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一:精做选择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一:精做选择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2 14:43: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一:精做选择题提升练
(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 匠
余 华
①我的祖父,二十三岁的孙有元,跟随着他的父亲孙石匠,和一班师兄弟来到了一个叫北荡桥的地方,准备建造一座石拱大桥。
②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我的曾祖父租了一条木船,载着他和一班徒弟在宽阔的河上顺风而下。曾祖父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兴致勃勃地看着他的儿子,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初春的冷风把他的胸膛吹得通红一片。船头微微起伏着,劈开的河水像匕首一样锋利地迅速后退。
③就在这一年冬天的时候,民国的一位官僚准备回家省亲。
④他当初是烧了一家财主的房屋,逃命时游过那宽阔的河面后开始发迹。多年后他要衣锦荣归,县里的官员不能让他再游过河去回家。于是我曾祖父拿到了民国的银元,他嘱咐手下的徒弟:
⑤“这次造的是官桥,大家都要用心。”
⑥我曾祖父在踏勘地形的时候,不住地回过头去,吆喝着他众多的徒弟。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他们在河两岸踏勘完地形,画出图形以后,曾祖父吩咐徒弟们搭工棚开采石料,自己则和我祖父背上干粮和工具进山去了。
⑦他们进山去采凿龙门石。那时候石匠的功夫全体现在这块龙门石上,这是准备放在大桥中央的大石块,要在大桥竣工合拢时放上去,既不能大一寸,也不能小一分。
⑧我的两个祖辈在山里凿出了一块四方的龙门石,正面是双龙戏珠的浮雕,两条腾空而起的石龙争抢着中间那颗滚圆的石珠。
⑨三个月后,将石料开采齐全的徒弟们,进山去迎接我的两个祖辈了。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日中午,我的曾祖父端坐在龙门石上,由八个徒弟扛出山来。他赤裸着上身,吧哒吧哒地吸着旱烟,眯缝的眼睛能让人感到他的心满意足。我的祖父孙有元满脸红光,健步走在一旁,他每走十步就用嘹亮的嗓音喊叫一声:
⑩“龙门石来啦。”
大桥竣工合拢的日子终于来到。桥的两端搭起了彩牌楼,五彩的纸片在风中哗哗作响,那时候鼓乐喧天香烟缭绕,方圆百里赶来看热闹的乡亲人声鼎沸。
我曾祖父万万没有想到,在北荡桥这里翻船了。
事实上我曾祖父早就觉察那里土质松散,桥正在下沉。但他过于胸有成竹,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觉得桥总是要沉下去一点的。可随着竣工的日子越来越近,下沉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吭哨吭喃的号子声戛然而止,当他们小心翼翼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鼓乐齐喑,围观的人群也立刻变得无声无息了。就在那时我曾祖父听到了“格”的一声,而不是他预料中的“咔嚓”声,于是他比在场所有人都先知道灾难降临了,霍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祖父后来告诉我们,那一刻他像一条临死的鱼一样,直往上翻白眼。
那时的龙门石紧紧夹在豁口上了,那八个强壮如牛的年轻人憋红了脸,想把龙门石重新抬出来,可那块大石头纹丝不动,龙门石就如一块翘翘板似的斜在了那里。
我不知道孙有元是如何度过那个要命的白昼的,我曾祖父那时逃之夭夭。孙有元要承受双倍的耻辱,他除了像师兄弟那样垂头丧气,还必须以我曾祖父儿子的身份羞愧不已。
我的曾祖父是天黑以后回来的,他虽然无颜面对围观的乡亲,对他的儿子和徒弟依然可以自命不凡,他内心慌乱却给予他一班不知所措的徒弟一顿劈头盖脑的训斥:
“不要哭丧着脸,我还没死,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想当初……”
我曾祖父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回顾了激动人心的过去,又向他的徒弟们描述了更为美妙的前景,然后突然宣布:
“散伙吧。”
他决定连夜赶到县城,去向民国的官员负荆请罪,他竟然觉得自己很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他对我祖父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声音的颤抖完全是出于激动。
可是我曾祖父的壮士气派走出十来步后就荡然无存了,他的错误在于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石桥。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曾祖父走去的身影,在我祖父眼中突然颤颤巍巍了。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雄赳赳地走进了城里的大牢,他当初的模样比一个垂危的病人抬入诊所时更为糟糕。
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他没有像父亲临行前嘱咐的那样去改行干别的,不少师兄弟背上包袱回家以后,我祖父继续留在那里,他发誓要挽救这座石桥。我祖父的聪明才智在他父亲离去以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带着七个师兄弟在桥身下面凿出了十六个小洞。随后又削了十六根木桩。他们将木桩塞进小洞以后,八个如狼似虎的年轻人,抡起了十六个榔头猛击木桩,龙门石十分平稳地放进了豁口。
我激动无比的祖父在那条小路上撒腿跑开了,嗓音嘹亮地呼喊着我的曾祖父。他一口气跑了四十多里路,跑进了县城。当我曾祖父从大牢里昏头昏脑出来时,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就像雨中淋了一夜似的浑身湿透了,可那时正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我祖父把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都快跑干了,孙有元叫了一声:
“爹……”
随即扑通一声倒地休克了过去。
北荡桥的失败尽管令他宽慰地被儿子挽回,可曾祖父本人则从此难以意气风发。
他迈着老年农民迟钝的脚步,走向了我那位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这两个老人将在生命的尾声上,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
而我的祖父,带着一班石匠继续着祖辈开创的事业,饱尝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方圆几百里的河面上已经有不少石拱桥耸立在那里了,祖上过于精湛的手艺,使他们无法指望那些石桥在一夜之内全都塌掉。这支饥饿的队伍,在江南的水乡游来荡去。唯一得到的一次机会,使他们造起了一座石板小桥,而且还是座歪桥。
(选自《在细雨中呼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里的官员不能让准备回乡省亲的官僚再游过河去回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官员造桥的出发点是为了让那个官僚回家,而不是为百姓谋福利。
B.“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这一句写出了造桥的失败对曾祖父心理折磨之深。
C.“老年农民”曾祖父走向“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写出了他内心的落寞和欢喜,“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也便于我们想象石匠一生行走江湖谋生的艰辛。
D.在曾祖父造桥失败之后,我的祖父,具有石匠天分的孙有元,却没有接银元造桥的机会,尝尽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人生(节选)
路遥
高加林没骑自行车,因为听说南马河的大部分路都被冲坏了。他穿了一件公用雨衣,裤子挽在半腿把上,冒雨向南马河公社赶去。他一路上热血沸腾。他性格中有一种冒险精神——也可以说是英雄主义品格。这种精神在无聊的斗殴中显示是可悲的,但遇到这样的情况,却显得很可贵了。
他在这种时候,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动作灵敏,思路清晰,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他就会献出什么!
