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表的形态变化》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边缘有峭壁,但顶面比较平整,面积较大,海拔较高。这是(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2.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地震都危害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B.若感觉发生了地震,应该尽快撤离到开阔地带
C.地震发生后居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应尽快乘坐电梯逃生
3.火山喷发对人类只有坏处,没有益处。这句话( )。
A.正确 B.错误 C.无法判断
4.火山喷发带来的危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引发地震或海啸 B.形成硫礦等矿物 C.火山灰造成大气污染
5.由于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了( )。
A.盆地 B.峡谷 C.三角洲
6.地质学家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中,不科学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 B.地震波 C.钻探
7.在我国广西、贵州有许多地下河,这是( )侵蚀的结果。
A.风力 B.冰川 C.水力
8.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层是地幔。这句话( )。
A.正确 B.错误 C.无法判断
9.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植被破坏后,流水的什么作用造成的( )。
A.侵蚀 B.堆积 C.侵蚀和搬运
10.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组成,厚度约为35千米的地球结构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11.流水对地表物质有哪些作用( )。
①侵蚀 ②冲刷 ③堆积 ④搬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12.下列关于地表形态的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表形态并不是始终不变的 B.地球的内力作用是塑造地貌的主要原因之一
C.风力侵蚀、火山喷发是地球的内力作用
二、填空题
13.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以 的形式传播。
14.红安县七里坪镇海拔较低,低矮山丘较多,属于 地貌。
15.地球的内部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处于内部最中心的部分是 ,处于中间层的是 。
16.按照岩石的地质作用,可以把岩石分为三大类: 、岩浆岩和 。岩浆岩又叫 ,是由高温的岩浆喷出时 而形成的岩石。
17.流水对地表物质有侵蚀、 和 的作用。
18.填空:自然界中,河流上游河床的堆积物主要是 ,中游河床堆积物主要是 ,下游河床堆积物主要是 。我们发现,流水对地表物质有的作用 、 、 。
19.流水对地表物质有 、搬运和 作用。
20.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的内部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即 、 和 。
21.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 ,地下 产生断层,岩石发生突然移动,就形成了地震。
22. 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地震释放的能量会以 的形式传播。
三、判断题
23.小红顺着河道走,发现河道中有许多鹅卵石,她判断此处应该位于河道的中游。( )
24.地震发生时,要快速撤离到开阔地带,不靠近易倒塌的建筑物。( )
25.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5千米,海底地壳的平均厚度是7千米。( )
26.地震发生时,躲在电梯里最安全。( )
27.地动仪是我国西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它可以验证地震的发生。( )
28.钻探是人类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唯一手段。( )
29.对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只有地表流水、海水、风力、冰川等自然力量。( )
30.当地震发生时,住在高层建筑的人要尽快乘坐电梯撤离。( )
31.海底里的火山比陆地上的火山还要多。( )
32.雨量相同时,地表坡度越小,被流水冲刷走的泥沙越多,地表变化越大。( )
四、连线题
33.请将下列地貌特点,与对应的地貌连起来。
平原 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较低
盆地 山坡陡峭,山势高耸,海拔高
丘陵 四周较高,中间低缓,像一个大盆
山地 海拔较低,地面地平宽广,起伏不定
五、简答题
34.在河流上游、中游、下游,河床上的堆积物有什么不同?请用简图或文字的方式进行描述。
35.地震和火山喷发分别是怎么形成的?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好处与危害各两条)
36.思考:地震发生时,怎样进行紧急避险?写出你的做法。
37.探究: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1)写出火山喷发时出现的现象。(写出3种)
(2)写出你根据现象推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山地:地势较高,蜿蜓起伏;高原:边缘有峭壁,但顶面比较平整,面积较大,海拔较高;丘陵:由连绵不断的山丘组成。B是正确的选项。
2.B
【详解】地震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们应学会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措施。当地震发生时,遵循“先躲后逃”的原则,首先要迅速离开房间,跑到室外空地上,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承重墙的角落里和坚固的家具下面,B是正确的选项;A错误,观点太绝对;C错误,地震发生后乘坐电梯逃生,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3.B
【详解】火山喷发既有好处,也有弊端,尽管火山喷发会带来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导致泥石泥和地震等坏处;但是火山灰非常肥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珍贵的矿产,还能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同时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如日本富士山、我国五大连池等。
4.B
【详解】火山喷发确实可以引发地震或海啸,这是由于火山喷发时释放出的能量和物质可以对周围的岩石和海水产生巨大的压力和扰动,A正确。此外,火山灰也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因为它们可以漂浮在大气中很长时间,并影响阳光的穿透能力,从而影响气候,C正确。B形成硫礦等矿物不属于火山喷发的危害,B错误。
5.C
