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重庆市合川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1分)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间,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能够直立行走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1分)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 )
A.会制作玉器 B.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
C.主要种植粟 D.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3.(1分)西周初年,疆域空前辽阔。据《左传》记载,周王“封建亲戚(藩篱)屏(拱卫)周”。材料反映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是( )
A.奖赏宗亲和功臣 B.直接控制地方权力
C.管理土地和人民 D.稳定政局巩固疆土
4.(1分)河北石家庄市赵国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当时( )
A.铁农具已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B.铁制农具种类丰富
C.铁制农具已经取代其他农具
D.青铜冶铸工艺高超
5.(1分)《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材料反映商鞅变法( )
A.建立县制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严明法度
6.(1分)如图为收藏于博物馆的“孔子问道于老子”画像石拓片。该画像反映了( )
A.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B.西周开始分封诸侯
C.儒家道家始祖交流 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7.(1分)如图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据此可知,秦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统治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实施“推恩令” D.采取“尊崇儒术”
8.(1分)如图是近年来陕西文物普查中陶质文物的最高成果,一枚秦朝封泥,上有四个字“右丞相印”。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9.(1分)如图图示是某同学整理的秦末汉初的历史发展线索,你认为画线处最合理的内容是( )
A.休养生息 B.以法治国 C.北击匈奴 D.盐铁专卖
10.(1分)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的统治者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11.(1分)“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2.(1分)明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是阶段和单元复习的核心内容。以下书目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第9课秦统一中国44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5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54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57 第13课东汉的兴衰63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1分)下列示意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民族政权分立 B.分裂走向统一
C.民族关系交融 D.社会经济发展
14.(1分)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15.(1分)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B.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
C.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华夏族周边各民族逐渐勃兴起来,它们在社会生产有了提高、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和民族交融的基础上,开始立国称强,争夺霸主地位。同时,由于政治、经济条件的差异,又呈现出新的变化:即有的迅速强大起来,强并弱之势愈发明显,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大国争霸的局面。
——杜国林《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O”。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B.战国时期,中原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开始立国称强
C.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原各同姓诸侯国之间出现大国争霸的局面。
材料二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西汉时期民族之间互动发展的情况。
材料三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三归纳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
(4)综上,请你谈一谈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17.(15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某校七年级(5)班学生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领悟思想文化】
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请填“×”。
A.春秋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B.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等代表人物。
(2)材料中反映的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繁荣局面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理解器物文化】
(3)文物可实证历史。请任选两幅文物图片,分别指出它们所反映的相关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
【活动三解读精神文化】
经过几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继承与创新使我国圆周率的研究领先世界水平。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547,东汉张衡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6。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割圆术),在地上划了一个直径为一丈的大圆,从圆内接正6边形开始,每翻1番,至少要运算7次加、减,一遍又一遍地挪动筹码(小竹棍),直到夜深,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摘编自《祖冲之》
(4)根据材料,指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
(5)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8.(6分)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翻车解说词: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翻车。翻车便利灌溉,也可用来排水。既轻巧,是中国古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请你根据图片二和所学知识,模仿“翻车解说词”为都江堰写一段解说词。(解说词应包含示例中的要素)
2023-2024学年重庆市合川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1分)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间,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能够直立行走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共同劳动(采集,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
2.(1分)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 )
A.会制作玉器 B.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
C.主要种植粟 D.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人的生活。半坡原始人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
【解答】根据“半坡文化遗址出土了骨针、骨锥、制衣技术;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掌握半坡原始人的生活特点和影响,以此作答即可。
3.(1分)西周初年,疆域空前辽阔。据《左传》记载,周王“封建亲戚(藩篱)屏(拱卫)周”。材料反映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是( )
A.奖赏宗亲和功臣 B.直接控制地方权力
C.管理土地和人民 D.稳定政局巩固疆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掌握分封制的根本目的。
【解答】“封建亲戚,以藩(藩篱)屏(拱卫)周”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政局巩固疆土,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同时稳定政局,D项正确,不是分封制的真实目的;分封制是中央间接控制地方;“管理土地和人民”是诸侯王的权力,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1分)河北石家庄市赵国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当时( )
A.铁农具已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B.铁制农具种类丰富
C.铁制农具已经取代其他农具
D.青铜冶铸工艺高超
【分析】本题考查铁器的出现与推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河北石家庄市赵国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这说明当时铁农具已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故A符合题意、铁制农具已经取代其他农具;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铁制农具,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出现与推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铁农具已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5.(1分)《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材料反映商鞅变法( )
A.建立县制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严明法度
【分析】本题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复其身,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战国时期,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奖励耕战,可以免除徭役,没有战功的贵族不能获得爵位,守旧贵族最为不满。
故选:C。
【点评】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1分)如图为收藏于博物馆的“孔子问道于老子”画像石拓片。该画像反映了( )
A.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B.西周开始分封诸侯
C.儒家道家始祖交流 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C正确,排除A,与西周分封诸侯,排除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1分)如图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据此可知,秦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统治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实施“推恩令” D.采取“尊崇儒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秦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统治采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解答】秦朝时期,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后增至40多郡;在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秦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统治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选项A出现在西周时期,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郡县制的相关史实。