他是黄昏前出发的,出城没走几里路,天就黑了。
雨在头上浇盖着,天黑得伸出手看不见巴掌。他尽管路不熟,但仍然几乎是小跑着向南马河走。嗓门眼渴得像要烧着火,他就随便伏在路的水边坑里喝上几口。脚不知什么时候碰破了,连骨头都感到生疼。但所有这一切反而增加了他的愉快心情——这绝不是夸大的说法!真的,高加林此刻感到他真正像个新闻记者了。他尽管一天记者也没当,但深刻理解这个行业的光荣就在于它所要求的无畏的献身精神。他看过一些资料,知道在激烈的战场上,许多记者都是和突击队员一起冲锋——就在刚攻克的阵地上发出电讯稿。多美!
高加林是县上第一个到达南马河公社的干部。县委副书记率领的救灾队伍比他迟到了整整五个钟头——已经临近天明了。加林到南马河时,公社干部谁也不认识他。他自己给他们介绍说,他是县上新任通讯干事,赶来采访报道救灾情况的。大家一看这个二十刚出头的青年人①浑身糊成个泥圪塔,脚上还流着血,立刻深受感动,赶忙给他做饭吃。公社干部们也是刚从灾情最重的一个大队回来,吃完饭,准备又起身到另一些大队去。他们一个个也都是浑身透湿,脸被泥糊得只露两只眼睛。公社书记刘玉海浑身负了七处伤,都用纱布缠着,简直就像刚从打仗的火线上下来一般。
他们硬让加林换身衣服,把脚包扎一下,然后由公社文书在家向他汇报情况,其余的人又都出发去做救灾工作了。
加林坚决不依,硬要跟大家一块去。他只从提包里拿出塑料袋包的笔记本和钢笔,就强行跟着他们出发了。公社文书开玩笑说,他要先给县上的通讯干事写一篇报道,表扬他的这种工作精神。半路上,这支满身泥巴的队伍分成了几组,分别到几个大队去查看情况,组织救灾。
高加林和文书小马跟随书记刘玉海到寺佛大队去。一路上,他们谁也看不见谁,摸索着跟着前进。②河道里山洪的咆哮声震耳欲聋,雨仍然瓢泼似的倾泻着。公社文书一边跌跌爬爬,一边给他谈全公社已知的受灾情况和公社的救灾措施。高加林在心里记录着。书记刘玉海一声不吭,走在前边。
A.句子①中
到寺佛大队后,他们刚一落脚,村里就跑来许多人,一个个哭鼻流水,纷纷告诉刘玉海塌了多少窑,冲走了多少牲口,毁坏了多少庄稼……刘玉海胳膊腿都缠着纱布,脸黑苍苍的,大声问队干部:“人怎样 ”大家回答:“人都在哩!”
③刘玉海没受伤的左胳膊一抡,吼雷一般喊道:“只要人在,什么也不怕!”
高加林也被刘玉海这一声喊叫强烈地震动了。他侧过头,看见圪蹴在庄稼人中间的刘玉海,形象就像《红旗谱》里的朱老忠一样粗犷和有气魄。他看到刘玉海浑身都带着伤,还这样操心老百姓的事,心里非常感动。虽然第一次见面,但他就被刘玉海这个人强烈地吸引住了。
他想起刚才老刘那声喊叫,灵感立刻来了。他把笔记本和钢笔从塑料袋里掏出来,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报道的题目——只要有人在,大灾也不怕。
他就着公窑里微弱的灯火,专心写起了这篇报道。外面哗哗的大雨和河道里的山洪声喧嚣成了一片巨大的声响,但他都听不见。他激动得笔杆抖颤,在本子上飞快地写着。消息报道的门路架数他都懂得——他经常读报,各种文体早都熟悉于心了。写完稿子后,他就跟刘玉海到救灾现场,泥一把水一把地和众人一起干了起来。第二天早晨,他把他的报道托公社的邮递员送到了老景(县里的通讯干事,高加林的同事)的手里。晚上,他和刘玉海、文书一同回到公社,参加了一次紧急会议。会上,各队回来的干部分别汇报了情况。高加林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但他毫不拘束地向许多人提问,搜集具体的情况和一些英雄模范事迹。
会后,除过值班人员外,刘玉海给大家安排了三个钟头的睡觉时间,然后半夜里又准备出发。
高加林没有睡。他在煤油灯下又连续写了三篇短通讯和一篇综合报道。他写完后,出来站在公社门前,舒展了一下胳膊腿。
(有删改)
文本二: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凌辰四点钟,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把省委书记乔伯年惊醒,省防汛总指挥、副省长万国帮报告了南部那个城市被水淹没的消息。
乔伯年让省军区司令员准备一架直升机紧急飞往南部那个处于危难的城市。
田晓霞奔进候机大厅,直接对省上几个主要领导说:“我是省报记者。请允许我和你们一同前往灾区……”
“飞机上没座位了!”省委副秘书长张生民不客气地说。
“报道这次特大洪水是我们的职责。如果误了事,你怕负不了这责任!”田晓霞语气强硬地对副秘书长说。在场的领导没有人知道地是省城市委书记田福军的女儿,但她的记者风度使所有的领导都注意到了这个姑娘。
“挤出一个位置,让她去!”乔伯年对张生民说。
田晓霞在慌乱的人群中,在洪水的边沿上奔跑而行,④胸膛和嗓子眼似乎有火在燃烧。她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但她知道有许多事可干!
