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1 18:5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业质量监测初一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孔子的观点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
2.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3.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创造“五禽戏”
C.华佗―制成“麻沸散” 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4.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制
5.2014年5月6日,为期一周的安徽省颍上县第九届管子文化旅游节开幕。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他辅佐下列哪位诸侯成为春秋首霸( )
A.秦孝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
6.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大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7.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项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 )
A.把汉献帝接到许昌 B.招揽人才
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
8.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属于军阀之战,目的是争权夺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9.“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厦。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琊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10.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车同轨
13.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但他们在处理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 B.外族骚扰 C.中央集权 D.儒家思想
14.国际天文学界为纪念祖冲之的特殊贡献,在月球上以祖冲之名字命名了一座环形山。你知道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
A.发现了圆周率 B.编写《九章算术》
C.推算圆周率 D.发明十进位法
15.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二、主题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16.“泱泱华夏,巍巍中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这种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双向融合,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编自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为了推动南中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发展,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例如牛耕、水稻种植和制茶。这使得南中向内地“看齐”,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摘编自刘咏涛《诸葛亮西南边疆治理及影响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材料三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诸葛亮所属政权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指出,诸葛亮推动南中地区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17.“江山永固,国土统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天子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教师用书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论道:周文王、周武王大封子弟、同族的人很多,可是后代日益疏远,像仇人般互相攻击,诸侯相互讨伐,周天子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依赖陛下神灵得到统一、若设置郡县,皇子功臣都用国家赋税多多赏踢他们,很容易就控制了。天下没有异心,这就是安宁的办法啊。
——译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治理》一书中写道:“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这些专门机构的长官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材料五 沈莹(三国时代吴国丹阳太守)在其所著的《临海水土志》(约完成于268年至280年之间),对于“夷州”,又提供了以下的线索:“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土地富饶,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能作细布,亦作班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斯向秦始皇建议推行的是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域都护的设置,今天我国哪一省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夷州(又称夷洲)指我国今天哪一地区?
三、拓展探究(共8分)
1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展、传承与传播。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
(2)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3)史书记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要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我们可以查阅哪本史书?这本史书由谁创作的?
(4)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把我们精美的瓷器与丝绸一起传播了出去,这条路的起点是哪里?为开辟这条路做出突出贡献的是谁?
试卷第4页,共5页
1.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庭贫富,广收门徒,体现了教育的公平,A项正确;BCD项没有体现“教育公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造纸术是利用树皮等废物制造而成,同时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BCD项的发明与主旨不符合,排除BCD项。故选A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衡发明地动仪,制成“麻沸散”和创造“五禽戏”的是华佗,故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A不符合题意;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C项正确;“禹传子”才开始世袭制,排除A项;舜的位子是尧传给他的,不是武力夺取,排除B项;舜是尧考察,不是民主选举,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后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最早成就霸业,D项正确;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排除A项;晋文公、楚庄王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春秋首霸”,排除BC项。故选D项。
【点睛】
6.B
【详解】根据“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可知,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李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B项正确;大禹治水在部落联盟时期,排除A项;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奖励耕织和军功等,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基础,排除C项;李春是隋朝时工匠,设计了赵州桥,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与题干材料“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的描述相符。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而非单纯为了招揽人才。故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曹操发动官渡之战是为了消灭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而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是为了取得政治上的主动。两者不符。故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实行屯田是曹操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而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是为了取得政治上的主动。两者不符。故D错误。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赤壁之战曹操失败,排除①项,排除AD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无关,排除③项,排除B项。故选C项。
9.D
【详解】“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是秦王扫六合,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统一。故选D。
【点睛】
10.D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军均出自《晋书》,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的状态,这两个成语均与淝水之战有关,故选D项;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四面楚歌与垓下之战有关,均与淝水之战无关,故排除A项、B项、C项。
11.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在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注意题目要求的是主要的原因,所以C项正确,ABD不是主要的原因。故选C。
12.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在思想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见二人在对待儒家思想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故D符合题意;他们在国家统一上实行一系列的措施维护国家统一,故A不符合题意;他们面对外族骚扰,积极抵抗,故B不符合题意;他们都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C
【详解】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最大的贡献”,结合课本所学,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C符合题意,A不合题意;《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B不合题意;十进位计数法主要由北美洲印第安人、中美和南美的土著居民创立,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5.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融合
16.(1)原因:汉族和少数民族双向融合。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2)政权:蜀汉;意义: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认识: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真定了基础;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得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双向融合;
人文初祖:根据所学可知,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在逐鹿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它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政权:根据所学可知,诸葛亮属于蜀汉政权;
意义:根据材料二“为了推动南中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发展,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例如牛耕、水稻种植和制茶。”可知,诸葛亮推动南中地区发展的措施是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根据材料二“这使得南中向内地“看齐”,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可知,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3)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认识:根据材料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7.(1)制度:分封制。
(2)制度:郡县制。
(3)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4)省区:新疆。
(5)地区:台湾。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周天子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2)制度:根据材料二“现在天下依赖陛下神灵得到统一,都设置了郡县,皇子功臣都用国家赋税多多赏赐他们,很容易就控制了。”可知,李斯向秦始皇建议推行郡县制。
(3)措施:根据材料三“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
(4)省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是指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5)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夷洲是现在的台湾。
18.(1)甲骨文;商朝。
(2)孔子;仁。
(3)《史记》;司马迁。
(4)长安;张骞。
【详解】(1)文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一战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一战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一战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史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4)起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人物:依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为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做出突出贡献。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