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新教材同步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总结课件(4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4新教材同步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总结课件(4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3 07:22:02

文档简介

(共7张PPT)
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
历 史
内容索引
知识架构
专题突破
知识架构
专题突破
专题 明清(前期)时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并且日益僵化、腐朽,对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达到顶峰;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得以产生并缓慢发展。
3.民族关系上,明清政府注重与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4.对外关系上,由活跃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转向闭关自守;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尖锐,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5.文化上,承古萌新是明清文化的总体特点。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官方编纂大型图书);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文体;“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政治方面
废除宰相制度
设内阁
奏折制度
设军机处
高产农作
手工业出现新
实力雄厚
工商业市
白银大
物引进
的经营方式
的商人群
体形成
镇兴起
量流入
经济方面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陆王心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思想与科
技文化
小说、戏曲
科技著作
西学东渐
民族关系
平定叛乱
机构管理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
郑和下西洋
“海禁”政策
闭关自守
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历 史
[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了解明朝建立、明初加强皇权的措施,认识君权的强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也是古代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2.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意义,了解明朝对外交往的方式
3.了解明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分析明清易代的原因,并从中总结教训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元末农民起义将领 朱元璋 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宰相制度的废除
(2)内阁的设立
(3)宦官专权
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②表现: 司礼监 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2.海禁与抗倭
(1)背景: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
“ 倭寇 ”。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结果: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3)措施:明廷派遣大将 戚继光 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欧洲殖民者的掠夺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取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 台湾岛 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与边疆的关系
蒙古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 瓦剌 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曾经在战役中俘虏了 明英宗 
1571年,鞑靼首领 俺答汗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西藏 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 行都指挥使司 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东北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管理,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朝的灭亡: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1644年,农民军首领 李自成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3.清朝兴起与统一:写出清朝兴起和统一过程中主要事件的顺序 ①③②④⑤ 。(填写序号)
①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②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③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④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⑤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重点研习
一 明朝内阁制度
【材料一】
时间 阁员 入阁前 入阁后 变化
太祖时期 (1368—1398年) …… …… 正五品文 学侍从 核对公文等,很少参与政务
成祖时期 (1402—1424年) …… …… 五品 可参与机务
宣宗时期 (1425—1435年) 张瑛 正三品 礼部侍郎 从二品 礼部尚书 正三品的官员开始入阁
——据卜宪群《中国通史》等整理
时间 阁员 入阁前 入阁后 变化
英宗时期 (1435—1449年) (1457—1464年) …… …… …… 掌握票拟之权
景泰五年 (1454年) 王文 正二品 左都御史 从一品少保 开了二品大僚入阁的先例
弘治四年 (1491年) 丘浚 正二品户 部尚书 从一品 太子太保 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
【思考探究】
(1)概括表格中明朝内阁制度的变化。
提示:变化:内阁地位不断上升;职权不断扩大;内阁大学士由六部长官兼任。
【素养解读】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明朝内阁阁员的地位在不断上升,由原来的正三品尚书入阁到正二品尚书入阁,并且官员入阁后地位都得到较大的提升,职权也不断扩大,考查的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摘编自《明神宗实录》
【思考探究】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
提示:观点: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权力机构;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
【素养解读】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认为内阁成员只是负责顾问,并非宰相,君主掌握实际行政权力,考查的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重难归纳]
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变动性。明朝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须视皇帝好恶而定,大学士名额多寡不等。
(2)附属性。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
(3)个别性。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己见辅佐君主。
(4)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历代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压抑相权以尊君权的总趋势相符合,是皇权取得对相权彻底胜利的结果。
2.作用:内阁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从而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跟踪训练]
1.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
A.导致国家政治日益黑暗 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解决了权力之间的矛盾 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介绍的是内阁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局限性,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表明明朝内阁“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说明明朝的内阁制有利于国家机器的合理运作,故B项正确;“解决了权力之间的矛盾”的说法夸大了内阁的作用,故C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不能有效限制君权,故D项错误。
二 明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 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远航的图景,这一光辉灿烂的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自从人类有文明以来,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汇,在整个明朝的交流与交汇史上,唯有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最文明。因为,它是和平。
