师:哇~原来时间里面还藏着这样的秘密,其实它还有许多别的秘密,你看到了什么? 师:是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让小宝宝慢慢地长大了呢? 师:我们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时间在变化? 一节课的时间就在我们愉快的交流中结束了,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本领的人。
设计意图 动画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时间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重要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也是在学生已有经验上教学,但是由于这节内容应该在第七单元,现在教学有些地方就降低了难度。在这次课堂中,我主要以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一个学生一天的生活时间来认识整时,这是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本节课我是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能流利表达:依依几时在做什么!体现新课标中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