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莱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烟台莱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21 17:2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初三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中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P-3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班级劳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清扫灰尘 B.擦拭黑板 C.教室消毒 D.花草浇水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铁呈固态 B.铜呈紫红色 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
3.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 B. 倾倒液体
C. 添加锌粒 D. 移走蒸发皿
4.下列是某同学整理实验室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B.洗涤后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C.实验剩余药品放入指定容器 D.归类整理试剂瓶并使标签朝外
5.下图中不同小球代表不同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6.铼及其合金被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发动机上。下图是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铼元素的符号为Re B.铼属于金属元素
C.铼原子中的质子数为75 D.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g
7.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下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abcd B.abc C.bcd D.ad
8.项目式学习小组利用自制的简易净水器处理黄河水样(如图)。下列对水样处理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A.能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 B.能除去水样中难溶性杂质
C.该过程能将水样转化为软水 D.该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9.海浩现象是在持续-15°C的超低温度下,蒸发的海水与低温冷空气中的颗粒物相结合,形成冰晶后,呈现出烟雨茫茫的自然景象。这种由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的种类变多 B.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C.分子的间隔变小 D.每个水分子质量变大
10.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氧气 B. 水
C. 氯化钠 D. 金刚石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有两个答案,漏选1个扣1分,错选则不得分)
11.某种花青素(化学式C15H11O6)是天然的阳光遮盖物,能够阻挡紫外线,下列关于该花青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花青素是化合物 B.花青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花青素由32个原子构成 D.花青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1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好酒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一滴水中约含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很小
C 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 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A.A B.B C.C D.D
13.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含有大量核聚变原料He一3,原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He一3的说法正确的是
A.He一3不是一种新元素
B.He一3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2个电子
C.He一3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D.He一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
14.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固体由分子构成
B.反应中一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C.NaC1中的氯元素化合价显一1价
D.反应中CI变成CI-,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15.我国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电的氧离子得到了新型氧分子(O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O4是不带电的分子 B.1个O4分子含有2个O2分子
C.O4与O2的性质完全相同 D.O4和O2混合形成的是混合物
三、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29分)
16.为研究化学药物发展史,学习小组查得资料:
材料1早在宋代,轻粉(Hg2C12)已是一种重要药物,其制作方法之一是在加热条件下硫酸亚汞(Hg2SO4)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Na2SO4)和轻粉。
材料2轻粉微溶于水,可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根据资料整理下列有关轻粉的知识卡片。
(1)物理性质: (填一条)。
(2)化学性质:
(3)制法:加热条件下,硫酸亚汞与氯化钠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
(4)保存方法: 。
(5)用途: 。
1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填字母)。
A.门捷列夫 B.拉瓦锡 C.道尔顿 D.阿伏加德罗
(2)氟元素是人体必需元素之一,能防治龋齿。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如图为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请写出该微粒的符号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5)表中Ne和Ar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6)排在同一横行的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核外 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7)排在同一纵行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相同,但 元素除外。
18.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3)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一“元素”组成的。
①古人曾认为水是组成物质的元素之一,在你学过的知识中能说明“水不是元素”的实验事实是 。
②如图是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个微粒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你的观点及依据是 。
19.烟台籍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介绍了空间站中的生活,在轨演示了水球变气球等炫酷的实验。
I.“天宫”中水和氧气的最大化利用是生活保障的重要措施。上图是空间站资源再利用模拟图。
(1)在“水净化系统”中,高分子膜可以除去水中大分子杂质,与实验室常用的 操作原理相同。
(2)“水电解系统”中产生氧气的电极应接在电源的 极(填“正”或“负”)。
