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二:精做情节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二:精做情节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2 14:35: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二:精做情节题提升练
(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山大地(节选)【注】
杨志军
桑杰挨了打,还被人家强行借走了马。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桑杰说:“他们已经走啦。”父亲骑马走向高处,看到炊烟已经消失,朦朦胧胧的地平线上,晃动着一群越来越小的人影。梅朵黑和梅朵红跟过来,朝人影叫几声,又朝父亲叫几声,明显是不让追撵的意思。父亲想,光知道藏獒的鼻子比人灵,想不到感觉也比人准确,野马滩的人一出现它们就知道来者不善。可我是来蹲点的,我的工作就是接触当地牧人,不管他们对我善不善,我必须会会他们。他掉转马头,想按原计划前往野马雪山的坡面,却发现那里的帐房也已经不见了,显然他们是串通一气的,要来都来,要走都走。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桑杰和赛毛追过来,忧急地喊道:“强巴科长啦,回来,回来。”父亲不听,打马跑起来。索南和梅朵以及两只大藏獒都喊起来:“回来,回来。”父亲还是不听。赛毛扯开嗓子唱起来:
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
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
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
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
父亲找遍了低洼地也没有找到人,新鲜的马粪告诉他,那些人沿着野马河走向了源头。他跟了过去,越走越高,高得远远超过了桑杰家安顿帐房的高地。阳光渐渐有了寒意,风变得凉飕飕的,地上的绿越来越浅,很快就没了,地面裸露着赭红的岩石,一片片铺着的也是赭红的苔藓。父亲往上看看,看到离雪线已经不远,便下马犹豫起来:还走不走啦?那些人去了哪里?黄昏正从天上沉下来,赭红的地表在天色中融作一片艳红,泛滥的赤光迅速移动着,白天的灿烂正在消逝。父亲突然有了决断:赶快走,回到桑杰家去。他骑马扬鞭,马却不怎么听话,快两步慢三步。怎么啦,又不是畏途你怕什么?但很快父亲就发现马是对的,他听到阵阵轰鸣随风而来,走到悬崖边一看:啊嘘,野马河的水突然翻腾起了推石拉土的波浪,一路汹涌,狂泻而下。发大水了,是阳光太猛气温太热,野马雪山的冰雪消融得太快了?夏天,夏天,比以往更热的夏天。父亲不禁打了寒战,高处的水都这么大,回去必须经过的低洼地会怎样?可要是停下来不走,他去哪里过夜?露宿荒野是很危险的,别说一个外来人,就算土生土长的草原牧民,也不敢在没有刀枪没有藏獒的情况下一个人直面狼豹。他硬着头皮拉马往下走,终于远远望到了低洼地。还好,没有洪水泛滥的迹象,那就得快快穿越,天就要黑了。父亲骑上了马,马也看到了低洼地的平静,步子轻快起来。
但是父亲还是太大意了,似乎第一浪洪水正等着他,一见他进入低洼地,就轰然漫过河床喧喧嚷嚷奔腾而来。父亲回头一看,心说完蛋啦,我来这里竟是要投奔鬼门关的,不死也得死啦。马惊慌得嘶鸣着,在浪峰前奔跑。父亲喊着:“快啊快啊。”挥动马鞭乱抽一气。马的狂奔瞬间到了极限,它今天走了一天,本来就累得要命,极限的奔跑也只有洪浪的一半速度,马蹄转眼浸在了水里。水位迅速升高,马很快跑不动了,停下来等着漂凫,不时地叫一声,恐惧绝望的哀鸣里饱含着对生的留恋。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父亲听到了,马也听到了,父亲回答着,从马背上溜下来,蹚着齐腰深的水往前走。前面黑黝黝的,像是一座荒丘,赛毛站在丘顶不停地喊。父亲拉马吃力地走着,很慢,等来到荒丘跟前时,水已经没过了脖子。他不会水,沉浮在水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赛毛站在水边,解下腰带甩了过来,喊着:“强巴科长啦,抓住,抓住。”父亲伸手抓了几次才抓住。“强巴科长啦,把缰绳给我。”她踩进水里,弯腰伸出一只手。父亲把缰绳使劲朝她扔去。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缝绳拽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但父亲和马都还没来得及站稳,水浪就追随而来,翻卷得又高又大,就像魔鬼派来的使者,一手撕住了马,一手撕住了父亲。又瘦又小的赛毛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向水里。其实她只要松手就安然无恙,但是她没有,没有松开连接着父亲的腰带,也没有松开连接着马的缝绳。父亲灌了几口水,被急流冲向了马,马在拼命泅水,拦住了父亲。父亲使劲蹬着马,再次靠近荒丘,扳住岩石的缝隙,爬了上去。等他稳住自己,再回头看时,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赛毛,赛毛。”牧人没有会水的,她只能依靠会水的马。但愿,但愿,人和马能够在一起。但愿,但愿,在洪水流过低洼地之前,他们能够遇到陆地。父亲知道,一旦和野马河的波涛一起进入深渊似的黄河峡,那就没救了。
赛毛本不该来到低洼地。如果不是野马滩的牧人骑走了她家的马,桑杰就不会步行去放牧,也不会天黑前到不了家。赛毛期待着丈夫回来,也巴望着强巴科长出现。她的主意是,等桑杰一到家,就让他赶快带着藏獒去低洼地找强巴科长。但她等来的却是太阳的沉没和低洼地里流水的闪烁。她嘱咐索南看好家,照顾好弟弟妹妹,自己毅然走了过去。这是一条她天天背水的路,她知道哪里有高陵哪里有荒丘。一路上她用尖亮的嗓门喊叫着:“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
(作家出版社2023年2月版)
【注】《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文中的“父亲”是汉族干部,他到沁多草原蹲点,调查走访牧民的境况,被安排住在藏民桑杰帐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动物具有灵气和人性,梅朵黑和梅朵红能感知野马滩的人来者不善,父亲骑的马能够感知到前路的危险。
B.赛毛多次喊“强巴科长啦”,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情感,有怨恨,有劝阻,也有急切的寻找,更有危难中的同心协力。
C.野马河突发大水,可能是因为这年夏天比以往更热,阳光太猛气温太热,野马雪山的冰雪消融得太快,而让人始料未及。
D.文中没有直接写赛毛救人遇难,只是通过“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那就没救了”的表达,暗示了赛毛可能有危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富有浓郁的藏族风情,人物的名字桑杰、索南和“强巴科长”这一称呼,赛毛的歌唱,帐房、藏獒等,都含有藏族元素。