——北大前副校长何川文
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思考探究】
根据材料,简要评价郑和的航海活动。
提示:评价:郑和的航海活动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但是由于政府统治腐败,明朝海防松弛,国力渐衰,最终难以为继。
【素养解读】
材料中李约瑟、何川文分别说明了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对外交流方式,而梁启超则从侧面说明了郑和下西洋最终难以为继,结合三人的观点可以辩证地评价郑和的航海活动,考查的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重难归纳]
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发展趋势: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对外政策,但仅限于官方,最典型的是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后期,因为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趋势。
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与西方殖民者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关系。
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
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跟踪训练]
2.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山东的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发达。永乐元年(1403年),命福建都司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1407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  )
A.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 B.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C.实行较宽松的“海禁”政策 D.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只反映了造船规模,没有反映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故A项错误;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明朝实行较宽松的“海禁”政策,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明初造船业的发达,这些船只用于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十分巨大,故D项正确。(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历 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清朝的疆域以及为巩固疆域所采取的措施,认识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3.通过对清朝闭关自守政策后果的分析探讨,认识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性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被称为“ 康乾盛世 ”。
2.君主专制的加强
政治 这一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形成了 奏折制度 。这一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思想 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
1.治理边疆
(1)措施
地区 措施
台湾 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 台湾 
设立台湾府: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投降; 1684年,清朝在台湾 设府 ,隶属福建省
东北 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 雅克萨 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1689年,两国签订《 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地区 措施 西北 边疆 对蒙古 族地区 平定准噶尔叛乱: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长期斗争,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
对蒙古地区的管理: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 盟、旗 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对新疆 地区的 管辖 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地区 措施 西藏 册封 制度 清初,清政府册封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以
“达赖喇嘛”尊号
康熙赐予另一位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颁布 法律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管理 制度 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 驻藏大臣 ,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意义:清政府对边疆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2.清朝疆域的奠定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重点研习
一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材料一】 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至互相牵制,事权不一。
——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中国通史》
【思考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朝中枢机关的特点。
提示:特点:军机处与内阁并置;军机处参与决策,内阁成为文书机关;中枢长官满、汉并置;机构重叠,事权不一。
【素养解读】
材料说明清朝雍正帝以后,内阁和军机处并存,但是军机处的权力超过了内阁。六部长官,满、汉并置,在六部长官之上,还有掌管大臣,考查的是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材料二】
雍正帝批阅过的奏折
【思考探究】
(2)材料二可以用来印证清朝的什么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制度的作用。
提示:制度:奏折制度。作用:奏折是一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素养解读】
材料是一份奏折,体现的是奏折制度,考查的是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重难归纳]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本质特征及影响
1.本质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消极影响: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跟踪训练]
1.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
B.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军机大臣奉公守法
答案:B
解析: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和军机处无直接关联,相互制约的说法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与题干材料中“类皆小心谨慎,奉公守法”“断不至有权臣”相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其弊不过有庸臣”不能说明“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
二 清前中期的统治危机
【材料一】 嘉庆七年(1802年)至嘉庆十二年(1807年)流民游民基本情况表
时间 原籍 流向 性质 谋生方式及 生活状况 人数(单位:口、户,口不标)
嘉庆七年(1802年)八月 四川 陕西、 延绥 流民 种地、游移不定 2万至3万
嘉庆八年 (1803年)一月 — 京师 无业 贫民 衣褐不完,号寒啼饥 10万
嘉庆八年(1803年)四月 山东、 直隶 山海 关 无业 贫民 只身或带眷属,种地,佣工,贸易,搭草棚居 成千上万,络绎不绝
时间 原籍 流向 性质 谋生方式及 生活状况 人数(单位:口、户,口不标)
嘉庆八年(1803年)六月 直隶 京师 无食 贫民 扶老携幼,靠粥厂给粥 2万多
嘉庆八年(1803年)七月 新苑、 永清 北京 无食 贫民 扶老携幼,靠粥厂给粥 1万多
嘉庆八年(1803年)八月 各省 北京 贫民 — 9万多
嘉庆十一年(1806年)七月 — 科尔沁 流民 垦地,家无余资 数万
嘉庆十一年(1806年)七月 — 蒙古 无业贫民 生计艰难 —
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二月 — 伯都讷 流民 饥寒失所 1 000余户
——摘编自张国骥《论清嘉道时期的社会危机》
【思考探究】
(1)概括表格中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现象:流民问题严重。解释原因: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人地矛盾严重;政治腐败。影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加剧了社会危机。
【素养解读】
表格数据说明嘉庆时期流民不断,社会危机凸显,考查的是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材料二】 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实不忍再言矣!
