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4 13:40:42

文档简介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梁思成的故事》以高超的写作手法、散文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梁思成事迹的诗意抒情与智慧评价,文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结合。在人类的建筑艺术的结晶面前,梁思成表现出的高于个人、民族情感的高度历史责任感让人钦佩。
文章饱含感情又有智性深度,高度赞扬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特别是在叙述中不时穿插抒情性的描写,赞赏拥有“建筑的灵魂”、富有胆识、执著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在保护文化遗产上仍存有的遗憾。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梁思成属于这个世纪”的具体含义。
2.体会本文情智交融的写作方法。
3.理解本文智性而有深度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深邃的精神境界。
2.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本文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2.理解本文语言在有智性思考基础上的激性抒发。
【教学建议】
梁思成的故事(第1课时)
1.预习字词。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难懂的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有感情朗读课文一些段落。熟悉内容。其中重要段落,应反复读几遍,并用记号标出。
2.激情导入。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感慨地说:“近年来,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受到的摧残。主要城市已拆改逾半,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可仅余大略。如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梁思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现实中的梁思成是如何在主动保护古建筑的。
3.整体感知。通过学生自读,理清课文思路。学生概述课文介绍了哪些关于梁思成的事件。
明确:a.勘测山西应县辽代木塔;b.说服美军,使日本古都奈良免遭轰炸和破坏;c.保护北京城里故宫等名胜古迹。
让学生再一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第一段(1-2)总领全文。第二段(8-12)勘测山西辽代古塔。第三段(13-21)劝说美军,保护日本古都奈良。第四段(22-25)深化主题。
4.内容分析。请学生分析一、二部分的内容及作用,尝试归纳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的精神境界。
教师引导,明确:富有胆识,拥有“建筑的灵魂”,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当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在梁思成心目中,“建筑”不是“房子”,而是建造它的人的灵魂和生命,表现出了梁思成高于个人、民族情感的历史责任感。可从如下句子入手引导学生概括:
a.“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以往人们也参观过这座木塔,但是并没有太关注到其中的文化内涵,没有看出其建筑史、文化史上的价值。梁思成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把这些建筑看成是有生命的;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
b.文章特别强调了他努力保护日本名城奈良所做的这件事情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中。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c.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梁思成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他把自己也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其超越于功利、时代的局限,用大历史文化的眼光开看待文物,这正是梁思成的崇高之处。这也正是梁思成的生命,梁思成的精神。
5.课外拓展。请学生小组讨论、思考,怎样看待本文中的联想、想象、虚构?
教师引导,明确: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
首先,文章对此已有交代,即第20段里紧接“也许是一种文学虚构”之后两句话,而且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虚构,是符合梁思成思想逻辑的合理想象。
其次,文中具体联想、想象的那些细节,如打着手电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塔顶上风呼呼刮着,会被刮飞的感觉等,历历在目,如临其境,具有生活的真实感。
再次,主人公的言行虚构成分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执著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觉得主人公会讲那些话,会顾不上危险第一个往塔尖上攀援。
2.梁思成的故事(第2课时)
1.丰富课文内容。教师可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请几位同学简要介绍梁思成,教师补充介绍梁思成生平。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省新会人,毕业于清华学校。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归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2.研读重点段落。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本文的文学体裁和语言特征。本文是文学散文,语言充满诗意、凝练而生动,“情智交融”是本文的特点。
研读第一部分(1~2),讨论:为什么说“梁思成只属于这个世纪”?梁的思想精神不属于过去或未来的世纪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引导,明确:“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充满了激情的强调,是富有诗意的渲染,另一方面也是对历史的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智交融的笔法。紧接的第2段对此作了阐述、发挥,是理解这句话的线索,也可以说是对理解这句话做出了基本回答。具体如下:
a.这一方面是说,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许多古建筑的价值没有被发现,二十世纪是科技、文化、经济巨大发展的世纪,富含人类文化精神的现代建筑学已颇为强大,并产生了像梁思成这样极富文化、人文精神的现代建筑学家,也具备了相应的科技、经济条件来完成这些考察。因此,梁是历史第一人。