B.小说对洪水既有“喧喧嚷嚷奔腾而来”的听觉描写,也有“水浪就追随而来,翻卷得又高又大”的视觉描写,场面激烈,震撼人心。
C.小说两线并进,明线是父亲到处找人和遭遇危险,这构成了情节的主体;赛毛担心父亲的安危,并前来寻找、营救,这是暗线。
D.小说大篇幅展示了父亲的内心世界,如到悬崖边时的犹豫和纠结,在赛毛失踪后的担忧,主要通过外在的神态、动作表现出来。
8.父亲遭遇洪水险境,小说在前面已有伏笔铺垫,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评《雪山大地》表现了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主题,请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解。(6分)
6.B【解析】“有怨恨”错误,应该是担心(关心),看不出怨恨。
7.D【解析】“主要通过外在的神态、动作表现出来”错误,主要用内心独白的形式。
8.①父亲策马朝低洼地走去时,桑杰和赛毛、索南和梅朵以及两只大藏獒“都喊他回来”,为后面的危险做了铺垫。②赛毛所唱的“路途遥远要小心”“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歌词暗示了以后的危险。③黄昏时父亲发现马不听话,听到阵阵轰鸣,暗示了此行的危险。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9.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主题集中表现在“父亲”和赛毛身上。①父亲作为蹲点的汉族干部,住在桑杰家,与他们产生了情感,取得了他们的好感;在桑杰受了欺负后,要为他理论,同时也是为接触当地牧民,独自一人去寻找野马滩的人,丝毫没有顾及到可能的危险。②赛毛凭着朴素的情感,担心父亲的安危,天黑后独自去寻找,急流中勇救父亲,却最终被激浪卷走,体现了汉藏民族人民骨肉相连的动人情谊。
(评分参考:每点3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跪大别山(节选)
曾剑
奶奶要死了,我给干爹打电话。干爹叮嘱过我,说一旦奶奶“快不行了”,一定告诉他。
干爹是麻城人,早年闹革命来到红安(时称黄安)七里坪,结识了奶奶。据说革命时期,奶奶曾帮助过他,对他有恩,他便认奶奶为干娘,叫她娘。干爹对我和奶奶好,总是给钱给物。关于他与奶奶的交情,我问过奶奶。奶奶说,没啥,没啥,然而,眼睛却潮润了。我知道这里面有秘密,不仅仅是奶奶帮过他那么简单,但奶奶不说,我也就没问。
埋葬奶奶那天,干爹没有回武汉,他留了下来,为奶奶守孝。干爹说,孩子,跟你讲讲你奶奶的故事吧,你奶奶是个大人物,她了不起……
1927年初冬,七里坪郊外,一股三百余人的匪军,追赶着一个年轻人,领头的喊,他是头儿,抓活的,抓活的!领头的匪军大脑袋,大嘴咧开,活像一只站立起来的蛤蟆精。
枪声在那个年轻人的身旁雨点般响起,那不是要命的枪声,子弹都打在他的头顶或脚下。同他们的喊话一样,他们要抓活的。
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在街角拐弯处,在他的前方巷子里,一扇门突然打开了,一个娇小女人的身影探出来。当年轻人跑到她跟前时,那个女人的手像一只鹰爪,死死地抓住他。
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奶奶。奶奶极快地将年轻人拽进屋,将他推进夹层墙藏起来。七里坪地处大别山南麓、天台山脚下,这里群山环绕,匪患众多,不少人家都有藏身的夹墙。
很快,门外的脚步声洪水般逼近,继而远去,消失在幽长的街道。这时候,夹墙的门被打开,奶奶将年轻人拉出夹墙。她打开后门,门外是繁密的竹林,竹林连着山,山上全是树。奶奶对年轻人说,快,从后门走,他们往北去了,一会儿他们没抓到人,还会回来。你进到林子,往南跑,一直往南。
年轻人一路向南,连夜跑到木兰山,与失散的战友会合。
年轻人率部队打回七里坪时,才知道,那天他能逃脱敌人的追捕,并非仅仅是我奶奶家那堵夹墙救了他。真正救他的,是我的二伯。他被我奶奶推进夹墙时,奶奶顺手摘下他的帽子,把它戴在我二伯的头上,奶奶让我二伯装扮成这个年轻的红军,向黑溪山飞奔。白腿子匪军在七里坪三里外的黑溪山追上了二伯,他们发现抓错了人,在黑溪沟畔杀害了二伯。
干爹突然停止他的讲述,望着我,表情凝重。他说,孩子,那个被白军追杀的年轻人就是我。干爹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他努力地控制情绪,想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但他没能够做到,他懊恼地说,我当时躲在夹墙里,并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
干爹自己也是为了引开敌人,保护战友,才跑到我家门前那长长的巷道里的。
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为上级谋划的黄(安)麻(城)起义做准备。不久,干爹遭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他和他的部队被数千人的白军围堵追杀。他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分散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引开敌人,以便更多红军突围,直至来到七里坪,被奶奶救下。
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打回七里坪里时,是七天后的事。干爹说,那时,我二伯的尸首还挂在黑溪沟边的古松树上示众。几个白腿子大兵在尸首旁巡逻,等待红军“上钩”,干爹一声令下,杀死了他们。干爹抢回了我二伯的尸首,并把我二伯的尸首运回来,埋在了我家后山坡。
那段时间,我大伯为了生计,从七里坪倒水河放排,直下汉口。大伯回来后,听说了他二弟的死,拿起砍刀,要去城里同白军拼命,干爹拦住了他。干爹说,兄弟,现在给二子报仇,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时机不成熟,白送性命。我大伯低头不语,在那儿生闷气。干爹说,要不,你跟我干革命吧。我们的队伍人多,保准能给你兄弟报仇。大伯不敢做主,看一眼奶奶,奶奶说,去吧,跟着你大哥干革命。
这个晚上,我的大伯拥有了一套军装、一杆长枪。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声打响,大伯战死黄安城。
战争局势紧,从攻城到外围战斗,牺牲的战友多,可怜我大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干爹说,他的确是牺牲了,他的战友看见他牺牲了,战友当时顾不上他,后来,就分辨不出谁是谁了。
大伯留在这个世上的,只有我家后山坡上他坟里的几件衣物,还有红安烈士陵园烈士墙上的他的名字。
我忍不住哭出声来。奶奶太苦,奶奶太累,奶奶忍受着这么大的痛,却从来不说。她眼瞎了,可她不是哑巴。但多年来,她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哑巴。偶尔,我听她自言自语:黑溪山那么大,二子那么熟悉,咋没逃了呢?