——《清仁宗实录》卷274
嘉庆十八年九月庚辰
【思考探究】
(2)嘉庆帝认为天理教起义的原因是大臣因循守旧、懒政怠政。他的认识有何不足
提示:不足:没有看到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反映了最高统治者面临统治危机的焦虑心情。
【素养解读】
嘉庆帝认为农民起义是官员懒政所致,没有看到严重的社会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考查的是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重难归纳]
清前中期的统治危机
内部 官场 腐败 原因: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员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
表现:各级官吏结党营私,贪污腐败
军队 颓废 原因:官场腐败之风的蔓延;久无战事
表现:军纪败坏,军备废弛;将领贪污,将士颓废
内部 财政 危机 原因:官僚队伍臃肿;财政虚耗严重;官吏截留税款
影响:经济衰退,国力逐渐衰弱
土地 兼并 原因:用地紧缺,土地兼并严重
影响: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农民 起义 原因:人地矛盾、贫富差距、政治腐败
影响:起义不断,危及清朝统治
外部 原因: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跟踪训练]
2.清朝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B.阻碍中国发展步伐
C.摧残中国民族工业 D.阻碍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所述为闭关自守政策,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经济,延缓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故A项错误;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中国发展的步伐,故B项正确;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时尚未产生民族工业,故C项错误;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对世界的影响而不是对中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历 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掌握明至清中叶经济发展的状况,并指出其局限性
2.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知道它的文学地位,了解明清戏曲的发展概况,理解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3.了解明至清中叶的思想活跃局面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分析中国没能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
(1)农业
①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 玉米 、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 工场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业
①白银大量流入:美洲等地的 白银 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商人群体形成: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以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 晋商 为代表。
③工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局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 小农经济 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兴起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 致良知 ”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内容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 天理 ”,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影响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
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
李贽 提倡 个性自由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 严厉抨击 君主专制 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
顾炎武、 王夫之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1)小说
时间 作品 作者 成就
元末明初 《 水浒传 》 施耐庵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写作体裁
元末明初 《三国志通 俗演义》 罗贯中 明朝中期 《 西游记 》 吴承恩 是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是讽刺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 红楼梦 》 曹雪芹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①传奇:明清戏曲创作也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 孔尚任 等。
②昆曲:从江苏昆山一代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 京剧 ,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
1.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徐光启的《 农政全书 》和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3.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 利玛窦 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重点研习
一 明清时期的经济
【材料一】 明朝后期, 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织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
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思考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经济发展的特点。
提示:特点:引进高产作物;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加强;工商业市镇兴起。
【素养解读】
材料说明明朝后期引进了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也广泛种植,一些专业性的商业市镇崛起,考查了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材料二】 清朝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思考探究】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提示:信息:国家税收总额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素养解读】
数据信息显示,清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总额不断增长,其中工商杂税的税额也在不断增长,并从柱形图数据可以看出,工商杂税超过了农业税,考查的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材料三】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没有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是一种没有历史根据的见解。
——摘编自黄仁宇主编《放宽历史的视界》
【思考探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是一种没有历史根据的见解”的认识。
提示:认识: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观点。
明清时期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一经济形式,依靠血缘关系维系,强调道德义务,缺乏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素养解读】
材料表明明朝确实出现了雇佣关系,但是受雇者多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员,并非近现代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考查的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重难归纳]
明清时期经济的新现象
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周边地区迁徙,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跟踪训练]
1.下面是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图表。
图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南方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B.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答案:B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南方的集市数量相对北方更多,但不能体现南方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故A项错误;图表中南方的集市数量多,说明商品交换的现象较普遍,反映了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故B项正确;图表仅体现了集市数量,不能反映出交换的产品类型,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与图表中明清时期不符,故D项错误。
二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社会转型
【材料一】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和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
际的中西文化比较》
【思考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提示:“曙光说”: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推动了进步思想家的出现,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迎合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并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启蒙作用。
“晚霞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明清的进步思想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仍以维护封建秩序为根本目的,最终也没有改变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命运。
【素养解读】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界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但并未迈出封建门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思想文化,考查的是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 “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 “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 政治结构
3.2 经济制度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第五章 对外关系
【思考探究】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时期,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加以概括。
提示: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社会思潮。
【素养解读】
近代前夜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雇佣关系的出现和思想上反对专制的倾向,考查了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重难归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历史评价
1.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2.历史评价
(1)积极影响
①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消极影响
①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②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跟踪训练]
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  )
A.和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
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明清之际”,可知“新思想系统”指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其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故B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