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五单元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历 史
[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从世界形势发展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2.通过解读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史料,客观评价这一时期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感悟民众自发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及仁人志士要求向西方学习以自强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欧美: 资本主义 不断发展。
(1) 工业革命 后半个多世纪,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英国社会 生产力 飞速增长,对 市场 和 原料 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国争夺 殖民地 的斗争日趋激烈。
2.中国:仍然停留在 封建 社会。
(1)政治: 君主专制 统治依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 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科技: 落后 。
(4)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 冷兵器 ,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5)阶级关系:社会 阶级 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背景:禁烟运动
(2)过程
①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40余艘,士兵4 000多名,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②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 南京条约 》。
(3)结果
(4)影响
①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②《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等侵略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但是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它们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爆发: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系列不平等条约
国家 时间 条约名称 影响
英、 法、 美、 俄 1858年 《天津 条约》 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 鸦片贸易 合法化。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 黑龙江 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英、 法、 俄 1860年 《北京 条约》
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 领土完整 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 海国图志 》一书,在书中提出了“ 师夷之长技 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重点研习
一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英国派往中国的通商使团
伊丽莎白时期 1583年、1596年 纽伯利、伍德 夭折
詹姆士时期 1610年、1613年 不详 夭折
乔治三世 1787年 凯茨卡特 夭折
乔治三世 1793年 马戛尔尼 失败
乔治三世 1816年 阿美士德 失败
【材料二】 1821年和1833年的中英贸易情况对比
(千万元)
年份 中国商品 出口总额 英国商品 出口总额 鸦片走
私总额
1821年 1.4 1.37 0.2
1833年 1.78 1.0 1.2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思考探究】
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问题:材料一说明了英国对中国的通商需求强烈。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材料二说明了中英两国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素养解读】
材料一表明,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统治者多次向中国派遣使团,寻求通商;材料二表明在鸦片战争前英国与中国正常的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因此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扭转贸易逆差,考查史料实证等素养。
[重难归纳]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角度 内容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当时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是一个日益衰落和腐朽的封建大国,必然成为英国侵略的目标
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性 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鸦片贸易带来的利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跟踪训练]
1.18世纪,欧洲通过传教士、外交使节等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但中欧之间的交流并不对称。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对欧洲的了解程度,西方人士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军事实力都进行了评估。这一现象表明( )
A.中欧之间的实力差距扩大
B.中欧之间交流不对称
C.西方为向中国扩张做准备
D.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严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不能得出中欧差距大的结论,故A项错误;中欧之间交流不对称是题干材料直接提及的表面现象,不是材料要表达的深层内涵,故B项错误;西方人士对中国进行充分了解,并且评估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不单为了传教和贸易往来,更是为向中国扩张做准备,故C项正确;中欧交流不对称不能完全归因于清朝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故D项错误。
二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 香港成为英国经营中国的基地,五口开放则提供了由沿海推向内地的孔道。从伦理观念上说,英国通过武力获得的权益,侵犯了中国主权,是非正义的。但西方人在封建主义中国筑起了几个资本主义的界地,由此打开了中国窥视近代世界的窗口。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香港和租借获得了近代世界的第一个直观印象。由直观而生羡慕,由羡慕而生比较,由比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关于香港对中国影响的观点。
提示:观点:作者认为应辩证地看待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一方面,它成为列强侵略的基地,说明英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另一方面,它成为先进的中国人了解、学世界的窗口。
[重难归纳]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方面: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
2.经济方面: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3.社会性质方面: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思想方面: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跟踪训练]
2.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指出,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可知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引起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在不平等条约的背景下对中国的一种侵略,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直接促使人们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因素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坚船利炮的威胁,故D项错误。(共31张PPT)
第五单元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列强侵略的加剧
历 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认识农民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以洋务运动为例,概述19世纪60—90年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史实,全面、客观地认识其意义及局限性
2.通过阅读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史料,客观评价该时期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感受台湾人民自发抵抗日军侵略的斗争精神,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增强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2.过程
3.纲领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内容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结果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4.评价: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5.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洋务运动
1.兴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 自强 ”
“ 求富 ”为目标的洋务新政。
2.代表人物:主要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3.成就
官办军事工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官督商办 民用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创办新式教育 创办了培养 翻译 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筹划海防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4.评价
(1)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洋务新政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3)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 封建制度 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西北边疆危机
危机 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应对 1875年,清政府任命 左宗棠 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
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来,清政府与俄国交涉,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西南边疆危机——中法战争
背景 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 概况 爆发 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
马尾战役 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 福州造船厂
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台湾军务大臣 刘铭传 领导当地军民击退法军 镇南关大捷 1885年3月,清军在 冯子材 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法国内阁因此倒台
结果 清廷下达停战令 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 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的日本,趁机出兵朝鲜 过程 爆发 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 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
黄海 海战 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邓世昌、林永升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此次海战中,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 制海权 。随后,日军入侵辽东半岛,在占领旅顺后,进行了长达4天的大屠杀,杀害2万多中国人
威海 卫战役 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结果 清政府被 迫签订 《马关条约》 割地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 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埠 增开 沙市 、 重庆 、 苏州 、 杭州 为通商口岸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影响 《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人民 抗争 概况 1895年5—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 留台清军 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意义 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请连线)。
俄国 胶州湾
英国 广州湾
德国 旅大
法国 威海卫、九龙
3.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重点研习
一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
【材料一】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
【思考探究】