半小时后这地方就变为一片汪洋,但除过一个疯子,这里所有的人都幸免遇难。公安局副局长对这位女记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求地跟着一块做疏散群众的工作。田晓霞欣然答应,立刻成了副局长的“高级参谋”,指挥警察四处奔忙着救人。
她利用空隙,在屋檐下写成了她的第一条消息,交给副局长,让他过一会打发人送到师专,设法让指挥部发回报社。
田晓霞刚把用塑料袋装好的稿子交到副局长手里,突然发现不远处洪水中有一个小女孩抱着一根被水淹了一半的电线杆,在风雨水啸中发出微弱的哭声,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没了。
她几乎什么也没想就跳进水中,身边只传来公安局副局长发出的一声惊叫。晓霞在学校时游泳不错,但那是在游泳池里。
她在洪水中很快觉得她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力量。不过,她在漂浮物中抓住一块木板,勉强推到那个小女孩手边。当她看见那女孩抓住木板的时候,一个浪峰便向她头上盖下来,她很快就在洪水中消失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加林的这次采访让他感到自己真正像个新闻记者,他勇往直前,赶去报道救灾情况。
B. 高加林因在抗灾现场被干部群众的英雄事迹感动而精神上受到洗礼,才成功写出报道。
C. 省委书记乔伯年同意田晓霞同机去灾区报道洪水的要求,表明了其作为领导干部的开明。
D. 田晓霞不仅协助公安做疏散群众的工作,她还利用空隙在屋檐下写成了此次报道的第一条消息。
(2)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社文书被高加林感动的情节,从侧面表现了高加林的工作热情和职业担当。
B. “公安局副局长……求她跟着一块做疏散群众的工作”,衬托出田晓霞的形象。
C. 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详写了高加林和田晓霞两位人物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D. 文本一在叙事上娓娓道来;文本二叙述节奏相对较快,凸显了紧张的救灾气氛。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浑身糊成个泥圪塔,脚上还流着血”的细节,表现了高加林的勇敢和路上的艰辛。
B.句子②中描写河道里山洪的咆哮声、暴雨倾斜的状态,衬托出高加林等人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
C.句子③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刘玉海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灾害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D.句子④中田晓霞胸膛和嗓子眼里似乎有火在燃烧,既表明她投身抗洪战斗的热情,也表现她面对险情的焦急。
(4)下列对两则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运用了较多心理描写,如高加林大雨中赶路受伤不以为苦反觉愉快和光荣,体现出他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B.文本二运用了语言描写,如通过写田晓霞在洪灾危急时刻与省领导的对话,体现出她的职业道德和坚毅果敢。
C.两篇文本都描写了洪灾带来的苦难,但都表现了面对苦难的人的精神,无论是高加林还是田晓霞都甘于牺牲和奉献。
D.相对于高加林,田晓霞更富有牺牲精神,她为救一个小女孩英勇牺牲,表现出比高加林更加高尚的精神品格。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岭
刘建超
①将军离休,按待遇是可以到干休所修养的。
②将军不去干休所,硬是拽着噘着嘴老大不愿意的夫人回了豫西老家,一个叫秃岭的山村。
③正是深秋,将军和夫人坐着铁轱辘牛车,慢慢腾腾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颠簸着进了村。夫人看着光秃秃的山岭,看着眼前墙壁班驳、瓦片零落的房子,坐在车上就哭了。将军夫人可是生长于大城市的人,原本是想留在城里安享晚年的,没想到让将军带回了穷乡僻壤的山村。
④将军却很兴奋,他说:“老婆子,你想想,有房子住,有地种,这可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啊!”夫人抹着眼泪,开始拾掇屋子。
⑤村子里的人听说将军回了故乡,都围拢到他的屋里拉呱。将军抽着乡亲卷的“喇叭筒”说:“我回来就是想拼上后半辈子植树开荒,把咱这光秃秃的山变成绿洲。”
⑥村里人打着呵呵,一笑了事。谁信啊,秃岭干旱缺水,几辈人都在熬穷日子,谁能改变得了。在外边享完福了,回来净说大话。
⑦将军还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每天清晨起床,跑步出操,早饭后就扛着铁锨去岭上挖树坑,说自己是“锨头部队”。坡岭地石头多,一锨铲上,冒着火星,震得虎口出血。将军不皱眉头,晚上收工就像打了胜仗一般,嘴里还哼着军歌。
⑧将军画了一幅秃岭的地图挂在墙上,挖成一个树坑就画上一面小红旗,将军说这叫持久战,终有一天红旗要插满山头。
⑨冬日黄昏,将军和夫人围坐在炉火旁。
⑩将军说:“挖好的十八个树坑,明年开春就可以种树了。”夫人点点头。
将军说:“咱这干旱少雨,光靠天吃饭不行。我找专家看过了,咱岭上也能找到水源,打几口机井就能解决问题。”夫人点点头,拉开皮箱,把存折放在将军手里。
将军找来打井队,凿出了三眼机井。当哗啦啦的水浇灌进干裂的土地时,暖暖的春阳照见了将军脸上的欢笑和夫人眼中的泪花。
节假日,将军把在城里工作的儿女们召回村里,一起上山挖坑种树。儿女们手上打了血泡,望着荒凉的秃岭发呆。
将军说:“知道当年我为什么去当兵吗?”儿女们互相看了看,都没有回答。
将军笑了,说:“当兵,就是为了能填饱肚子。”这秃岭村十年九不收,年年都要逃荒要饭。十五岁那年,将军讨了一块玉米饼子,不想却被地主家的孩子抢走扔给了狗。将军打伤了那孩子,不敢回家,就去参加了八路军。连里发给他一把铁锨,班长说,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打粮食吃饱饭,也是为抗战。别看将军年纪小,但体格健壮满把子的力气,开荒种地的表彰大会上,将军被评为劳动模范,领导亲自给他戴上了大红花。
将军说:“当年那么艰苦恶劣的环境,我们都能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坚信能让这秃岭变成花果山。”
日子在将军的手掌间摩擦,墙上地图插上的红旗越来越多,栽种的果树开始挂果了。村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将军的“锨头部队”。
将军的老战友来看望他。走进村口,向正在清理猪粪的老农打听将军,老农笑着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战友们这才看清满面黝黑、一身泥水的老农就是他们的老首长啊。晚上,他们坐在院子里,吃着新摘的水果,回忆着峥嵘岁月,高唱着“解放区呀么呵嘿,大生产呀么呵嘿”,直把月亮震得躲进云里。
将军的孙子大学毕业,跟随将军的脚步,回乡创业,要把秃岭建成农业生态园。
将军欣慰地笑了,他对儿孙说:“我能留给你们的只有这张还没插满红旗的地图。你们把这块土地摆治好,让秃岭村的人脱贫致富。”
现在要去秃岭村可好走了,坐上旅游大巴,沿着最美乡村公路往南三十里,走到果木葱茏的山脚,就看到生态园的招牌了,不错,就是它——将军岭生态园。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人被将军拽回条件艰苦的老家,多次哭泣流泪,说明她贪图享受、不能吃苦。
B. 村民拜访回乡的将军,听了他的豪言壮语,虽觉得他说大话,但还是迎合奉承。
C. 离休回乡,将军未改变军人习惯,跑步出操、唱军歌,言行举止还是军人风范。
D. 将军说服了夫人、儿女、孙子和乡亲们,发动他们一起努力,把秃岭变成绿洲。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坑洼的土路、光秃的山岭、破败的房子,荒凉的环境描写奠定小说悲伤的基调。
B. “锨头部队”,一语双关,既指将军是用铁锨劳动,也指他率先去植树的行动。
C. 对将军形象的塑造,除正面刻画外,还通过描写村民、战友等人物来侧面衬托。
D. 小说语言质朴,亲切自然;掺入“拉呱”“摆治”等口语化词语,有地方特色。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①她身高一米七五,她丈夫只有一米五八。两人在一起,没有谐调,只有对比,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可是他俩还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
