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考古发现,在重庆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中,居民除饲养猪狗、鸡、牛、羊外,渔猎、采集等辅助经济方式仍占有一定比重。在大溪某些地段的文化层内,不仅夹杂着较多的鱼骨渣和兽骨,还包括野猪、野鹿等动物的遗骸。这表明,大溪文化时期( )
A. 旧石器生产印记浓厚 B. 渔猎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
C. 原始农业生产尚未出现 D. 水生动物的饲养已经出现
2. 秦朝时,道路多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在路上压出了重重的痕迹。当痕迹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行驶的车轮有-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秦朝( )
A. 修筑驰道的必要性 B. 统一车轨的合理性
C. 大兴土木的破坏性 D. 中央集权的艰巨性
3. 在治国理政方面,东汉光武帝刘秀极力主张约法省禁、避免滥杀无辜,并多次大赦天下,还颁发了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这反映出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 )
A. 宽厚仁善 B. 严刑峻法 C. 宽严并济 D. 威严刚毅
4.先秦诸子在著述中多次提道:天道为圆,地道为方,法天象地。把这些思想应用于钱币制度,就是:外为圆肉(即钱体),所以像天;内为方孔(即钱的穿孔),所以像地。于一钱之中,法备天地,天覆地载,万宇一统。材料可用来说明 ( )
A.先秦冶炼技术日益成熟 B.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C.传统文化影响货币形制 D.货币形制走向规范化
5. 洛阳的元氏家族本是北魏宗室,却有人在墓志上称自己为“唐尧(五帝之一)之苗裔”“汉高(刘邦)之胤胄”,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汉族先贤,而不是鲜卑拓跋氏。这种情况反映了( )
A. 元氏一族对拓跋氏的不满 B. 该家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C. 洛阳是圣德先贤诞生之地 D. 墓志记载不适合作为史料
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南朝统治者施仁政
7. 隋唐两朝的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流连其间并逐渐定居,其中中亚的粟特人占了相当大一部分。人唐以后,随着传播佛教、景教、摩尼教的僧徒信士不断增多,长安成为粟特人在华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 空前强大的军事实力 D. 国内民族关系的融洽
8.在中国历史上某种选官制度的影响下,士人间曾出现过一些奇怪的作风:一为久丧,有人守丧达二十余年;二为让爵,兄弟谦让;三为推财,家人互让。这种选官制度应为
A.世卿世 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决定派军队反击突厥的入侵,按制度规定的运作流程是( )
A.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兵部 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兵部
C.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吏部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吏部
10. 宋廷对于宦官集团非常重视,他们常常被委以重任,“衔命赴边,寄任方面”。宋廷让宦官广泛参与西北军务,甚至让其直接统军参战。这反映出宋代( )
A. 中央行政分工明确 B. 军事决策体制紊乱
C. 宦官地位开始上升 D. 皇权专制统治加强
11. 元代行省职责广泛,举凡行政、军事、司法、赋税无不统揽,代中央收权、代中央节制路府州县的作用相当显赫,但是其人事权、任官权则微乎其微,即便是行省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要经吏部铨选。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 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强化皇权 B. 实现了地方权力的集中
C. 兼顾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D. 根除了地方叛乱的隐患
12. 下表所示为宋代部分学者的经济主张。这些经济主张折射出宋代( )
学者 经济主张
欧阳修 “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窒其一 ,无异钦厥趾。工作而商行,本末相表里”
叶适 “夫四民交致共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李靓 “天下之民,各从其能,以服于事,取有利于国家,然后可也"今日之宜,莫如通商”
A. 经济政策发生根本调整 B. 经济管理相对松弛
C. 经济改革涉及范围广泛 D. 经济思想趋于理性
13. 郑和七下西洋,累计抵达30多个国家及地区。他对各地首领进行了友好访问,还与各地居民进行了商业贸易等。这体现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 )
A. 规模庞大 B. 技术先进 C. 和平交往 D. 获利丰厚
14. 明清时期,市民的精神欲求不断膨胀,于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这根源于( )
A. 文人地位的下降 B. 皇权专制的强化
C. 陆王心学的形成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15. 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即指示耆英等人:“现在英夷已准通商,所有眯喇坚(美国)等国自应一体通商,以示扶绥之意。”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 B. 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 以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 D. 利用通商分化瓦解列强
16.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英吉利之所以为“最强之邦”,在于其“法善也”;暹罗邦“与英邦通商”,“今亦变为富智之邦”;日本邦“与花旗邦(美利坚)通商...将来亦必出于巧焉”。由此可知,洪仁玕( )
A. 极力推崇法治 B. 支持实业救国 C. 强调平等通商 D. 鼓励中西交往
17. 19世纪末的《时务报》宣传了维新思想,造就了维新人才,而且一些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团体也设在《时务报》)报馆内。《时务报》还设专栏登载各地新成立的学会、报刊、学校的消息。由此可见,该报( )
A. 是维新运动重要阵地 B. 集中反映革命党人的诉求
C. 旨在引进西方民主思想 D. 将社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18.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的新闻报道。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义和团运动
19.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公司有272个,资本额为一亿多元;涉及行业众多,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这表明( )