每天,太阳落山那一刻,奶奶打开后门,朝着后山坡儿子们的坟地张望,是她必有的举动。
她是在唤儿回家。
(有删改)
1. 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 (1)特点:小说采用的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的有限视角,与干爹讲故事的第三人称的无限视角交错的方式。
(2)好处:干爹讲述故事是讲历史,“我”的转述重在“现在”,形成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方式,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叙事的曲折性,又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点拨关键:
叙述视角是小说叙事类的重点题型,对此,应该围绕这个“视角”人物,从以下五方面思考:
①这个“视角”人物本人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如何,他将怎样影响(决定)整个故事的叙述,以及为小说带来了怎样的氛围或情调。
②这个“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他又给其他人物和主题带来了怎样的作用。
③这个“视角”人物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关系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中心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如是次要人物,那他对主要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
④这个“视角”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如何,他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历者(见证者),或者是情节的推动者。
⑤这个“视角”人物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内心是如何想的,这些内容又将为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带来怎样的作用。
2.小说中回忆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既能写出奶奶一家人为革命所作的贡献,又体现出干爹对奶奶一家的愧疚和崇敬之情,使小说的主题意蕴更加丰富、深刻。
②回忆与现实交织,调节了叙事节奏,使情节更加饱满。
③可以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④历史和现实灵活切换,形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点拨关键:
叙事方式是小说叙事考查中的难点。有的题干已给出叙事特点,只要求分析艺术效果即可。答题时须紧扣题干要求分析具体效果,一要结合每一种具体叙事特点(或手法)的自身效果,二要结合文本具体展开。对于没有给出叙事方式(特点)的题目,需要借助整体阅读和知识储备,进行多方思考,尤其要熟悉一些特殊的叙述方式:
①文体方面:a.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散文化笔法等。b.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c.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等。d.科幻小说:夸张、想象、穿越等。
②构思技巧方面:对话式,讲述式,对比式,蒙太奇式,意识流式,以小见大,历史与现实交织,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写景(心理)交织,重复强化式。
对叙事方式(手法)的艺术效果分析,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①人物塑造:真实,立体,鲜明;烘托人物,体现感情。
②情节结构:推动,串联;一波三折,戏剧性。
③环境特点: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
④小说主题:凸显,深化,升华,丰富。
⑤读者感受:悬念——兴趣,空白——想象力,张力——回味等。
3.小说采用了大故事里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请作简要说明,并说明它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何好处。
答案:(1)大故事是干爹为“我”讲述革命故事,通过“我”来叙述;小故事是三兄弟为革命牺牲的故事,是由干爹讲述并通过“我”转述的。
(2)好处:丰富小说题旨。既能表现革命者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和军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团结伟力,又能融入感恩报答、铭记历史、传继家风等主题内涵。
点拨关键:
答叙事结构题,一般先要弄清叙事结构的特点与内容,然后说明它在表现人物与主题方面的作用。
分析“嵌套故事”结构,先要弄清两个故事的内容;再分析两个故事各自表现的人物与主题;最后注意两个故事的互补,带来叙事视角的变化及主题既对立又映照的效果。
4.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答案: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交错使用第三人称叙述,使故事既真实又曲折。
②采用现实与历史交织的叙述方式,调节了叙事节奏,形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
③采用“嵌套”式叙事结构,带来了叙事视角的变化,丰富了主题内容。
点拨关键:
本文在叙述上的特色,这是一个大的概念,该如何入手呢?我们可以通过追问,谁在讲故事——人称、视角、身份,根据自己的追问去文本中寻找答案;还可以追问怎么讲故事——叙事顺序、节奏、腔调、叙事方式与情节安排等,去文本中寻找答案。其中,“叙事方式”即该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这一点往往是命题者最看重的,也是赋分最高的。要判断其独特的叙事方式,除参照上面第2题的点拨外,第一位的还是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阅读时要善于捕捉一些关键词句,尤其是隐约点明叙事特点的词语、句子。如文中会有插入性回忆文字,可以联想到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文中有不真实的情节发生,可能是魔幻式;文中有一个中心象征物,可能采用的是隐喻手法,等等。总之,圈点出特征性词句,勾联起平时的积累,就能判断出其独特的叙述方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搂,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罚;至于“髡”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作《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的,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厉害。”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地打了几回,他们渐渐地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默默地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武昌举行反清起义,故10月10日被定为“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故称“双十节”。②髡:“去发”之刑。
8.这篇小说叙事独特,实际上是N先生一个人“唱独角戏”,这种处理方式有何作用?