②他俩究竟是怎么凑成一对的?他俩谁将就谁?自从他俩搬进这大楼,团结大楼几十户老住户无不投以好奇莫解的目光。
③楼外院门口的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她这方面的本领更是超乎常人。凭着经验,她终于想出一条最能说服人的道理:夫妻俩中,必定一方有某种生理缺陷。她的根据很可靠:这对夫妻结婚三年还没有孩子呢!于是团结大楼的人都相信裁缝老婆这一聪明的判断。
④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两口子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人们看他迈着滚圆的小腿、半举着伞儿、紧紧跟在后面滑稽的样子,对他俩居然成为夫妻,居然这样形影不离,好奇心仍然不减当初。各种听起来有理的说法就像没处着落的鸟儿,啪啪地满天飞。
⑤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问题的答案。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她立即把这珍贵情报告诉给团结大楼里闲得难受的婆娘们。于是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矮男人是个先天不足的富翁,高女人是个见钱眼开、命里有福的穷娘儿们。当人们谈到这个模样像匹大洋马、却偏偏命好的高女人时,语调中往往带一股气,尤其是裁缝老婆。
⑥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出国,把国家科技情报献给外国资本家。此时的裁缝老婆已经由街道代表升任为治保主任,带领楼里几个婆娘帮着刷标语,又给研究所的革命者们斟茶倒水,可把她忙得够呛!
⑦批斗大会开始了。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唇枪舌剑地向高女人发动进攻。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⑧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
⑨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零零的身影。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
⑩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身形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没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矮男人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
几年后的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来总是急急忙忙生上炉子,就提着草篮去买菜。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了一层粉那样难看。她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迈步困难,一看即知患的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院子里遛两圈。
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高女人离去后,矮男人被落实了政策,扣掉的工资补发给他了。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裁缝老婆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来到门房找矮男人。她一边四下打量屋里的家具物件,一边向这矮小的阔佬提亲。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十几年过去了,矮男人还是单身。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选自《美文百家》,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女人和矮丈夫高矮悬殊,一方有生理缺陷,却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这让团结大楼的邻居们觉得十分别扭,也很是好奇。
B. 团结大楼里的人们生活在“团结大楼”中,却自始至终恶意地揣测着这对夫妇,缺少真正的团结,在反差中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
C. 小说中人物的高与矮,外表的丑与性情的美,夫妻的忠贞挚爱与俗世的惯性偏见、社会环境的冷漠形成对照,增强了现实批判性。
D. 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多用趋于日常口语的朴实语言,但因有真实的细节描写丰富了艺术形象,丝毫没有降低小说的艺术性。
7. 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诚恳切地摇头”表明高女人对丈夫的信任,也表现出她的单纯,认为批斗只是因为丈夫的“书稿”。
B. “怔住”写出了高女人在被审问时面对裁缝女人突然改变策略转换话题而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时的慌乱。
C. “惊诧”表现出高女人在被批斗中陡然间听到裁缝女人毫无关联的低俗透顶的问题时惊异得不敢相信。
D. “嘲讽、倔犟、傲岸”表现高女人对市井小民窥人隐私、落井下石的鄙夷,为纯美坚贞爱情而坦荡不屈。
8. “伞”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寓意。
9. 小说着力刻画的是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这一对夫妻形象,为什么在裁缝老婆身上用了许多笔墨?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一:精做选择题提升练
(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 匠
余 华
①我的祖父,二十三岁的孙有元,跟随着他的父亲孙石匠,和一班师兄弟来到了一个叫北荡桥的地方,准备建造一座石拱大桥。
②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我的曾祖父租了一条木船,载着他和一班徒弟在宽阔的河上顺风而下。曾祖父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兴致勃勃地看着他的儿子,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初春的冷风把他的胸膛吹得通红一片。船头微微起伏着,劈开的河水像匕首一样锋利地迅速后退。
③就在这一年冬天的时候,民国的一位官僚准备回家省亲。
④他当初是烧了一家财主的房屋,逃命时游过那宽阔的河面后开始发迹。多年后他要衣锦荣归,县里的官员不能让他再游过河去回家。于是我曾祖父拿到了民国的银元,他嘱咐手下的徒弟:
⑤“这次造的是官桥,大家都要用心。”
⑥我曾祖父在踏勘地形的时候,不住地回过头去,吆喝着他众多的徒弟。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他们在河两岸踏勘完地形,画出图形以后,曾祖父吩咐徒弟们搭工棚开采石料,自己则和我祖父背上干粮和工具进山去了。
⑦他们进山去采凿龙门石。那时候石匠的功夫全体现在这块龙门石上,这是准备放在大桥中央的大石块,要在大桥竣工合拢时放上去,既不能大一寸,也不能小一分。
⑧我的两个祖辈在山里凿出了一块四方的龙门石,正面是双龙戏珠的浮雕,两条腾空而起的石龙争抢着中间那颗滚圆的石珠。
⑨三个月后,将石料开采齐全的徒弟们,进山去迎接我的两个祖辈了。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日中午,我的曾祖父端坐在龙门石上,由八个徒弟扛出山来。他赤裸着上身,吧哒吧哒地吸着旱烟,眯缝的眼睛能让人感到他的心满意足。我的祖父孙有元满脸红光,健步走在一旁,他每走十步就用嘹亮的嗓音喊叫一声:
⑩“龙门石来啦。”