8.(1分)如图是近年来陕西文物普查中陶质文物的最高成果,一枚秦朝封泥,上有四个字“右丞相印”。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秦朝统一文字。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故封泥上的文字最有可能属于小篆;因为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金文和楷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统一文字。
9.(1分)如图图示是某同学整理的秦末汉初的历史发展线索,你认为画线处最合理的内容是( )
A.休养生息 B.以法治国 C.北击匈奴 D.盐铁专卖
【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推断出答案。
【解答】依据所学,西汉建立初年,经济萧条,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经济,排除B项,排除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10.(1分)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的统治者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的统治者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西汉国力最为强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经济、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逐渐巩固,使西汉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汉高祖刘邦是是西汉王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但没有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1.(1分)“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分析】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知道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解答】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而宦官又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1分)明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是阶段和单元复习的核心内容。以下书目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第9课秦统一中国44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5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54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57 第13课东汉的兴衰63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历史,熟练掌握秦朝统一、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解答】依据所学,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因此书目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秦朝统一、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3.(1分)下列示意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民族政权分立 B.分裂走向统一
C.民族关系交融 D.社会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相关知识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要求组织答案。
【解答】材料反映了割据政权由多到少,再到西晋统一,B正确,还体现了西晋的统一;材料涉及的是政权由多到少再到统一,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等内容。
14.(1分)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知道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原因。
【解答】如图反映的内容是我国北方人民向南迁徙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1分)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B.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
C.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解答】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排除,属于历史解释。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华夏族周边各民族逐渐勃兴起来,它们在社会生产有了提高、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和民族交融的基础上,开始立国称强,争夺霸主地位。同时,由于政治、经济条件的差异,又呈现出新的变化:即有的迅速强大起来,强并弱之势愈发明显,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大国争霸的局面。
——杜国林《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O”。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〇
B.战国时期,中原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开始立国称强 ×
C.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原各同姓诸侯国之间出现大国争霸的局面。 √
材料二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西汉时期民族之间互动发展的情况。
材料三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三归纳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
(4)综上,请你谈一谈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张骞通西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表述材料一没有涉及。
B.据材料“春秋时期,华夏族周边各民族逐渐勃兴起来,开始立国称强,“战国时期,开始立国称强。
C.据材料“华夏族各同姓诸侯国之间,由于政治,又呈现出新的变化:即有的迅速强大起来,强并弱之势愈发明显,“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根据材料二“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可知。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根据材料三“当时北方民族交融使北方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畜牧业得到发展,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4)综上可知,我对民族交融的认识是民族交融促进历史发展:杰出人物推动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1)A.〇;B.×。
(2)原因: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史实:张骞通西域。
(3)人物:北魏孝文帝。意义: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4)认识:民族交融促进历史发展:杰出人物推动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张骞通西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史实。
17.(15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某校七年级(5)班学生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领悟思想文化】
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请填“×”。
A.春秋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
B.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等代表人物。 √
(2)材料中反映的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繁荣局面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理解器物文化】
(3)文物可实证历史。请任选两幅文物图片,分别指出它们所反映的相关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
【活动三解读精神文化】
经过几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继承与创新使我国圆周率的研究领先世界水平。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547,东汉张衡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6。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割圆术),在地上划了一个直径为一丈的大圆,从圆内接正6边形开始,每翻1番,至少要运算7次加、减,一遍又一遍地挪动筹码(小竹棍),直到夜深,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摘编自《祖冲之》
(4)根据材料,指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
(5)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分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司母戊鼎、造纸术的改进、祖冲之的成就、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这一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老子、墨子、庄子和韩非等代表人物。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被称作“百家争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可知,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根据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文物1:司母戊鼎反映了商周时期高超的青铜制造工艺;选择文物3:东汉宅院画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人物是祖冲之,祖冲之被人们纪念的原因是他崇尚科学,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应该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
故答案为:
(1)A:×;B:√。
(2)局面:百家争鸣;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文物4:司母戊鼎反映了商周时期高超的青铜制造工艺;文物2:西汉出现纸本地图证明了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任选两例)
(4)祖冲之。他崇尚科学,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5)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司母戊鼎、造纸术的改进、祖冲之的成就、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知识。
18.(6分)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翻车解说词: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翻车。翻车便利灌溉,也可用来排水。既轻巧,是中国古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请你根据图片二和所学知识,模仿“翻车解说词”为都江堰写一段解说词。(解说词应包含示例中的要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等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是历史小短文,根据翻车解说词的模式结合所学都江堰的相关史实表述即可,蜀郡郡守李冰主持。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分洪、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灌溉。都江堰建成后。2200多年来,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故答案为: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分洪、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灌溉。都江堰建成后。2200多年来,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等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