9.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头发的故事”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8.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同情烈士,追求进步,渴望真正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满腹愤懑,苦闷悲哀,对现实无能为力。
②使故事情节更集中,脉络更清晰。N先生一个人叙述他的经历和感悟,避免了他人插入的节外生枝,省去不必要的交代。
③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N先生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揭示了社会民众精神淡漠的现实,强化了小说批判的力量。 9.①文章围绕N先生的“头发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展开对N先生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辫子的遭遇的叙述。
②文章围绕“头发的故事”,穿插议论古往今来在“头发”上的受难史,全文叙议自然融为一体。
③文章围绕“头发”谴责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腐朽,批判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揭示辛亥革命只“革”掉一条辫子的悲哀,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
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N先生剪辫子、穿西装等行为体现他同情烈士,追求进步,渴望真正的社会变革,同时“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面对社会现实他也无能为力,满腹愤懑,苦闷悲哀。
②使故事情节更集中,脉络更清晰。“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N先生一个人叙述他的经历和感悟,从留学开始剪辫子,回国买假辫子、废了假辫子,到在中学做兼学的经历,都是N先生自己一个人叙述,避免了他人插入的节外生枝,省去不必要的交代。
③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从“我”的表现以及他的经历来看,N先生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揭示了社会民众精神淡漠的现实,强化了小说批判的力量。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谋篇布局的能力。
①文章围绕N先生的“头发的故事”,“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按时间顺序展开对N先生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辫子的遭遇的叙述。
②文章围绕“头发的故事”,“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在叙述N先生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辫子的过程中,穿插议论古往今来在“头发”上的受难史,全文叙议自然融为一体。
③“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文章围绕“头发”谴责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腐朽,批判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揭示辛亥革命只“革”掉一条辫子的悲哀,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
卜进善
①我爷爷是席匠,敏爷爷是开银铺的。敏爷爷跟我爷爷一样,也就四十多岁,但他看起来比我爷爷年轻。他清瘦,腰板直,衣衫干净。爷爷说他学问大着呢,请他教我识文断字。
②常有骑马人过来找敏爷爷,孵嘚臀的马蹄声由低到高,急促得像在热锅里炒黄豆。每次骑马人来,敏爷爷就弯腰迎着他。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怎么就给骑马人低头哈腰了呢。有一回我瞧见骑马人偷偷塞了一张麻纸给敏爷爷,上面的字有几个我不认得:
**须征求党员,扩大本党组织,望各党部**事勿**,*尽所能完成之。
国民党省党部
③我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这不,有人来喊我爷爷:“聂席匠,老刘家的让我给你捎话,去河口补席。”敏爷爷就说“我一起去吧,搭把手!”我爷爷瞪了他一眼,带上我牵着驴就出发了。回来的时候,看到敏爷爷跌在一个小沟岔里,他的马卧在一旁。爷爷忙去沟岔里摇敏爷爷。
④敏爷爷醒后看一眼我爷爷,“今天这事,本不该我管。但县大队的人也去了……我想马比驴快吧,我总赶得上你,谁知马失前蹄……没想到你能从容回来。”敏爷爷感觉哪里特别疼的样子,龇着牙说。
⑤“这不好好的嘛,可你……”
⑥“又欠你一条命。”敏爷爷说,“但我不能死。你也知道,我还想发展你哩。”
⑦“我说,你就省点心吧。”
⑧他俩有一句没一句说着我不太懂的话。
⑨敏爷爷在他的铺子里养伤时,我和爷爷一块儿出了四次门。一次去河口,一次去杨家河,还有一次去任家河湾。每一次,爷爷都问渡口能不能一下子过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事。被爷爷问的人总是愁眉苦脸。过杨家河没有桥,只有一条小渡船,最多能坐九人。爷爷叹气说这里离镇上最近啊。
⑩第四次走得不远,就在交河镇的东头。那天晌午,爷爷又带我去补席,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坏!走进黑暗的屋子,我适应了一会儿,才看清屋里大坑的炕席上,坐着几个人。爷爷上炕,用手指拾起席上的竖竹片,将新竹片置入下边,横茬接好接竖茬。爷爷一下一上,新竹片像奶奶缝衣裳时穿针引线一样,填补了原先的空位,之后再用蔑刀背将它们敲紧。“记住了没有?就这样补,”爷爷停下手给我说,“你要全记下,将来还是要这样当席匠的。”
爷爷抬头看我一下,还想给我说什么,门口进来一个人。这人健壮结实,看起来也麻利,头上戴的灰青帽子烂了帽檐。
“都安排好了吗?桥的事咋样了?”爷爷问。
“差不多了。桥我试了,就是窄一点,能过人。今晚上泼些水,让桥面踏实一些。要是能过骡马就更好了。”戴烂帽子的人说。
爷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上级组织对你的考察期到了,今天就正式发展你入党。”
戴烂帽子的人两眼直直地瞅着我爷爷,我爷爷也瞅着他。两人脸上也没啥特殊的地方,只是戴烂帽子的男人好像几天没洗脸了,脸上有些脏,眉毛黑得跟烧炭人似的。他俩啾啥呢。我正好奇时,戴烂帽子的人抡起右手把烂帽子从头上取下,随手朝炕上一甩,转身在地下急促地走,先走到坑沿前,几乎碰到炕沿了,然后折身往后面的锅台处走,额头渗出了汗。他麻布衫散开着,浑身热烘烘的,如果我把一根竹篾点着,往他的手上一碰,他的手会燃烧起来,浑身会燃烧起来。爷爷从炕边的一个旧竹筐里翻出一块暗红色的布,抻了抻,平铺在桌上,然后用黄土在红布上画出镰刀和锤子套在一块儿的样子。画好了,往后退退,瞅了瞅,又笑了。他们将画了镰刀和锤子的红布别在背篼上,立起时,屋里一下子新鲜、豁亮了起来。爷爷走到桌前,叫过甩了烂帽子的人。他们一块儿站在桌前,举起了拳头。
敏爷爷躺着的日子里,爷爷一个人去了五趟敏爷爷的银铺后边,是为了喂敏爷爷的马。爷爷又专门去河口找人弄来白亮的熊油,装在小黑罐子里。爷爷提着装粥的大黑罐,我提着小黑罐,去瞧敏爷爷。爷爷把熊油放在掌心搓了搓,然后再搓敏爷爷的腰背,搓了一锅烟的时间,爷爷累了。
“老敏,挑明了吧。你们在交河县,是有着县大队,还有一个营的兵哩,但这又能怎样,没用!”爷爷突然说。
敏爷爷愣了一下,等了好一会儿,才说,“你都知道?”