大桥竣工合拢的日子终于来到。桥的两端搭起了彩牌楼,五彩的纸片在风中哗哗作响,那时候鼓乐喧天香烟缭绕,方圆百里赶来看热闹的乡亲人声鼎沸。
我曾祖父万万没有想到,在北荡桥这里翻船了。
事实上我曾祖父早就觉察那里土质松散,桥正在下沉。但他过于胸有成竹,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觉得桥总是要沉下去一点的。可随着竣工的日子越来越近,下沉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吭哨吭喃的号子声戛然而止,当他们小心翼翼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鼓乐齐喑,围观的人群也立刻变得无声无息了。就在那时我曾祖父听到了“格”的一声,而不是他预料中的“咔嚓”声,于是他比在场所有人都先知道灾难降临了,霍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祖父后来告诉我们,那一刻他像一条临死的鱼一样,直往上翻白眼。
那时的龙门石紧紧夹在豁口上了,那八个强壮如牛的年轻人憋红了脸,想把龙门石重新抬出来,可那块大石头纹丝不动,龙门石就如一块翘翘板似的斜在了那里。
我不知道孙有元是如何度过那个要命的白昼的,我曾祖父那时逃之夭夭。孙有元要承受双倍的耻辱,他除了像师兄弟那样垂头丧气,还必须以我曾祖父儿子的身份羞愧不已。
我的曾祖父是天黑以后回来的,他虽然无颜面对围观的乡亲,对他的儿子和徒弟依然可以自命不凡,他内心慌乱却给予他一班不知所措的徒弟一顿劈头盖脑的训斥:
“不要哭丧着脸,我还没死,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想当初……”
我曾祖父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回顾了激动人心的过去,又向他的徒弟们描述了更为美妙的前景,然后突然宣布:
“散伙吧。”
他决定连夜赶到县城,去向民国的官员负荆请罪,他竟然觉得自己很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他对我祖父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声音的颤抖完全是出于激动。
可是我曾祖父的壮士气派走出十来步后就荡然无存了,他的错误在于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石桥。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曾祖父走去的身影,在我祖父眼中突然颤颤巍巍了。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雄赳赳地走进了城里的大牢,他当初的模样比一个垂危的病人抬入诊所时更为糟糕。
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他没有像父亲临行前嘱咐的那样去改行干别的,不少师兄弟背上包袱回家以后,我祖父继续留在那里,他发誓要挽救这座石桥。我祖父的聪明才智在他父亲离去以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带着七个师兄弟在桥身下面凿出了十六个小洞。随后又削了十六根木桩。他们将木桩塞进小洞以后,八个如狼似虎的年轻人,抡起了十六个榔头猛击木桩,龙门石十分平稳地放进了豁口。
我激动无比的祖父在那条小路上撒腿跑开了,嗓音嘹亮地呼喊着我的曾祖父。他一口气跑了四十多里路,跑进了县城。当我曾祖父从大牢里昏头昏脑出来时,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就像雨中淋了一夜似的浑身湿透了,可那时正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我祖父把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都快跑干了,孙有元叫了一声:
“爹……”
随即扑通一声倒地休克了过去。
北荡桥的失败尽管令他宽慰地被儿子挽回,可曾祖父本人则从此难以意气风发。
他迈着老年农民迟钝的脚步,走向了我那位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这两个老人将在生命的尾声上,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
而我的祖父,带着一班石匠继续着祖辈开创的事业,饱尝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方圆几百里的河面上已经有不少石拱桥耸立在那里了,祖上过于精湛的手艺,使他们无法指望那些石桥在一夜之内全都塌掉。这支饥饿的队伍,在江南的水乡游来荡去。唯一得到的一次机会,使他们造起了一座石板小桥,而且还是座歪桥。
(选自《在细雨中呼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里的官员不能让准备回乡省亲的官僚再游过河去回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官员造桥的出发点是为了让那个官僚回家,而不是为百姓谋福利。
B.“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这一句写出了造桥的失败对曾祖父心理折磨之深。
C.“老年农民”曾祖父走向“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写出了他内心的落寞和欢喜,“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也便于我们想象石匠一生行走江湖谋生的艰辛。
D.在曾祖父造桥失败之后,我的祖父,具有石匠天分的孙有元,却没有接银元造桥的机会,尝尽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写出了他内心的……欢喜”错误。此时的曾祖父,经历造桥失败,经历牢狱之灾,难以意气风发,不可能再有欢喜,只剩下落寞。
故选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人生(节选)
路遥
高加林没骑自行车,因为听说南马河的大部分路都被冲坏了。他穿了一件公用雨衣,裤子挽在半腿把上,冒雨向南马河公社赶去。他一路上热血沸腾。他性格中有一种冒险精神——也可以说是英雄主义品格。这种精神在无聊的斗殴中显示是可悲的,但遇到这样的情况,却显得很可贵了。
他在这种时候,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动作灵敏,思路清晰,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他就会献出什么!
他是黄昏前出发的,出城没走几里路,天就黑了。
雨在头上浇盖着,天黑得伸出手看不见巴掌。他尽管路不熟,但仍然几乎是小跑着向南马河走。嗓门眼渴得像要烧着火,他就随便伏在路的水边坑里喝上几口。脚不知什么时候碰破了,连骨头都感到生疼。但所有这一切反而增加了他的愉快心情——这绝不是夸大的说法!真的,高加林此刻感到他真正像个新闻记者了。他尽管一天记者也没当,但深刻理解这个行业的光荣就在于它所要求的无畏的献身精神。他看过一些资料,知道在激烈的战场上,许多记者都是和突击队员一起冲锋——就在刚攻克的阵地上发出电讯稿。多美!
高加林是县上第一个到达南马河公社的干部。县委副书记率领的救灾队伍比他迟到了整整五个钟头——已经临近天明了。加林到南马河时,公社干部谁也不认识他。他自己给他们介绍说,他是县上新任通讯干事,赶来采访报道救灾情况的。大家一看这个二十刚出头的青年人①浑身糊成个泥圪塔,脚上还流着血,立刻深受感动,赶忙给他做饭吃。公社干部们也是刚从灾情最重的一个大队回来,吃完饭,准备又起身到另一些大队去。他们一个个也都是浑身透湿,脸被泥糊得只露两只眼睛。公社书记刘玉海浑身负了七处伤,都用纱布缠着,简直就像刚从打仗的火线上下来一般。
他们硬让加林换身衣服,把脚包扎一下,然后由公社文书在家向他汇报情况,其余的人又都出发去做救灾工作了。
加林坚决不依,硬要跟大家一块去。他只从提包里拿出塑料袋包的笔记本和钢笔,就强行跟着他们出发了。公社文书开玩笑说,他要先给县上的通讯干事写一篇报道,表扬他的这种工作精神。半路上,这支满身泥巴的队伍分成了几组,分别到几个大队去查看情况,组织救灾。
高加林和文书小马跟随书记刘玉海到寺佛大队去。一路上,他们谁也看不见谁,摸索着跟着前进。②河道里山洪的咆哮声震耳欲聋,雨仍然瓢泼似的倾泻着。公社文书一边跌跌爬爬,一边给他谈全公社已知的受灾情况和公社的救灾措施。高加林在心里记录着。书记刘玉海一声不吭,走在前边。
A.句子①中
到寺佛大队后,他们刚一落脚,村里就跑来许多人,一个个哭鼻流水,纷纷告诉刘玉海塌了多少窑,冲走了多少牲口,毁坏了多少庄稼……刘玉海胳膊腿都缠着纱布,脸黑苍苍的,大声问队干部:“人怎样 ”大家回答:“人都在哩!”