(3)“氢氧燃料电池系统”中有催化剂,氢气与氧气在催化剂(做反应条件)作用下能直接化合释放出电能,实现由 能到电能的转化,发生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是 。
(4)如图是两种变化的微观图示:
①②两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①”或“②”),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Ⅱ.在“天宫课堂”中王亚平将少量蓝色颜料注入水球,很快整个水球变成蓝色。然后将泡腾片放入水球中,产生了大量气泡向四周扩散,气泡充满整个水球。
(5)蓝色颜料能让整个水球全部变蓝,是因为颜料分子具有 的特征。
四、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5分)
20.结合下列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问题:
(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时需要的仪器是 (写名称)。
(2)需要垫陶土网加热的仪器是 (写名称)。
(3)给少量液体加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序号)。
(4)用①量取10mL液体时俯视读数,则实际所取的液体体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mL。
(5)将少量蔗糖溶解在水中,需要仪器③ (写名称),其作用是 。
21.学习小组同学从学校周围的小河中取水样,在实验室进行净化实验。
(1)试管中取少量水样,加入一定量 ,振荡,观察到 ,说明该水样是硬水。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2)在烧杯中加入约100mL水样,加入适量明矾粉,用充分搅拌后静置。加入明矾粉的作用是 。
(3)制作过滤器。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为使滤纸贴近漏斗内壁,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然后用 赶走滤纸和漏斗内壁间的气泡。
(4)过滤。玻璃棒的作用是 以防止液体迸溅,玻璃棒应该靠在 (“一层”或“三层”)滤纸处以防止 。
(5)向过滤后所得的略带颜色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充分搅拌后静置,看到滤液的颜色逐渐变浅,这利用了活性炭的 作用。取1滴滤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到玻璃片上 ,说明滤液中含有可溶性物质,是混合物。
(6)将上述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1滴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到玻璃片上 ,故可认为该冷凝水是纯净物。
22.实验室常用酒精灯作为加热仪器,某同学对酒精组成元素产生了兴趣,为了探究酒精的组成元素,该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一同完成。
【提出问题】酒精究竟由哪些元素组成。
【做出猜想】可能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查阅资料】酒精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具有可燃性,燃烧生成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常用作内燃机燃料,也是白酒的主要成分。
(1)由以上资料得知: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
【设计实验】
(2)该同学取用以下用品:酒精灯、火柴、澄清石灰水,还需要_____(填字母序号)。
A.烧杯 B.托盘天平 C.试管 D.漏斗
【进行实验】
(3)
步骤 现象 结论
点燃酒精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 。 。 酒精燃烧有水生成
另取一个干净的烧杯,在内壁涂上 ,罩在火焰上方。 。 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结论】酒精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思考拓展】
(4)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是 。
23.“追梦”学习小组走进实验室,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探究1】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电极都有 产生,左右两侧玻璃管中的液面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玻璃管口。打开活塞。气体燃烧,该气体是 。
(3)电解水的过程中,电能主要转化为 能,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实验探究2】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电解纯水速率较慢。查阅资料获知,调节电压或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都会改变电解速率。于是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记录如下。(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每次实验收集10mL氧气)
6V 9V 12V
5% 26分26秒 12分14秒 7分30秒
10% 17分8秒 9分26秒 6分22秒
(4)该实验的目的是 。
(5)分析上表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写两条)。
五、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
24.目前,流感高发,磷酸奥司他韦能有效治疗甲型、乙型流感。磷酸奥司他韦的化学式为(C16H28N2O4H3PO4)。请计算:
(1)磷酸奥司他韦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为C:H:O:N:P= (填最简整数比)。
(2)列式计算磷酸奥司他韦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至0.01%)。
试卷第10页,共10页
1.C
【详解】A、清扫灰尘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擦拭黑板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教室消毒是利用消毒剂中的有效成分与细菌、病毒中的蛋白质作用 ,使其失去生理活性,因此教室消毒属于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花草浇水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2.D
【详解】A、铁呈固态,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铜呈紫红色,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蔗糖易溶于水,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碳酸易分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3.A
【详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A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故B不符合题意;
C、应先向试管中装锌粒,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向试管中装锌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A
【详解】A、未经处理的废液可能有腐蚀性,直接倒入下水道会腐蚀下水道,选项错误;
B、洗涤后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防止受污染,选项正确;
C、实验剩余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防止造成浪费、污染环境,选项正确;
D、归类整理试剂瓶并使标签朝外,方便查看,选项正确。
故选A。
5.B
【详解】A、含有一种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只有一种原子,即只含一种元素,是单质,不符合题意;
B、含有一种分子,该分子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C、含有一种分子,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是单质,不符合题意;
D、含有两种分子,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故铼元素的符号为Re,不符合题意;
