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杠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杠杆的作用,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做杠杆作用的实验并能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
2.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并运用其采集、整理、分析和解读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大胆想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2.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教学重难点】
杠杆的作用、杠杆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1、 设疑导入 认识杠杆
出示情境图:有一块大石头挡道了,用手搬不动,车上只有一根木棍,你们有没有办法将它搬走呢?(学生自由回答)引入杠杆定义:一根棍子,我们用它撬起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19:杠杆)
2、 探究学习 了解杠杆
活动一:
1.初步认识杠杆:播放视频儿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童年回忆,也进一步认识杠杆。
2.认识杠杆的三要素:
(1)出示撬棍(展示撬棍的使用过程)。
(2)师生归纳: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重点),并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
活动二:
1.教师问:那么杠杆有什么作用呢?人们为什么要应用这种简单机械呢?(学生先自由猜想假设,继而进一步探究)
2、出示杠杆尺,提问:它是杠杆吗?找一找支点?观察一下,它还有什么特点?
3.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杠杆尺。
4、设计实验,进行试验,记录数据
出示实验方案:
1、调整杠杆尺横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平衡。
2、在支点左边挂钩码作为重物,支点右边挂钩码作为拉力。
3、自由组合钩码数量和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4、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支点的距离,找出规律。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码。
小组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能说明用杠杆做事情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实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温馨提示:使用杠杆尺之前,调整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平衡。距离按格的数量记录,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N)记录。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注意安全。仔细观察,认真填好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共进行三次试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5.统计数据,汇报结果。6.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1)用力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的,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费力的,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
(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三、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认识变形杠杆:
1.摇水装置,提问:它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2.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提问:它们是杠杆吗?为什么?
师总结: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和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3.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工具也是杠杆?(出示实物,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杠杆的三点,并说一说是什么类型的杠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四、拓展知识 延伸课外:寻找我们身体中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