③刘玉海没受伤的左胳膊一抡,吼雷一般喊道:“只要人在,什么也不怕!”
高加林也被刘玉海这一声喊叫强烈地震动了。他侧过头,看见圪蹴在庄稼人中间的刘玉海,形象就像《红旗谱》里的朱老忠一样粗犷和有气魄。他看到刘玉海浑身都带着伤,还这样操心老百姓的事,心里非常感动。虽然第一次见面,但他就被刘玉海这个人强烈地吸引住了。
他想起刚才老刘那声喊叫,灵感立刻来了。他把笔记本和钢笔从塑料袋里掏出来,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报道的题目——只要有人在,大灾也不怕。
他就着公窑里微弱的灯火,专心写起了这篇报道。外面哗哗的大雨和河道里的山洪声喧嚣成了一片巨大的声响,但他都听不见。他激动得笔杆抖颤,在本子上飞快地写着。消息报道的门路架数他都懂得——他经常读报,各种文体早都熟悉于心了。写完稿子后,他就跟刘玉海到救灾现场,泥一把水一把地和众人一起干了起来。第二天早晨,他把他的报道托公社的邮递员送到了老景(县里的通讯干事,高加林的同事)的手里。晚上,他和刘玉海、文书一同回到公社,参加了一次紧急会议。会上,各队回来的干部分别汇报了情况。高加林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但他毫不拘束地向许多人提问,搜集具体的情况和一些英雄模范事迹。
会后,除过值班人员外,刘玉海给大家安排了三个钟头的睡觉时间,然后半夜里又准备出发。
高加林没有睡。他在煤油灯下又连续写了三篇短通讯和一篇综合报道。他写完后,出来站在公社门前,舒展了一下胳膊腿。
(有删改)
文本二: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凌辰四点钟,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把省委书记乔伯年惊醒,省防汛总指挥、副省长万国帮报告了南部那个城市被水淹没的消息。
乔伯年让省军区司令员准备一架直升机紧急飞往南部那个处于危难的城市。
田晓霞奔进候机大厅,直接对省上几个主要领导说:“我是省报记者。请允许我和你们一同前往灾区……”
“飞机上没座位了!”省委副秘书长张生民不客气地说。
“报道这次特大洪水是我们的职责。如果误了事,你怕负不了这责任!”田晓霞语气强硬地对副秘书长说。在场的领导没有人知道地是省城市委书记田福军的女儿,但她的记者风度使所有的领导都注意到了这个姑娘。
“挤出一个位置,让她去!”乔伯年对张生民说。
田晓霞在慌乱的人群中,在洪水的边沿上奔跑而行,④胸膛和嗓子眼似乎有火在燃烧。她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但她知道有许多事可干!
半小时后这地方就变为一片汪洋,但除过一个疯子,这里所有的人都幸免遇难。公安局副局长对这位女记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求地跟着一块做疏散群众的工作。田晓霞欣然答应,立刻成了副局长的“高级参谋”,指挥警察四处奔忙着救人。
她利用空隙,在屋檐下写成了她的第一条消息,交给副局长,让他过一会打发人送到师专,设法让指挥部发回报社。
田晓霞刚把用塑料袋装好的稿子交到副局长手里,突然发现不远处洪水中有一个小女孩抱着一根被水淹了一半的电线杆,在风雨水啸中发出微弱的哭声,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没了。
她几乎什么也没想就跳进水中,身边只传来公安局副局长发出的一声惊叫。晓霞在学校时游泳不错,但那是在游泳池里。
她在洪水中很快觉得她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力量。不过,她在漂浮物中抓住一块木板,勉强推到那个小女孩手边。当她看见那女孩抓住木板的时候,一个浪峰便向她头上盖下来,她很快就在洪水中消失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加林的这次采访让他感到自己真正像个新闻记者,他勇往直前,赶去报道救灾情况。
B. 高加林因在抗灾现场被干部群众的英雄事迹感动而精神上受到洗礼,才成功写出报道。
C. 省委书记乔伯年同意田晓霞同机去灾区报道洪水的要求,表明了其作为领导干部的开明。
D. 田晓霞不仅协助公安做疏散群众的工作,她还利用空隙在屋檐下写成了此次报道的第一条消息。
(2)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社文书被高加林感动的情节,从侧面表现了高加林的工作热情和职业担当。
B. “公安局副局长……求她跟着一块做疏散群众的工作”,衬托出田晓霞的形象。
C. 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详写了高加林和田晓霞两位人物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D. 文本一在叙事上娓娓道来;文本二叙述节奏相对较快,凸显了紧张的救灾气氛。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浑身糊成个泥圪塔,脚上还流着血”的细节,表现了高加林的勇敢和路上的艰辛。
B.句子②中描写河道里山洪的咆哮声、暴雨倾斜的状态,衬托出高加林等人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
C.句子③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刘玉海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灾害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D.句子④中田晓霞胸膛和嗓子眼里似乎有火在燃烧,既表明她投身抗洪战斗的热情,也表现她面对险情的焦急。
(4)下列对两则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运用了较多心理描写,如高加林大雨中赶路受伤不以为苦反觉愉快和光荣,体现出他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B.文本二运用了语言描写,如通过写田晓霞在洪灾危急时刻与省领导的对话,体现出她的职业道德和坚毅果敢。
C.两篇文本都描写了洪灾带来的苦难,但都表现了面对苦难的人的精神,无论是高加林还是田晓霞都甘于牺牲和奉献。
D.相对于高加林,田晓霞更富有牺牲精神,她为救一个小女孩英勇牺牲,表现出比高加林更加高尚的精神品格。
(1)答案 B
解析“因在抗灾现场被干部群众的英雄事迹感动而精神上受到洗礼,才成功写出报道”不合文意,高加林成功写出报道主要是因为他熟悉消息报道的门路架数,并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素材。
(2)答案 C
解析 “分别详写了……”错误,文本二没有详写田晓霞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3)答案 C
解析“豁达”错误,应为“坚强”。
(4)答案 D
解析面对洪灾高加林和田晓霞都是敢于牺牲和人格高尚的,不能说牺牲了就更高尚。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岭
刘建超
①将军离休,按待遇是可以到干休所修养的。
②将军不去干休所,硬是拽着噘着嘴老大不愿意的夫人回了豫西老家,一个叫秃岭的山村。
③正是深秋,将军和夫人坐着铁轱辘牛车,慢慢腾腾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颠簸着进了村。夫人看着光秃秃的山岭,看着眼前墙壁班驳、瓦片零落的房子,坐在车上就哭了。将军夫人可是生长于大城市的人,原本是想留在城里安享晚年的,没想到让将军带回了穷乡僻壤的山村。
④将军却很兴奋,他说:“老婆子,你想想,有房子住,有地种,这可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啊!”夫人抹着眼泪,开始拾掇屋子。