(1)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提示:原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环境紧张;缺乏广大农民的支持。
【素养解读】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资政新篇》中明确提出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小农经济的政策相对立;“转变未能成功”应从社会环境、阶级基础等方面回答,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材料二】 近期,某校进行了太平天国与近代化的辩论。
正方: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国家独立后,才能进行。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思考探究】
(2)你同意哪个观点 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提示:观点:有利于近代化。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的势力,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近代化扫除了障碍;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观点:不利于近代化。理由:政治上,建立了一个旧式的封建王权政府;经济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小农经济。
【素养解读】
对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材料“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材料“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说明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不利于近代化。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重难归纳]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
1.历史功绩
(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击了西方侵略者。
(3)对后世:对之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4)对世界: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2.局限性
(1)在经济方面,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2)在思想方面,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
(3)在组织方面,作为小生产者,因其狭隘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跟踪训练]
1.太平军入湘后,所到之处,与地方会党和其他反抗势力一起,以扫荡之势焚庙宇、砸神像、烧地契、毁祠堂。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 )
A.承担起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B.冲击了清朝固有的统治秩序
C.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过于绝对 D.缺乏明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与地方会党和其他反抗势力一起,以扫荡之势焚庙宇、砸神像、烧地契、毁祠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反侵略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描述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排除D项。
二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一】 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已刊未刊各种译著共241种。翻译馆已刊行的185种译书统计表如下:
领 域 政 史 外 交 教 育 商 学 船 政 数理 化 矿 冶 机械 工程 工艺 制造 军 事 天文地质测绘 农 学 医 学 地
图
数量 8 5 3 3 7 28 15 15 30 39 9 10 11 2
——摘编自那世平《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西书翻译及其特点》
【思考探究】
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是镇压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和反抗外国侵略势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洋务运动对中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与发行,有利于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但是洋务运动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侧重于技术引进,过度依赖西方技术,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必然会失败。
【素养解读】
阅读材料一,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镇压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和反抗外国侵略势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阅读材料二,可知洋务运动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技术,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重难归纳]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领域 作用
经济上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
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教育上 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跟踪训练]
2.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报局建立。郑观应称:“商贾贸易,藉电报以通达市价,则无者常绌,而有者常赢。”史料还记载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上述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意在( )
A.“设厂自救” B.“西体中用”
C.突破“器物”限制 D.“求富”以“自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可知洋务运动通过创办民用企业获利,再把获利所得投入到洋务运动中,意在通过“求富”以“自强”,故D项正确。(共26张PPT)
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历 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自主梳理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归纳概括其历史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
2.通过解读《辛丑条约》的相关史料,说明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感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 马关条约 》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 公车上书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百日 维新” 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内容 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百日 维新” 结果 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1898年9月,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 京师大学堂 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失败 原因 守旧势力强大 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意义 推动了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二、义和团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
1.经过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 大沽炮台 ,向天津进犯。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
2.结果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签订《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内容
条款 危害
惩办“ 首祸诸臣 ”,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 东交民巷 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 国中之国 ”
拆除 大沽 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等 —
3.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研习
一 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及其原因
【材料】 在他(康有为)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
【思考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
提示: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
[重难归纳]
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及其原因
1.特点
(1)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3)利用维新思想推动戊戌变法的实践。
2.原因
(1)主观: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2)客观:西学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水平低,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若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会很大。
[跟踪训练]
1.某部学术著作统计了1890—1898年中国各大媒体宣传“维新”(含“改良”“改革”)一词的数量。对下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政治观念大量输入
B.维新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
D.民主共和意识初露端倪
答案:C
“维新”一词的使用次数(1890—1898年)
解析:题干材料统计的是“维新”(含“改良”“改革”)一词的数量,反映不了西方政治观念的大量输入,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各大媒体使用“维新”(含“改良”“改革”)一词,体现不出民众是否普遍接受维新思想,排除B项;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893年以前,各大媒体没有使用过“维新”(含“改良”“改革”)一词,但从1895年开始到1898年,“唯新”(含“改良”“改革”)一词的使用数量快速增加,可以看出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救亡图存运动走向高涨,故选C项;“维新”(含“改良”“改革”)一词的大量使用体现了中国人要求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没有体现民主共和意识,排除D项。
二 近代列强侵华趋势
【材料】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及清朝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侵华战争 中英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侵华战争 中英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内容 割地 香港岛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
赔款 2 100万银元 白银2亿两 白银4.5亿两
开埠 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 苏州、杭州、 沙市、重庆 —
其他 条款 协定关税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等等
【思考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
提示:发展趋势:规模上,侵华规模不断扩大,列强由单独侵华到联合侵华;方式上,从发动战争、经济侵略,扩大到政治军事控制;范围上,从东南沿海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经济侵略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素养解读】
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在内容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列强侵华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列强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开放的通商口岸等越来越深入到内地,从《辛丑条约》的内容中还可以看出列强进行政治控制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重难归纳]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两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进一步被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帝国主义通过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地控制和勒索,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跟踪训练]
2.鲁迅曾说:“至于中国的所谓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像‘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华制华”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严厉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并惩办参与反帝的官吏,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实现“以华制华”,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