另一方面是说,二十世纪差不多把这些事都做完了,以后的世纪怕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古建筑让人们去细心发现它的价值了。
第三方面,二十世纪又是世界政治、军事以及各种矛盾、观念激烈冲突的世纪,直到临近新世纪的最近几十年世界才更加趋于理性、文明,但是二十世纪的大部分岁月,各种战火、动乱以及错综复杂的情况使许多有价值的建筑消失了,前头那句话里说的再也没有那么多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去发现就包括这种“古都(应广义理解为古建筑)业已消失”这一情况。在这动荡的年代,梁思成们以及理解这些建筑的学者出现了,他们的共同努力使许多“人类文化精神、创造精神结晶”的古建筑,如奈良古城、北京故宫等名胜古迹得以保存;也有一些虽经努力而未获留存,如河北古庙。于是,就有了文中叙述的动人的故事、令人感叹的故事。梁思成属于这个世纪,更多的意义就是从这第三方面说的。
b.以上三方面综合起来就是第2段开头几句话:“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这就是文章想表达的,梁思成的故事只能是二十世纪的故事。这就是对历史的富有智慧的思考。
c.本文是文学散文,“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是文学的笔法,强调对梁思成的赞赏,强调二十世纪对梁的特殊时代意义,也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
3.交流理解体会。学习第3~8段。请学生交流本部分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和学习体会。学习第9~13段。请学生交流本部分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和学习体会。“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学习第14~21段。请学生交流本部分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和学习体会。“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学习第22~25段。请学生交流本部分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和学习体会。“听说自己曾经勘察过的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他有过这样一句无奈的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教师引导,总结:“情智交融”是本文的特点。文章的一句“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就表现了这个特点,这些抒情的、诗意的语言是一种激情,是感情强调到极点,是有智性思考的基础的,带着自己的想像、感受、理解、评论。文章中交织着诗意的渲染、智慧的评述,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4.拓展比较。在了解梁思成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后,将本文和《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作比较,认识什么叫夹叙夹议,结合课文语句体会叙和议怎样结合,才能产生相生相映的效果。学生可自由回答,教师不比强求同一。
2.梁思成的故事(第3课时)
1.初步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请几个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富有诗意的句子朗读出来。全班分组认真品味这些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回顾文章写的梁思成的所作所为,作者夹在叙述的评说,起了什么作用?如果省去这些评说,只剩下梁思成的“故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体会本文在智性思考基础上的激性抒发。
2.品味语言。师生合作研讨,文章强调了“建筑”与“房子”是有区别的,建筑包容了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思考:“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教师明确:“建筑的灵魂就是建筑中所包容的人类精神,所凝结的建造者的精神和生命。”上述话语出现在第13段。其他如第2、7、10、11、12、15、19、22、24等段中都有类似话语表述这一“灵魂”,如:它能诱发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它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物体,是活生生的存在,是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为自豪的体现;仅仅是“房子”的房子还不行,它比单纯的需要已更进一步,等等。
3.比较探究文章。与上篇课文比,本文写法有何独特之处?与上一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异同之处?
教师引导,明确:本文虽是文学散文,但与上篇课文一样都是以事实为依据。本文写法上的不同主要有三点:
a.情智交融,即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比上篇明显得多;上篇主要是叙述,有时适当穿插些描写,发些议论。而本篇,比如应县木搭的故事,在叙述中不时穿插抒情性的描写,最后又来几段抒情性的议论。又如奈良古城的故事,一开始段和“理性战胜仇恨”段都是以抒情性的语言开头带出事实的叙述,“想得更远,更深”段基本上是以抒情的语言来叙述梁的思想。
b.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应县木塔的故事表现得尤为明显。
c.不时用一些不确定的、限制性的语言,如“也许可以这么说”“恐怕再也难以”“是否还是”“我无法得知”“我不清楚”“我相信”等等。其好处是,既增强了客观性,又使一些尚无十分把握的但又确需表述的说法、事实能写进文章。
两文共同之处:
1.都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境界;
2.都以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3.都有引用主人公原话加以表现。
两文不同之处:
1.写法上:《钱》文几乎都是叙述,很少有肖像、行动的描写,没有多少议论和抒情。《梁》文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加以记述描写,而是交织着诗意的渲染、智慧的评述,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2.在文字上:《钱》文比较朴素,很少以华丽的形容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语言朴实无华。《梁》文要精彩得多,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
3.材料选择:(1)《钱》文选取五件事突出人物精神风采。由材料本身来说话,感性素材丰富。(2)《梁》文选取两件事突出人物精神风采。感性素材较少,但加入大量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从感性和智性两个方面来展示。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涉及到的图片:如梁思成的简介及图片、木塔图片、一些古建筑的图片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人、古建筑,更好地领会梁思成的精神境界。