⑤村子里的人听说将军回了故乡,都围拢到他的屋里拉呱。将军抽着乡亲卷的“喇叭筒”说:“我回来就是想拼上后半辈子植树开荒,把咱这光秃秃的山变成绿洲。”
⑥村里人打着呵呵,一笑了事。谁信啊,秃岭干旱缺水,几辈人都在熬穷日子,谁能改变得了。在外边享完福了,回来净说大话。
⑦将军还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每天清晨起床,跑步出操,早饭后就扛着铁锨去岭上挖树坑,说自己是“锨头部队”。坡岭地石头多,一锨铲上,冒着火星,震得虎口出血。将军不皱眉头,晚上收工就像打了胜仗一般,嘴里还哼着军歌。
⑧将军画了一幅秃岭的地图挂在墙上,挖成一个树坑就画上一面小红旗,将军说这叫持久战,终有一天红旗要插满山头。
⑨冬日黄昏,将军和夫人围坐在炉火旁。
⑩将军说:“挖好的十八个树坑,明年开春就可以种树了。”夫人点点头。
将军说:“咱这干旱少雨,光靠天吃饭不行。我找专家看过了,咱岭上也能找到水源,打几口机井就能解决问题。”夫人点点头,拉开皮箱,把存折放在将军手里。
将军找来打井队,凿出了三眼机井。当哗啦啦的水浇灌进干裂的土地时,暖暖的春阳照见了将军脸上的欢笑和夫人眼中的泪花。
节假日,将军把在城里工作的儿女们召回村里,一起上山挖坑种树。儿女们手上打了血泡,望着荒凉的秃岭发呆。
将军说:“知道当年我为什么去当兵吗?”儿女们互相看了看,都没有回答。
将军笑了,说:“当兵,就是为了能填饱肚子。”这秃岭村十年九不收,年年都要逃荒要饭。十五岁那年,将军讨了一块玉米饼子,不想却被地主家的孩子抢走扔给了狗。将军打伤了那孩子,不敢回家,就去参加了八路军。连里发给他一把铁锨,班长说,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打粮食吃饱饭,也是为抗战。别看将军年纪小,但体格健壮满把子的力气,开荒种地的表彰大会上,将军被评为劳动模范,领导亲自给他戴上了大红花。
将军说:“当年那么艰苦恶劣的环境,我们都能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坚信能让这秃岭变成花果山。”
日子在将军的手掌间摩擦,墙上地图插上的红旗越来越多,栽种的果树开始挂果了。村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将军的“锨头部队”。
将军的老战友来看望他。走进村口,向正在清理猪粪的老农打听将军,老农笑着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战友们这才看清满面黝黑、一身泥水的老农就是他们的老首长啊。晚上,他们坐在院子里,吃着新摘的水果,回忆着峥嵘岁月,高唱着“解放区呀么呵嘿,大生产呀么呵嘿”,直把月亮震得躲进云里。
将军的孙子大学毕业,跟随将军的脚步,回乡创业,要把秃岭建成农业生态园。
将军欣慰地笑了,他对儿孙说:“我能留给你们的只有这张还没插满红旗的地图。你们把这块土地摆治好,让秃岭村的人脱贫致富。”
现在要去秃岭村可好走了,坐上旅游大巴,沿着最美乡村公路往南三十里,走到果木葱茏的山脚,就看到生态园的招牌了,不错,就是它——将军岭生态园。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人被将军拽回条件艰苦的老家,多次哭泣流泪,说明她贪图享受、不能吃苦。
B. 村民拜访回乡的将军,听了他的豪言壮语,虽觉得他说大话,但还是迎合奉承。
C. 离休回乡,将军未改变军人习惯,跑步出操、唱军歌,言行举止还是军人风范。
D. 将军说服了夫人、儿女、孙子和乡亲们,发动他们一起努力,把秃岭变成绿洲。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坑洼的土路、光秃的山岭、破败的房子,荒凉的环境描写奠定小说悲伤的基调。
B. “锨头部队”,一语双关,既指将军是用铁锨劳动,也指他率先去植树的行动。
C. 对将军形象的塑造,除正面刻画外,还通过描写村民、战友等人物来侧面衬托。
D. 小说语言质朴,亲切自然;掺入“拉呱”“摆治”等口语化词语,有地方特色。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本文描写将军夫人多次流泪,文章第④段“夫人抹着眼泪,开始拾掇屋子”,虽然不太情愿,但回山村已成事实,“开始拾掇屋子”,可知夫人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第⑩段“夫人点点头”,第 段“夫人点点头,拉开皮箱,把存折放在将军手里”,可知夫人已经对将军的行为表示认可、支持,愿意和他一起吃苦;第 段“当哗啦啦的水浇灌进干裂的土地时,暖暖的春阳照见了将军脸上的欢笑和夫人眼中的泪花”,这泪花,是激动的泪花,是心疼将军的泪花。A项中“多次哭泣流泪,说明她贪图享受、不能吃苦”有误;
B.由第⑤段“我回来就是想拼上后半辈子植树开荒,把咱这光秃秃的山变成绿洲”,第⑥段“村里人打着呵呵,一笑了事。谁信啊,秃岭干旱缺水,几辈人都在熬穷日子,谁能改变得了。在外边享完福了,回来净说大话”,乡亲们不相信将军说的话会实现,“打着呵呵,一笑了事”,可知B项中“听了他的豪言壮语,虽觉得他说大话,但还是迎合奉承”有误;
D.由文章第⑦段将军自己“扛着铁锨去岭上挖树坑”,第 段“栽种的果树开始挂果了。村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将军的‘锨头部队’”,第 段“将军的孙子大学毕业,跟随将军的脚步,回乡创业,要把秃岭建成农业生态园”可知,家人和乡亲们是在将军的带头和影响下自动加入了建设生态园的队伍的,D项“将军说服了夫人、儿女、孙子和乡亲们,发动他们一起努力,把秃岭变成绿洲”有误;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
A.文章第③段“将军和夫人坐着铁轱辘牛车,慢慢腾腾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颠簸着进了村”“光秃秃的山岭”“墙壁斑驳、瓦片零落的房子”“穷乡僻壤的山村”描写了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将军把秃岭变成花果山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敬佩之情。第④段“将军却很兴奋”,第⑦段“将军还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每天清晨起床,跑步出操”“晚上收工就像打了胜仗一般,嘴里还哼着军歌”,第 段“老农笑着说”“高唱着‘解放区呀么呵嘿,大生产呀么呵嘿’,直把月亮震得躲进云里”可知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激昂欢快的,选项中“奠定小说悲伤的基调”有误。故选A。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①她身高一米七五,她丈夫只有一米五八。两人在一起,没有谐调,只有对比,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可是他俩还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
②他俩究竟是怎么凑成一对的?他俩谁将就谁?自从他俩搬进这大楼,团结大楼几十户老住户无不投以好奇莫解的目光。
③楼外院门口的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她这方面的本领更是超乎常人。凭着经验,她终于想出一条最能说服人的道理:夫妻俩中,必定一方有某种生理缺陷。她的根据很可靠:这对夫妻结婚三年还没有孩子呢!于是团结大楼的人都相信裁缝老婆这一聪明的判断。
④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两口子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人们看他迈着滚圆的小腿、半举着伞儿、紧紧跟在后面滑稽的样子,对他俩居然成为夫妻,居然这样形影不离,好奇心仍然不减当初。各种听起来有理的说法就像没处着落的鸟儿,啪啪地满天飞。