【详解】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如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由于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了三角洲是河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A
【详解】科学家收集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渠道:通过钻孔探测地球内部结构;通过观察地表的自然现象,如火山活动、地震、地热等;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目前人类钻孔技术只能达到地壳的一部分区域,所以地质学家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中,用放大镜观察是不科学的。A符合题意。
7.C
【详解】雨水降落到斜坡地形上,流水带走一部分土壤,表面冲出了一些细沟,有小石子露出来,容器周围有泥点,流下来的水很浑浊。像这样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做径流。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在我国广西、贵州有许多地下河,这是水力侵蚀的结果。
8.B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地心部分称为地核,由岩石组成的最外层称为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地幔。
9.C
【详解】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大陆内部地区气候更为干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搬运大量沙尘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风力减弱而沉积,年复一年,最终形成厚厚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植被破坏后,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造成的。
10.C
【详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2800千米,地核的厚度约3500千米。
11.A
【详解】流水具有搬运和侵蚀作用。受水流速度不同的影响,河流上游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侵蚀作用或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变得贫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生态恶化。由于流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地表便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流水对地表物质有侵蚀、冲刷、搬运、沉积的作用。
12.C
【详解】A、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A正确;
B、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地球的内力作用是塑造地貌的主要原因之一,B正确;
C、风力侵蚀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火山喷发是地球的内力作用,C说法错误;
D、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也能塑造地表形态,D说法正确。
13.地震波
【详解】地震,又称地动、地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所以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
14.丘陵
【详解】地球表面有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形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红安县七里坪镇海拔较低,低矮山丘较多,属于丘陵地貌。
15. 地核 地幔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地心部分称为地核,由岩石组成的最外层称为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地幔。
16. 沉积岩 变质岩 火成岩 结晶
【详解】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按照岩石的地质作用,可以把岩石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是由高温的岩浆喷出时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17. 搬运 堆积
【详解】流水具有搬运和侵蚀作用。受水流速度不同的影响,河流上游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侵蚀作用或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变得贫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生态恶化。由于流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地表便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流水对地表物质有侵蚀、搬运、沉积的作用。
18. 大石头 鹅卵石 细沙 侵蚀 搬运 沉积
【详解】流水具有搬运和侵蚀作用。受水流速度不同的影响,河流上游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侵蚀作用或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变得贫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生态恶化。由于流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地表便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流水对地表物质有侵蚀、搬运、沉积的作用。
19. 侵蚀 堆积
【详解】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流水作用可以侵蚀高地,填平洼地,使地表区域平坦,长江中下游平原是由于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20. 地壳 地幔 地核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心部分称为地核,由岩石组成的最外层称为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地幔。
21. 运动 岩层
【详解】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运动,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2. 张衡 地动仪 地震波
【详解】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 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震释放的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
