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安塞腰鼓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安塞腰鼓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2 09:04: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3张PPT)
3* 安塞腰鼓
八年级下
人教版
2023年5月17日起,参加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五国元首陆续抵达西安。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热情的腰鼓打了起来、欢快的秧歌扭了起来。当地民众以质朴热烈的民间艺术表演,欢迎来自中亚国家的贵宾。
今天,我们走进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去感受文字里腰鼓的魅力!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整体感知
4
好一个安塞腰鼓
5
学习写作手法
6
检查预习
1
思考探究
7
课堂小结
8
积累拓展
9
晦 ( ) 羁 ( ) 蓦 ( )
亢 ( ) 瞳 ( ) 冗 ( )
恬 ( ) 缚( ) 撼( )
磅礴( ) 辐 ( ) 渺 ( )
彻 ( ) 戛 ( )
huì


kànɡ
tónɡ
rǒnɡ
jiá
tián

hàn
pánɡ bó

miǎo
chè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大 大悟
然而止
多音字
检查预习

事在人为( )
为虎作伥( )
wèi
wéi

边塞( )
瓶塞( )
sài
sāi
塞责( )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大彻大悟: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词语解释
检查预习
声音突然中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彻底觉悟或醒悟。
繁杂。
突然,猛然。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体会文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多种表达方式的效果,品味长短句交错、充满激情的语言风格。(重点)
3.理解安塞腰鼓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刘成章 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当代诗人、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黄土情》《清晨之边》《羊想云彩》等。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作形式,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当他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刘成章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安塞腰鼓
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塞腰鼓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其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浑然一体。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具有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特点。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安塞腰鼓?
我感受到了 的安塞腰鼓。
壮阔
豪放
火烈
有力
惊心动魄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安塞腰鼓场面的描写,随着时间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请你找出来。
13:好一个安塞腰鼓!
17:好一个安塞腰鼓!
22: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24: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在哪里?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腰鼓是谁敲的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年轻生命的生机与活力
朴实、憨厚、茁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散发着生命活力,有力、忘情、抗争
这腰鼓是怎样敲的?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使用短句,急促有力;“了”加强语气,“发狠”“忘情”“没命”层层递进,敲得“忘我”!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击鼓时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后生比作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表现后生们从沉静陡然转为热烈打鼓时的那种激情。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综合运用排比、比喻、反复,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舞蹈场面的壮美。把喻体提前,既增强了表现的力量,使动感的状态更为鲜明,又使句式富于变化。
这腰鼓敲出了怎样的效果?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对比、排比。“冰冷”与“燥热”、“恬静”与“飞溅”、“困倦”与“亢奋”三组词对比鲜明,构成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喷涌出的火热的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引用杜甫的诗句,突出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如同战场一样恢宏壮阔。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引用一首信天游中的句子,突出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火烈。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由安塞腰鼓的表演联想到人的思想变化。虚与实的相因相生使安塞腰鼓蒙上了一层迷人的光晕,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三个“容不得”形成反复,三个分句又构成排比,突出了安塞腰鼓所代表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量,具有排山倒海的非凡气势;“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运用排比,层层递进,表现了安塞人民挣脱束缚、冲破阻碍的强烈愿望。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运用比喻修辞,将腰鼓响声所碰撞的“山崖”比作“牛皮鼓面”,再用三个叠音词“隆隆”,形象又强烈地表现出安塞腰鼓力度之大、反响之强,突出了鼓声的雄壮。“碰撞”一词,化无形的“响声”为有形,形象生动。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将“观众的心”也比作“牛皮鼓面”,从人的感觉的角度写出了观众情不自禁地与鼓声融为一体的状态,表现了腰鼓表演极强的感染力,突出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力量、声响、光影变幻、艺术享受等方面赞美了安塞腰鼓舞姿的无穷魅力。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七个动词巧妙连用,热烈赞颂了鼓声的撞击力和穿透力,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应接不暇。
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强劲,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小结
一面小小的腰鼓,敲出了这样的效果:场面火热,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声音震天撼地,令人产生共鸣;舞姿变幻无穷,让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鼓声是一群生活贫困、朴实无华但元气淋漓的后生发狠、忘情、没命地敲击出来的,让人不得不感慨: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习写作手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又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如何理解这一特点?
1. 蕴含诗一样的激情。刘成章原是诗人,转而写散文,作品中便有诗意、诗情。这种诗情似是从黄土高原上生长出来的,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又似是从高原上“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充满生命的力量。
合作探究
2. 展示诗一样的生动形象。它具有诗的要素,其要素之一便是有生动的形象。述其要者,一是“安塞腰鼓”,这是物的形象;二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是人的形象。安塞腰鼓历来闻名天下,成为陕北高原的文化符号,成为激情与活力的象征,如今在作者笔下仿佛是活生生的形象,有生命,有灵性,有语言。
3. 语言像诗一样优美。句式多变。有长句、短句,有的短句短至两个字或一个字;有的段落仅是几组短语,不是完整的句子,别有趣味。开篇一个短语“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即为一段,突出“后生”二字,领起下文,是为奇崛。语句铿锵有力,全文有各种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句,包括许多短语、短句和拟声词,并配以感叹号,传达出语言的声响效果。
4.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反复、排比、比喻、拟人和叠词等。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本文多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节奏明快,表达情感强烈。
5.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真实描写
想象描写
抒情
课文最后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开篇仿佛呈现一群高原后生的雕塑,安然不动,“神情沉稳而安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结合它前面一句“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情境突变,读来感觉异样陌生,是作者追求的表达效果。
再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们,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合作探究
从“好一个安塞腰鼓 ”到“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样的土地养育出了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正是黄土高原这样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才能承受如此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正是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敲出了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这样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养育出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呢?
这样土地贫瘠,生活困顿,为什么还能养育出元气淋漓的后生,让他们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物质的匮乏,反而成为那些后生们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里奔突,最终孕育出奇伟磅礴的原始生命力。
“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里除了“红豆角角、老南瓜、高粱”还有什么?
除了高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还有美好的希望和不屈的灵魂。
这片土地养育出了元气淋漓、坚毅不屈、粗犷豪放的后生们。腰鼓,就是他们摆脱贫困和束缚,怒放原始生命力的出口,是黄土高原厚重文化的呈现。
“束缚”“羁绊”“闭塞”是什么?“那么一股劲”又是什么什么呢?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这“束缚”“羁绊”“闭塞”指的是贫瘠的土地、封闭的生活、匮乏的物质、落后的思想。
“那么一股劲”具体指的是安塞人要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畏磨难,奋发向上,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他们要摆脱什么又要追求什么?
摆脱沉重的、贫穷困顿的生活,追求有希望有生命力的生活。
是对黄土高原的热爱
是对生命升华的歌颂
是对民族进取的礼赞
安塞腰鼓好,好在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充满了磅礴的力量、生命的激荡,给人浓烈的艺术享受。表达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之情。
安塞腰鼓好,好在打腰鼓的后生们元气淋漓,朴实而富有活力,充满了阳刚之美,更寄托了安塞人被贫困压抑,想冲破一切束缚、羁绊的强烈渴望。表达了作者对安塞人的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阅读刘成章散文《山峁》《扛椽树》,乔良散文《高原,我的中国色》,贾平凹散文《秦腔》,体会文章中共同的地域特点、文化特色,以及西北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粗犷、质朴、开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