⑤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问题的答案。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她立即把这珍贵情报告诉给团结大楼里闲得难受的婆娘们。于是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矮男人是个先天不足的富翁,高女人是个见钱眼开、命里有福的穷娘儿们。当人们谈到这个模样像匹大洋马、却偏偏命好的高女人时,语调中往往带一股气,尤其是裁缝老婆。
⑥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出国,把国家科技情报献给外国资本家。此时的裁缝老婆已经由街道代表升任为治保主任,带领楼里几个婆娘帮着刷标语,又给研究所的革命者们斟茶倒水,可把她忙得够呛!
⑦批斗大会开始了。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唇枪舌剑地向高女人发动进攻。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⑧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
⑨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零零的身影。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
⑩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身形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没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矮男人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
几年后的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来总是急急忙忙生上炉子,就提着草篮去买菜。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了一层粉那样难看。她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迈步困难,一看即知患的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院子里遛两圈。
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高女人离去后,矮男人被落实了政策,扣掉的工资补发给他了。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裁缝老婆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来到门房找矮男人。她一边四下打量屋里的家具物件,一边向这矮小的阔佬提亲。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十几年过去了,矮男人还是单身。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选自《美文百家》,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女人和矮丈夫高矮悬殊,一方有生理缺陷,却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这让团结大楼的邻居们觉得十分别扭,也很是好奇。
B. 团结大楼里的人们生活在“团结大楼”中,却自始至终恶意地揣测着这对夫妇,缺少真正的团结,在反差中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
C. 小说中人物的高与矮,外表的丑与性情的美,夫妻的忠贞挚爱与俗世的惯性偏见、社会环境的冷漠形成对照,增强了现实批判性。
D. 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多用趋于日常口语的朴实语言,但因有真实的细节描写丰富了艺术形象,丝毫没有降低小说的艺术性。
7. 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诚恳切地摇头”表明高女人对丈夫的信任,也表现出她的单纯,认为批斗只是因为丈夫的“书稿”。
B. “怔住”写出了高女人在被审问时面对裁缝女人突然改变策略转换话题而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时的慌乱。
C. “惊诧”表现出高女人在被批斗中陡然间听到裁缝女人毫无关联的低俗透顶的问题时惊异得不敢相信。
D. “嘲讽、倔犟、傲岸”表现高女人对市井小民窥人隐私、落井下石的鄙夷,为纯美坚贞爱情而坦荡不屈。
8. “伞”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寓意。
9. 小说着力刻画的是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这一对夫妻形象,为什么在裁缝老婆身上用了许多笔墨?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伞下夫妻相偎相守,“伞”是坚贞浪漫爱情的见证。②丈夫为女人和孩子打伞,“伞”是他对家人的呵护和热爱。③文末男人打伞去上班,人们感觉出的伞下的空白象征着社会对这对夫妇造成的无法弥补的身心伤害和亏欠。④“伞”象征遮挡社会风雨的小小栖身之所,“伞”虽弱小却自始至终高举着,寓意着对世俗偏见的顽强反抗,对美好情感的执着坚守。
9. ①反衬主要人物:裁缝老婆的丑恶、势利反衬出高女人和矮男人夫妻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人性的美好。②推动情节发展:如批斗会中裁缝老婆抛出的问题让批斗会掀起高潮并闹剧般收场。③是社会环境的典型代表:裁缝老婆封建保守,阴暗卑劣,以她为代表的舆论群体是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④深化小说主旨:裁缝老婆身上集中展示了特殊时代的人性扭曲、社会畸变以及对人个性的压制、尊严的践踏,有助于表达对病态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人性的渴望与召唤。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一方有生理缺陷”是裁缝老婆的妄加推测,并非事实。
B.“自始至终恶意揣测这对夫妇”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团结大楼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可知后来楼里的居民被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爱情所感动。
D.“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理解有误。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几经曲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写出了高女人在被审问时面对裁缝女人突然改变策略转换话题而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时的慌乱”错。“怔住”表现出高女人对裁缝女人竟莫名其妙提出与研究所的人立下的“罪状”毫不相关问题时的意外、呆愣的神情。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