“这孩子能认字哩。”爷爷摸着我的头说。
“这孩子聪敏着哩。”敏爷爷脸上有些泛红,还能听到他急促的喘息声,“老聂,那我想问一下你,你们发展党员为啥那样顺?”
“识时务者为俊杰,老敏,这是大势所趋啊,你就认清形势吧。”
“唉,眼下形势就跟我现在一样,就跟这暗夜一样啊。”敏爷爷叹息。
“那是你,我可不是。我想,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爷爷说,眼睛里就好像闪烁着一盏明亮的灯。
连续搽了七天熊油,敏爷爷的伤渐渐好起来。他______。
(有删改)
8.采用儿童视角叙事是本文的重要特征,请赏析这一构思的妙处。
9.作者在创作时有两个结尾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个,并阐述理由。
①他找到了我爷爷,郑重其事地说:“我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他们二人眼里亮着一盏不灭的明灯。
②他再次挺直了腰板,眼中似乎燃起一盏崭新的明灯。我想敏爷爷一定找到他自己的灯了。
【答案】
8.①本文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爷爷与敏爷爷相处的事件与过程;②渐渐揭示两个党派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差异;③儿童视角天真、好奇、懵懂与困惑,叙述过程真实自然,使读者更具有代入感(情感共鸣);④真切感受到两位老人即使信仰不同但依然可以彼此温暖的情谊;⑤同时,儿童视角使情节的展开带有悬念,引起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趣;⑥儿童视角的叙事语言单纯、活泼、清新、真率,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9.选①,理由:上文叙写爷爷从沟里救出了敏爷爷,又为敏爷爷用油疗伤的情节,表明敏爷爷体会到了爷爷的关切与善良,逐渐受到感化;加之二人针对入党问题的讨论,可知敏爷爷在爷爷的感召下认清时务,知道要在黑暗时刻要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选②,理由:文中敏爷爷与我爷爷分属不同党派,但也是善良正直有家园之情的人,在情况不明与彷徨时,敏爷爷一度找不到信仰与依附,但在与我爷爷的交往中,被爷爷救下疗伤,目睹了愈来愈多志士投身共产党,他终于明白黑暗之中灯光在何处,因此他重拾信念选择入党,是情理之中的结局。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角度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敏爷爷与爷爷的相处与事情的发展,十分富有意味。在孩子眼中,很多事并不能清楚明白地展现出来,显出“我”的天真懵懂、好奇与困惑,如“每次骑马人来,敏爷爷就弯腰迎着他。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怎么就给骑马人低头哈腰了呢”“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
其次,“我”看到敏爷爷接到的命令“**须征求党员,扩大本党组织,望各党部**事勿**,*尽所能完成之。国民党省党部”,听见过敏爷爷说“你也知道,我还想发展你哩”,又亲眼见到爷爷宣布一位新党员通过考查成为共产党员的情形,再通过最后敏爷爷问的“老聂,那我想问一下你,你们发展党员为啥那样顺”,可以清晰看出国共两党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存在巨大差异。
再次,由“他俩有一句没一句说着我不太懂的话”“爷爷又带我去补席,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坏”等句可见,儿童视角天真、好奇、懵懂与困惑,叙述过程真实自然,使读者更具有代入感(情感共鸣)。
接着,从“我”的视角看来,“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敏爷爷就说:‘我一起去吧,搭把手!’我爷爷瞪了他一眼,带上我牵着驴就出发了”“今天这事,本不该我管。但县大队的人也去了……我想马比驴快吧,我总赶得上你,谁知马失前蹄”“敏爷爷躺着的日子里,爷爷一个人去了五趟敏爷爷的银铺后边,是为了喂敏爷爷的马。爷爷又专门去河口找人弄来白亮的熊油……把熊油放在掌心搓了搓,然后再搓敏爷爷的腰背”可见,敏爷爷和爷爷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但又互相有着不同的道路和信仰,即使如此,他们也彼此关心爱护,有着温暖的情谊,令人感动。
然后,文章通过儿童视角展开,并使情节带有悬念,如“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引起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趣。
最后,儿童视角叙事单纯活泼率真,比如“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怎么就给骑马人低头哈腰了呢”“我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坏”等,令人忍俊不禁,又天真有趣,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选①,理由:
文章结尾,要符合前文情节发展趋势,同时要点明主旨。本文标题是“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再结合结尾前“唉,眼下形势就跟我现在一样,就跟这暗夜一样啊”“‘那是你,我可不是。我想,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爷爷说,眼睛里就好像闪烁着一盏明亮的灯”可见,敏爷爷感慨时代黑暗,而爷爷有自己心中的明灯,那就是身为共产党员,为百姓谋幸福。敏爷爷也在爷爷的感召下认清时务,知道要在黑暗时刻要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因此,可续写为“他找到了我爷爷,郑重其事地说:‘我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他们二人眼里亮着一盏不灭的明灯”。
选②,理由:
结尾为了点题,敏爷爷必然也要为点亮自己心中的灯做出决定。根据前文,敏爷爷和爷爷之间的交情深厚,敏爷爷对爷爷发展党员十分顺遂很佩服,又对自己所处的形势十分迷茫,听到爷爷的一番话后,敏爷爷心中应该明白了道理,有了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明白黑暗之中灯光在何处,因此他重拾信念选择入党,是情理之中的结局,也点亮了心中的明灯——加入共产党,成为黑暗中的引路人,因此,可续写为“他再次挺直了腰板,眼中似乎燃起一盏崭新的明灯。我想敏爷爷一定找到他自己的灯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二:精做情节题提升练
(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山大地(节选)【注】