B、由“金”字旁可知,铼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75,不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由于原子中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所以a粒子遇到原子核就会发生偏向,例如c和d;因为原子的核外电子质量很小,但所占的体积却很大,电子的质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a粒子可以直接穿过去,例如b.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质量很小,a粒子是直接穿过,且原子核带正电荷,a粒子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所以A是不可能向原子核靠近的,应该远离原子核。
8.C
【详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颜色和异味,该选项分析正确;
B、该装置具有过滤的作用,能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该选项分析正确;
C、该装置不能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则不能将硬水软化,该选项分析错误;
D、该过程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C。
9.C
【详解】A、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蒸气形成冰晶,分子本身不变,每个水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错误;
C、水蒸气形成冰晶,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正确;
D、水蒸气形成冰晶,分子本身不变,每个水分子的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水由水分子构成,故B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C符合题意;
D、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AB
【详解】A、花青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说法正确;
B、花青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B说法正确;
C、花青素由花青素分子构成的,一个花青素分子是由15+11+6=32个原子构成,故C说法错误;
D、花青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1):(16×6),氢元素占比最小,所以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故D说法错误;
故选:AB。
12.C
【详解】A、好酒不怕巷子深,是带有酒香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正确;
B、一滴水宏观上很小,但其中约含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解释正确;
C、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说明加压时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解释错误;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解释正确;
故选:C。
13.AD
【详解】A、原子中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则由图可知,He一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而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元素统称为元素,则为氦元素,不是新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结合前面分析及图中信息可知,He一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2个电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He一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He一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D。
14.BC
【详解】A.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说法错误;
B.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少于4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一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说法正确;
C.氯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算出氯元素化合价显一1价,选项正确;
D.反应中CI 变成CI-的过程中质子数没有改变,元素种类不改变,说法错误;
故选:BC。
15.AD
【详解】A、O4分子构成O4这种物质,分子不带电,正确;
B、1个O4分子含有4个氧原子,不含有O2分子,错误;
C、O4和O2为不同的分子,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不相同,错误;
D、O4和O2为不同的两种分子,即为不同物质,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正确。
故选:AD。
16.(1)微溶于水
(2)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
(3)
(4)干燥阴凉处保存
(5)治疗疥疮的药物
【详解】(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等,由资料可知,轻粉的物理性质有:微溶于水。
(2)化学性质是指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选出来的性质,由资料可知,轻粉的化学性质有: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
(3)硫酸亚汞与氯化钠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钠和轻粉,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4)由于轻粉在光照下易分解,则应在干燥阴凉处保存。
(5)由材料2可知,轻粉可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
17.(1)A
(2)19.00
(3)O2-
(4)Al2O3
(5)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6)电子层数
(7)He##氦
【详解】(1)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此选项符合题意;
B、拉瓦锡测定出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道尔顿等科学家提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阿伏加德罗指出,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的体积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元素周期表一格中最下方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
(3)该微粒中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2+8=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微粒是离子,由于质子数为8,所以该微粒是氧离子,其符号为O2-。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它们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Al2O3。
(5)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Ne和Ar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因此Ne和Ar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6)周期数=原子电子层数,因此排在同一横行的元素,为同一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7)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因此排在同一纵行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相同,但氦元素除外,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