2.配乐朗诵课文部分段落。
课件使用目的:初步感受课文“知情合一”的语言特点。
3.出示第一部分重点句。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通过分析语言,理解作者对梁思成的建筑观——“建筑是有灵魂的”。
4.本文的写作特点以及和《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的比较。
课件使用目的:在课文分析之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情智交融的写作手法,体悟科学家的高尚道德情操。
(三)教学资料要求
1.简介文中涉及到的如梁思成资料、木塔图片、日本奈良的一些古建筑的图片等。
2.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油嘴厂子弟学校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3.相关资料
(1)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2)有关梁思成的文章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梁思成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段。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立实地调查学院,他们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馆的设备,又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他们其他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结合理解与经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的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四十年来,几个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曾不断地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实在是反映着外国人经济侵略时期,大部分建设本是属于租界里外国人的,中国市民只是随声附和而已。这种建筑当然不含有丝毫中国复兴精神之迹象。
(节选自《中国建筑史?序言》,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957年:梁思成力保北京城墙
1957年,雄伟壮丽的北京城墙也正在被热火朝天地拆除着。到处是毁墙的炮声,每一炮,都像在梁思成的心中炸响。他已经有了无望的感觉,但这位中国建筑业的泰斗还要为保卫北京城墙做最后拼搏。
有一天,梁思成进城去瞅了瞅,发现地安门已经没有了,广安门也消失了,听说正拆广渠门,急忙赶去,发现已经只剩下一个城台和一个门洞。
梁思成流泪了,他要去找周总理。
他不明白:北京旧城是在伟人的努力下才保存下来的,而今天的毁城决策正是当年的保卫者做出的。
但新中国成立后,保卫下来的北京旧城,却要在“保卫者”手中毁掉了。它在即将落下炸弹之前得到了保护,在攻城的炮弹尚未发射时得到了关怀,但却要在和平时期里彻底消失。
对此,梁思成后来这样回忆说:
“建国之初,北京市一位领导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我说:‘毛主席说,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这使我大吃一惊。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要避免的吗?‘处处都是烟囱'的城市将是什么样子?那情景实在太可怕了。于是我就老老实实地把我的想法和盘托出。我认为华盛顿作为一个首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可借鉴的好典型。北京是个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宜发展工业,最好像华盛顿那样,是个政治文化中心,风景幽美,高度绿化,而北京的大批名胜古迹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我发表这些看法并没有想到反对谁,而且我对毛主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句话深信不疑。
当时的梁思成,不仅是著名的建筑学家,而且是北京市的副市长,但他无法主宰北京城墙的命运。
1950年2月,梁思成和居住在南京、曾留学英国的著名建筑家陈占祥一起交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提出在旧城外的西侧另辟新区。这样,旧城留下,新建一个新中国的政治心脏,而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在北京《新建设》中,梁思成为北京城墙做了他最后的徒劳辩护,可以使我们后人洞悉当年的情景(“○”为毁城者的言论,“△”为梁思成的辩护):
○ 城墙是古代防御工事,是封建帝王统治的遗迹,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理应拆除。
△ 那么,故宫不是帝王的宫殿吗?天安门不是皇宫的大门吗?这一切建筑遗物虽然曾为帝王服务,被统治者专用,但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杰作,今天已属于人民大众,成为民族的纪念文物了。
○ 但是,城墙限制和妨碍城市发展。
△ 现代城市为防止过度密集和拥挤,采取大城市用园林地带分隔为小区域的办法。城墙正可负起新的任务,承当现代大都市的区间隔离物。而当国防上需要时,城墙上还可利用为良好的高射炮阵地,古代的防御工事在现代还能再尽历史任务。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城墙。人民政府所规划的大北京市界已21倍于旧城区,政策方向早已确定,旧时代政治、经济上的阻碍早已消除,我们不应再被心理上的一道城墙所限制、所迷惑。
○ 城墙阻碍交通。
△ 只要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城门即可解决。同时在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上,控制车流,引导其汇集在几条主干道上,正可利用适当的城门位置导向。
○ 拆除城墙,可取得许多砖,可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拆之无害,且有薄利可图。
△ 城墙除1米厚的砖皮外,内皆灰土,总数约1100万吨,以20节18吨车皮组成的列车日运一次,需83年才能运完。这一列车,83年之中可运多少有用之物?废物体积如十一二个景山,安放何处?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四周都是广阔的平原,何苦要费巨大的人力取得这一带之地?拆除城墙的庞大劳动力又可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成果。如此浪费人力,同时毁掉一件国宝文物,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
但这样的争辩很快就结束了。争速前进的历史和匆忙的决策,彻底淹没了梁先生的建议和童话般的憧憬。有一天,梁先生从城内开完会回到清华园,谈到了北京市负责人的话:“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内就开除他的党籍!”从此,反对的意见,美好的建议,都沉默了。
(摘自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1088/2513579.html)
(四)课外阅读
王军:《城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