杨志军
桑杰挨了打,还被人家强行借走了马。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桑杰说:“他们已经走啦。”父亲骑马走向高处,看到炊烟已经消失,朦朦胧胧的地平线上,晃动着一群越来越小的人影。梅朵黑和梅朵红跟过来,朝人影叫几声,又朝父亲叫几声,明显是不让追撵的意思。父亲想,光知道藏獒的鼻子比人灵,想不到感觉也比人准确,野马滩的人一出现它们就知道来者不善。可我是来蹲点的,我的工作就是接触当地牧人,不管他们对我善不善,我必须会会他们。他掉转马头,想按原计划前往野马雪山的坡面,却发现那里的帐房也已经不见了,显然他们是串通一气的,要来都来,要走都走。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桑杰和赛毛追过来,忧急地喊道:“强巴科长啦,回来,回来。”父亲不听,打马跑起来。索南和梅朵以及两只大藏獒都喊起来:“回来,回来。”父亲还是不听。赛毛扯开嗓子唱起来:
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
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
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
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
父亲找遍了低洼地也没有找到人,新鲜的马粪告诉他,那些人沿着野马河走向了源头。他跟了过去,越走越高,高得远远超过了桑杰家安顿帐房的高地。阳光渐渐有了寒意,风变得凉飕飕的,地上的绿越来越浅,很快就没了,地面裸露着赭红的岩石,一片片铺着的也是赭红的苔藓。父亲往上看看,看到离雪线已经不远,便下马犹豫起来:还走不走啦?那些人去了哪里?黄昏正从天上沉下来,赭红的地表在天色中融作一片艳红,泛滥的赤光迅速移动着,白天的灿烂正在消逝。父亲突然有了决断:赶快走,回到桑杰家去。他骑马扬鞭,马却不怎么听话,快两步慢三步。怎么啦,又不是畏途你怕什么?但很快父亲就发现马是对的,他听到阵阵轰鸣随风而来,走到悬崖边一看:啊嘘,野马河的水突然翻腾起了推石拉土的波浪,一路汹涌,狂泻而下。发大水了,是阳光太猛气温太热,野马雪山的冰雪消融得太快了?夏天,夏天,比以往更热的夏天。父亲不禁打了寒战,高处的水都这么大,回去必须经过的低洼地会怎样?可要是停下来不走,他去哪里过夜?露宿荒野是很危险的,别说一个外来人,就算土生土长的草原牧民,也不敢在没有刀枪没有藏獒的情况下一个人直面狼豹。他硬着头皮拉马往下走,终于远远望到了低洼地。还好,没有洪水泛滥的迹象,那就得快快穿越,天就要黑了。父亲骑上了马,马也看到了低洼地的平静,步子轻快起来。
但是父亲还是太大意了,似乎第一浪洪水正等着他,一见他进入低洼地,就轰然漫过河床喧喧嚷嚷奔腾而来。父亲回头一看,心说完蛋啦,我来这里竟是要投奔鬼门关的,不死也得死啦。马惊慌得嘶鸣着,在浪峰前奔跑。父亲喊着:“快啊快啊。”挥动马鞭乱抽一气。马的狂奔瞬间到了极限,它今天走了一天,本来就累得要命,极限的奔跑也只有洪浪的一半速度,马蹄转眼浸在了水里。水位迅速升高,马很快跑不动了,停下来等着漂凫,不时地叫一声,恐惧绝望的哀鸣里饱含着对生的留恋。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父亲听到了,马也听到了,父亲回答着,从马背上溜下来,蹚着齐腰深的水往前走。前面黑黝黝的,像是一座荒丘,赛毛站在丘顶不停地喊。父亲拉马吃力地走着,很慢,等来到荒丘跟前时,水已经没过了脖子。他不会水,沉浮在水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赛毛站在水边,解下腰带甩了过来,喊着:“强巴科长啦,抓住,抓住。”父亲伸手抓了几次才抓住。“强巴科长啦,把缰绳给我。”她踩进水里,弯腰伸出一只手。父亲把缰绳使劲朝她扔去。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缝绳拽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但父亲和马都还没来得及站稳,水浪就追随而来,翻卷得又高又大,就像魔鬼派来的使者,一手撕住了马,一手撕住了父亲。又瘦又小的赛毛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向水里。其实她只要松手就安然无恙,但是她没有,没有松开连接着父亲的腰带,也没有松开连接着马的缝绳。父亲灌了几口水,被急流冲向了马,马在拼命泅水,拦住了父亲。父亲使劲蹬着马,再次靠近荒丘,扳住岩石的缝隙,爬了上去。等他稳住自己,再回头看时,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赛毛,赛毛。”牧人没有会水的,她只能依靠会水的马。但愿,但愿,人和马能够在一起。但愿,但愿,在洪水流过低洼地之前,他们能够遇到陆地。父亲知道,一旦和野马河的波涛一起进入深渊似的黄河峡,那就没救了。
赛毛本不该来到低洼地。如果不是野马滩的牧人骑走了她家的马,桑杰就不会步行去放牧,也不会天黑前到不了家。赛毛期待着丈夫回来,也巴望着强巴科长出现。她的主意是,等桑杰一到家,就让他赶快带着藏獒去低洼地找强巴科长。但她等来的却是太阳的沉没和低洼地里流水的闪烁。她嘱咐索南看好家,照顾好弟弟妹妹,自己毅然走了过去。这是一条她天天背水的路,她知道哪里有高陵哪里有荒丘。一路上她用尖亮的嗓门喊叫着:“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
(作家出版社2023年2月版)
【注】《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文中的“父亲”是汉族干部,他到沁多草原蹲点,调查走访牧民的境况,被安排住在藏民桑杰帐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动物具有灵气和人性,梅朵黑和梅朵红能感知野马滩的人来者不善,父亲骑的马能够感知到前路的危险。
B.赛毛多次喊“强巴科长啦”,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情感,有怨恨,有劝阻,也有急切的寻找,更有危难中的同心协力。
C.野马河突发大水,可能是因为这年夏天比以往更热,阳光太猛气温太热,野马雪山的冰雪消融得太快,而让人始料未及。
D.文中没有直接写赛毛救人遇难,只是通过“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那就没救了”的表达,暗示了赛毛可能有危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富有浓郁的藏族风情,人物的名字桑杰、索南和“强巴科长”这一称呼,赛毛的歌唱,帐房、藏獒等,都含有藏族元素。
B.小说对洪水既有“喧喧嚷嚷奔腾而来”的听觉描写,也有“水浪就追随而来,翻卷得又高又大”的视觉描写,场面激烈,震撼人心。
C.小说两线并进,明线是父亲到处找人和遭遇危险,这构成了情节的主体;赛毛担心父亲的安危,并前来寻找、营救,这是暗线。
D.小说大篇幅展示了父亲的内心世界,如到悬崖边时的犹豫和纠结,在赛毛失踪后的担忧,主要通过外在的神态、动作表现出来。