18.(1) 电子 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模型
(3)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不属于同种元素,依据是:两种微粒的质子数不同
【详解】(1)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
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原子不可再分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3)①古人曾认为水是组成物质的元素之一,学过的知识中能说明“水不是元素”的实验事实是: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如图是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个微粒不属于同种元素,依据是:两种微粒的质子数不同。
19.(1)过滤
(2)正
(3) 化学
(4) ②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组成新的分子
(5)不断运动
【详解】(1)高分子膜可以除去水中大分子杂质,利用的是颗粒的大小不同,与实验室常用的过滤操作原理相同,故填过滤;
(2)电解水正氧负氢,产生氧气的电极应接在电源的正极上,故填正;
(3)氢气与氧气在催化剂(做反应条件)作用下能直接化合释放出电能,这是将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故填化学;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故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4)①②两种变化中,①变化中产生了新分子,属于化学变化;②变化中,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水分子本身不变,即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填②;
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故填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组成新的分子;
(5)颜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扩散到水中,使整个水球全部变蓝,故填不断地运动。
20.(1)胶头滴管
(2)烧杯
(3)②⑥⑦
(4)小于
(5) 玻璃棒 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
【详解】(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时需要的仪器是胶头滴管,故填胶头滴管。
(2)间接加热的仪器需要垫陶土网加热,该仪器是上述仪器中的烧杯,故填烧杯。
(3)给少量液体加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和酒精灯,故填②⑥⑦。
(4)量取液体时,俯视读取时,读数大于液体的实际体积数,用量筒量取10mL液体时俯视读数,则实际所取的液体体积小于10mL,故填小于。
(5)将少量蔗糖溶解在水中,需要上述仪器中的③,即玻璃棒,故填玻璃棒;
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故填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
21.(1) 肥皂水 浮渣多 煮沸
(2)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降
(3) 先用水湿润滤纸 玻璃棒
(4) 引流 三层 玻璃棒捅破滤纸
(5) 吸附 有少许残留物
(6)无任何物质
【详解】(1)取水样,滴入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说明此液体为硬水,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故填:肥皂水、浮渣多、煮沸;
(2)烧杯中加入明矾粉,明矾粉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使悬浮在水中的杂质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故填: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降;
(3)制作过滤器时,为使滤纸贴近漏斗内壁,应该采取的操作是先用水湿润滤纸,然后用玻璃棒赶走滤纸和漏斗内壁间的气泡,故填:先用水湿润滤纸、玻璃棒;
(4)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以防止液体洒出,玻璃棒应该靠在三层滤纸处,以防止玻璃棒捅破滤纸,故填:引流、三层、玻璃棒捅破滤纸;
(5)向过滤后所得的略带颜色的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充分搅拌后静置,看到滤液的颜色变浅,这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取1滴滤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慢慢加热,水分消失后,观察到玻璃片上有少许残留物,说明滤液中含有可溶性杂质,是混合物,故填:吸附、有少许残留物;
(6)将上述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1滴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到玻璃片上无任何物质,故可认为该冷凝水是纯净物,故填:无任何物质。
22.(1)酒精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
(2)A
(3) 干而冷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用酒精灯灯帽盖灭,且盖灭后轻提一下
【详解】(1)酒精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
(2)若想探究酒精由哪些元素组成,则可通过验证生成物的方法探究其元素组成,则还需要烧杯,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则能说明有水生成,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烧杯内壁变浑浊,则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还需要的用品为烧杯;
(3)点燃酒精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则说明酒精燃烧有水生成;
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4)熄灭酒精灯的方法为用酒精灯灯帽盖灭,且盖灭后轻提一下,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23.(1)气泡
(2) 1:2 氢气##H2
(3) 化学 分解反应
(4)探究电压和氢氧化钠浓度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
(5) 电压一定时,氢氧化钠浓度越大,收集10m工氧气所需时间越短,说明电解速率越快 氢氧化钠浓度一定时,电压越大,收集10mL氧气所需时间越短,说明电解速率越快
【详解】(1)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现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2)由图知,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与电源正极相连的a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B管产生的气体能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是氢气。
(3)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在电解水的过程中,电能主要转化为化学能。
(4)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实验探究了两种不同浓度氢氧化钠及3个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其实验目的是:探究电压和氢氧化钠浓度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
(5)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可得出的结论:电压一定时,氢氧化钠浓度越大,收集10m工氧气所需时间越短,说明电解速率越快;氢氧化钠浓度一定时,电压越大,收集10mL氧气所需时间越短,说明电解速率越快。
24.(1) 410 16:31:8:2:1
(2)
【详解】(1)①磷酸奥司他韦的相对分子质量=16×12+14×2+1×31+16×8+31×1=410;
②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为C:H:O:N:P=16:31:8:2:1;
(2)磷酸奥司他韦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