A.民族工业发展 B.社会文明开化
C.国际地位提高 D.民主政治实现
20.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开始大幅度下降,每年输出金额仅在150万英镑左右。英国下院一份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近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
A.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攫取对华合法走私鸦片权
C.迫使清朝接受协定关税 D.使清朝主动开放五口通商
21.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鲁迅等人批判孔子学说,他们大力提倡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他们的做法( )
A. 积极宣扬了维新变法思想 B.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22.孙中山指出:“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
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这说明孙中山
A.具有强烈的排外情绪 B.不主张反对袁世凯
C.极力维护民主共和制 D.率先发起护国运动
23.有学者指出,“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这种变化体现出近代中国( )
A.思想启蒙推动了社会进步 B.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已经形成
C.国民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 D.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24.抗日战争时期,对某次战役有如下描述:“1940年8月23日,第5团再次攻占娘子关,并炸毁娘子关以东石桥,破坏了程家陇底、磨河滩之间的铁路。当晚第19团再次攻入移穰车站,炸毁水塔、铁路。”该战役是指(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25.一位同学绘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示意图,标出了会议的关键词。①至④对应的会议名称分别是( )
A.中共二大 中共七大 七届二中全会 中共八大
B.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七届二中全会
C.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中共八大
D.中共二大 八七会议 中共七大 七届二中全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天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实行土地国有,“田里不鬻(买卖)”;贵族世代垄断知识学问,“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之际,很多地方出现私田开垦,“公田不治”的情况;“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子失官,学在民间”,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摘编自简洪玲《春秋战国之际(前481一前386)的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政府占有土地的制度,均田制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初实行均田制时,正值战乱之后,人口锐减,荒闲土地较多,故有条件实行计口授田的均田法。但是,随着唐代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政府占有的荒闲土地逐渐减少,无法再按照均田令中的要求来授田……随着私有土地的扩大,导致官僚地主、权贵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衰退,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最终均田制瓦解。
——据《唐代均田制瓦解探析》等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迁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并写出唐朝后期实行的新的赋税制度的名称。(8分)
27.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口达3万万之众的民族,被一小撮欧罗巴人打败,亚洲最大的帝国向西方贸易与文明开放,这便是现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这场斗争之结果。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西方民族强暴的侵略与民族扩张,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这场战争是指什么,谈谈你对“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理解。(6分)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90年代 戊戌变法运动 康有为等“公车上书”拉开序幕,光绪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0世纪前期 新文化运动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学者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并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文学等
(2)概括上述表格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并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8分)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就毅然决然地率先发起抗战的号召、动员,并在东北地区组织开展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推动局部的抗战逐步转向全民族的抗战。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以“兄弟睨于墙,外御其辱”的胸怀,放下了国民党对共产党血腥屠杀的仇恨,促成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0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2分)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5ABACB 6-10CABBD 11-15CDCDC 16-20DABAA 21-25BCCDB
26.
(1)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纷争;经济: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百家争鸣。(6分)
(2)
(1)(1)鸦片战争(2分)
含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分)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