8.父亲遭遇洪水险境,小说在前面已有伏笔铺垫,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评《雪山大地》表现了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主题,请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跪大别山(节选)
曾剑
奶奶要死了,我给干爹打电话。干爹叮嘱过我,说一旦奶奶“快不行了”,一定告诉他。
干爹是麻城人,早年闹革命来到红安(时称黄安)七里坪,结识了奶奶。据说革命时期,奶奶曾帮助过他,对他有恩,他便认奶奶为干娘,叫她娘。干爹对我和奶奶好,总是给钱给物。关于他与奶奶的交情,我问过奶奶。奶奶说,没啥,没啥,然而,眼睛却潮润了。我知道这里面有秘密,不仅仅是奶奶帮过他那么简单,但奶奶不说,我也就没问。
埋葬奶奶那天,干爹没有回武汉,他留了下来,为奶奶守孝。干爹说,孩子,跟你讲讲你奶奶的故事吧,你奶奶是个大人物,她了不起……
1927年初冬,七里坪郊外,一股三百余人的匪军,追赶着一个年轻人,领头的喊,他是头儿,抓活的,抓活的!领头的匪军大脑袋,大嘴咧开,活像一只站立起来的蛤蟆精。
枪声在那个年轻人的身旁雨点般响起,那不是要命的枪声,子弹都打在他的头顶或脚下。同他们的喊话一样,他们要抓活的。
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在街角拐弯处,在他的前方巷子里,一扇门突然打开了,一个娇小女人的身影探出来。当年轻人跑到她跟前时,那个女人的手像一只鹰爪,死死地抓住他。
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奶奶。奶奶极快地将年轻人拽进屋,将他推进夹层墙藏起来。七里坪地处大别山南麓、天台山脚下,这里群山环绕,匪患众多,不少人家都有藏身的夹墙。
很快,门外的脚步声洪水般逼近,继而远去,消失在幽长的街道。这时候,夹墙的门被打开,奶奶将年轻人拉出夹墙。她打开后门,门外是繁密的竹林,竹林连着山,山上全是树。奶奶对年轻人说,快,从后门走,他们往北去了,一会儿他们没抓到人,还会回来。你进到林子,往南跑,一直往南。
年轻人一路向南,连夜跑到木兰山,与失散的战友会合。
年轻人率部队打回七里坪时,才知道,那天他能逃脱敌人的追捕,并非仅仅是我奶奶家那堵夹墙救了他。真正救他的,是我的二伯。他被我奶奶推进夹墙时,奶奶顺手摘下他的帽子,把它戴在我二伯的头上,奶奶让我二伯装扮成这个年轻的红军,向黑溪山飞奔。白腿子匪军在七里坪三里外的黑溪山追上了二伯,他们发现抓错了人,在黑溪沟畔杀害了二伯。
干爹突然停止他的讲述,望着我,表情凝重。他说,孩子,那个被白军追杀的年轻人就是我。干爹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他努力地控制情绪,想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但他没能够做到,他懊恼地说,我当时躲在夹墙里,并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
干爹自己也是为了引开敌人,保护战友,才跑到我家门前那长长的巷道里的。
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为上级谋划的黄(安)麻(城)起义做准备。不久,干爹遭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他和他的部队被数千人的白军围堵追杀。他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分散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引开敌人,以便更多红军突围,直至来到七里坪,被奶奶救下。
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打回七里坪里时,是七天后的事。干爹说,那时,我二伯的尸首还挂在黑溪沟边的古松树上示众。几个白腿子大兵在尸首旁巡逻,等待红军“上钩”,干爹一声令下,杀死了他们。干爹抢回了我二伯的尸首,并把我二伯的尸首运回来,埋在了我家后山坡。
那段时间,我大伯为了生计,从七里坪倒水河放排,直下汉口。大伯回来后,听说了他二弟的死,拿起砍刀,要去城里同白军拼命,干爹拦住了他。干爹说,兄弟,现在给二子报仇,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时机不成熟,白送性命。我大伯低头不语,在那儿生闷气。干爹说,要不,你跟我干革命吧。我们的队伍人多,保准能给你兄弟报仇。大伯不敢做主,看一眼奶奶,奶奶说,去吧,跟着你大哥干革命。
这个晚上,我的大伯拥有了一套军装、一杆长枪。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声打响,大伯战死黄安城。
战争局势紧,从攻城到外围战斗,牺牲的战友多,可怜我大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干爹说,他的确是牺牲了,他的战友看见他牺牲了,战友当时顾不上他,后来,就分辨不出谁是谁了。
大伯留在这个世上的,只有我家后山坡上他坟里的几件衣物,还有红安烈士陵园烈士墙上的他的名字。
我忍不住哭出声来。奶奶太苦,奶奶太累,奶奶忍受着这么大的痛,却从来不说。她眼瞎了,可她不是哑巴。但多年来,她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哑巴。偶尔,我听她自言自语:黑溪山那么大,二子那么熟悉,咋没逃了呢?
每天,太阳落山那一刻,奶奶打开后门,朝着后山坡儿子们的坟地张望,是她必有的举动。
她是在唤儿回家。
(有删改)
1、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小说中回忆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采用了大故事里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请作简要说明,并说明它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何好处。
4.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搂,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罚;至于“髡”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作《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的,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厉害。”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地打了几回,他们渐渐地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默默地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武昌举行反清起义,故10月10日被定为“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故称“双十节”。②髡:“去发”之刑。
8.这篇小说叙事独特,实际上是N先生一个人“唱独角戏”,这种处理方式有何作用?