23.×
【详解】河道上游的岩石,由于流水的搬运和磨圆,高山上岩石的风化和崩塌,过河道中游,在这个过程中,又因为流水的搬运和磨圆,岩石的棱角越来越小,越来越圆,到了河道下游,就变成了卵石。
24.√
【详解】地震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们应学会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措施。当地震发生时,遵循“先躲后逃”的原则,首先要迅速离开房间,跑到室外空地上,不靠近易倒塌的建筑物,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承重墙的角落里和坚固的家具下面。
25.√
【详解】地壳的主要构成物质是花岗岩和玄武岩,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地壳的厚度变化很大,海底地壳约有7千米厚;而在陆地上,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5千米。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和最深的海沟,大都是在大陆板块相碰撞的地方形成的。
26.×
【详解】地震来临时要保持冷静,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应迅速离开房间,跑到室外空旷地带,如果来不及逃生,应该躲在卫生间、墙角等狭小空间内,用枕头、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选择躲在电梯里,避免因断电造成围困。
27.√
【详解】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后汉书 张衡传》详细记载了张衡的这一发明。
28.×
【详解】目前人类主要是通过研究地震波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钻探是勘探地下矿床、地层构造等最直接的手段。根据地震波等信息,也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9.×
【详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地球内部的运动,其实就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0.×
【详解】地震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们应学会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措施。当地震发生时,遵循“先躲后逃”的原则,首先要就近躲避,地震后马上逃到安全的地方,勿靠近围墙,根据正确的指示采取行动,在震中区,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承重墙的角落里和坚固的家具下面,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其他物体护住头部,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不能赶快跑出去坐电梯逃生,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31.√
【详解】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引起的,包括岩浆活动和板块运动等。火山现象会在陆地上发生,海底也会有火山现象。海底里的火山比陆地上的火山还要多。
32.×
【详解】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雨量相同时,地表坡度越小,水流速度越慢,流水侵蚀、搬运能力越小,被流水冲刷走的泥沙越少,地表变化越小。故题目说法错误。
33.
【详解】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平原的特点:海拔较低,地面地平宽广,起伏不定;盆地:四周较高,中间低缓,像一个大盆;山地:山坡陡峭,山势高耸,海拔高;高原:地形平坦开阔,周边以陡坡为界;丘陵: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较低。
34.
【详解】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河水不断的冲刷下,泥沙石块被水流带走,奔腾的河水会击碎岩石和土壤。河道上游,由于搬运距离短,水流速度快,堆积物分选性差,磨蚀程度低,多棱角分明的石块;中游水流速度减慢,较大的石块沉积下来,磨圆度较高;岩石的棱角越来越小,越来越圆,到了河道下游,就变成了卵石。
35.(1)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浆呈液融状态,受上覆岩层的巨大围压,当岩层出现裂缝时,岩浆会顺着岩层裂缝上升,喷出地面急剧释放出来,就形成火山喷发。
(2)弊:火山喷发会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导致泥石泥和地震等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利:火山灰非常肥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产生许多矿产资源,带来地热资源;同时还能塑造旅游和考察的胜地。
【详解】(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下岩浆呈液融状态,并含大量挥发成分,受上覆岩层的巨大围压,当岩层出现裂缝时,岩浆会顺着岩层裂缝上升,喷出地面急剧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2)火山喷发对人类来说有害也有利。尽管火山喷发会带来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导致泥石泥和地震等坏处;但是火山灰非常肥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珍贵矿产,还能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同时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如日本富士山、我国五大连池等。
36.躲在桌子、床下和坚固家具旁或紧挨墙角,注意保护头部。
【详解】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在室内,迅速逃避到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者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旁边、墙角等,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要保持冷静,多动脑筋,切忌跳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37.(1)火光冲天,烟气弥漫,岩浆及气体等喷出。
(2)地壳运动。
【详解】地壳运动造成地壳结构不均匀,地下的岩浆受到压力就会从地壳的薄弱处喷发出来,这就是火山喷发。
(1)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岩石圈的下面积聚有大量炙热的岩浆和气体,随着岩浆受到的压力不断变大,或者地壳某处变薄,岩浆会冲破地壳的薄弱处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会冲出地表,形成炽热的熔岩流,火光冲天,烟气弥漫,岩浆及气体等喷出。
(2)地壳运动造成地壳结构不均匀,地下的岩浆受到压力就会从地壳的薄弱处喷发出来,这就是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原因:地壳运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