9.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头发的故事”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
卜进善
①我爷爷是席匠,敏爷爷是开银铺的。敏爷爷跟我爷爷一样,也就四十多岁,但他看起来比我爷爷年轻。他清瘦,腰板直,衣衫干净。爷爷说他学问大着呢,请他教我识文断字。
②常有骑马人过来找敏爷爷,孵嘚臀的马蹄声由低到高,急促得像在热锅里炒黄豆。每次骑马人来,敏爷爷就弯腰迎着他。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怎么就给骑马人低头哈腰了呢。有一回我瞧见骑马人偷偷塞了一张麻纸给敏爷爷,上面的字有几个我不认得:
**须征求党员,扩大本党组织,望各党部**事勿**,*尽所能完成之。
国民党省党部
③我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这不,有人来喊我爷爷:“聂席匠,老刘家的让我给你捎话,去河口补席。”敏爷爷就说“我一起去吧,搭把手!”我爷爷瞪了他一眼,带上我牵着驴就出发了。回来的时候,看到敏爷爷跌在一个小沟岔里,他的马卧在一旁。爷爷忙去沟岔里摇敏爷爷。
④敏爷爷醒后看一眼我爷爷,“今天这事,本不该我管。但县大队的人也去了……我想马比驴快吧,我总赶得上你,谁知马失前蹄……没想到你能从容回来。”敏爷爷感觉哪里特别疼的样子,龇着牙说。
⑤“这不好好的嘛,可你……”
⑥“又欠你一条命。”敏爷爷说,“但我不能死。你也知道,我还想发展你哩。”
⑦“我说,你就省点心吧。”
⑧他俩有一句没一句说着我不太懂的话。
⑨敏爷爷在他的铺子里养伤时,我和爷爷一块儿出了四次门。一次去河口,一次去杨家河,还有一次去任家河湾。每一次,爷爷都问渡口能不能一下子过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事。被爷爷问的人总是愁眉苦脸。过杨家河没有桥,只有一条小渡船,最多能坐九人。爷爷叹气说这里离镇上最近啊。
⑩第四次走得不远,就在交河镇的东头。那天晌午,爷爷又带我去补席,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坏!走进黑暗的屋子,我适应了一会儿,才看清屋里大坑的炕席上,坐着几个人。爷爷上炕,用手指拾起席上的竖竹片,将新竹片置入下边,横茬接好接竖茬。爷爷一下一上,新竹片像奶奶缝衣裳时穿针引线一样,填补了原先的空位,之后再用蔑刀背将它们敲紧。“记住了没有?就这样补,”爷爷停下手给我说,“你要全记下,将来还是要这样当席匠的。”
爷爷抬头看我一下,还想给我说什么,门口进来一个人。这人健壮结实,看起来也麻利,头上戴的灰青帽子烂了帽檐。
“都安排好了吗?桥的事咋样了?”爷爷问。
“差不多了。桥我试了,就是窄一点,能过人。今晚上泼些水,让桥面踏实一些。要是能过骡马就更好了。”戴烂帽子的人说。
爷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上级组织对你的考察期到了,今天就正式发展你入党。”
戴烂帽子的人两眼直直地瞅着我爷爷,我爷爷也瞅着他。两人脸上也没啥特殊的地方,只是戴烂帽子的男人好像几天没洗脸了,脸上有些脏,眉毛黑得跟烧炭人似的。他俩啾啥呢。我正好奇时,戴烂帽子的人抡起右手把烂帽子从头上取下,随手朝炕上一甩,转身在地下急促地走,先走到坑沿前,几乎碰到炕沿了,然后折身往后面的锅台处走,额头渗出了汗。他麻布衫散开着,浑身热烘烘的,如果我把一根竹篾点着,往他的手上一碰,他的手会燃烧起来,浑身会燃烧起来。爷爷从炕边的一个旧竹筐里翻出一块暗红色的布,抻了抻,平铺在桌上,然后用黄土在红布上画出镰刀和锤子套在一块儿的样子。画好了,往后退退,瞅了瞅,又笑了。他们将画了镰刀和锤子的红布别在背篼上,立起时,屋里一下子新鲜、豁亮了起来。爷爷走到桌前,叫过甩了烂帽子的人。他们一块儿站在桌前,举起了拳头。
敏爷爷躺着的日子里,爷爷一个人去了五趟敏爷爷的银铺后边,是为了喂敏爷爷的马。爷爷又专门去河口找人弄来白亮的熊油,装在小黑罐子里。爷爷提着装粥的大黑罐,我提着小黑罐,去瞧敏爷爷。爷爷把熊油放在掌心搓了搓,然后再搓敏爷爷的腰背,搓了一锅烟的时间,爷爷累了。
“老敏,挑明了吧。你们在交河县,是有着县大队,还有一个营的兵哩,但这又能怎样,没用!”爷爷突然说。
敏爷爷愣了一下,等了好一会儿,才说,“你都知道?”
“这孩子能认字哩。”爷爷摸着我的头说。
“这孩子聪敏着哩。”敏爷爷脸上有些泛红,还能听到他急促的喘息声,“老聂,那我想问一下你,你们发展党员为啥那样顺?”
“识时务者为俊杰,老敏,这是大势所趋啊,你就认清形势吧。”
“唉,眼下形势就跟我现在一样,就跟这暗夜一样啊。”敏爷爷叹息。
“那是你,我可不是。我想,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爷爷说,眼睛里就好像闪烁着一盏明亮的灯。
连续搽了七天熊油,敏爷爷的伤渐渐好起来。他______。
(有删改)
8.采用儿童视角叙事是本文的重要特征,请赏析这一构思的妙处。
9.作者在创作时有两个结尾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个,并阐述理由。
①他找到了我爷爷,郑重其事地说:“我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他们二人眼里亮着一盏不灭的明灯。
②他再次挺直了腰板,眼中似乎燃起一盏崭新的明灯。我想敏爷爷一定找到他自己的灯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