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第六单元
单元总结
历 史
内容索引
知识架构
专题突破
知识架构
专题突破
专题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与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政治上
(1)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加深。
(2)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
(3)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和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革命派为了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反张勋复辟斗争、护法运动。
(4)辛亥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经济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思潮。但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3.对外关系上
(1)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
4.思想文化上
(1)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和完善学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教育制度。
(2)20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
(3)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共34张PPT)
第六单元
第18课 辛亥革命
历 史
[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及意义,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全面理解辛亥革命兴起的必然性
2.搜集、整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史料,理性认识其历史影响
3.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辛亥革命成败及其原因的能力
4.感悟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爱国精神,自觉担负起时代责任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背景 1901年初,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内容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特点 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认识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兴中会 的成立 时间 1894年
地点 檀香山
中国 同盟会 的成立 时间 1905年
地点 日本东京
性质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理论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意义 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反清武 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
(1)背景: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清政府试图用立宪抵制革命。
(2)过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②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③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背景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引发保路运动
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 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2)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3)袁世凯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4)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 清帝逊位诏书 》,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5)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6)结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 局限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重点研习
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而来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是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一个是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出来。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思考探究】
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 根据材料二,用唯物史观来阐释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提示:判断:不是意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物质和阶级条件。19世纪末期,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也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素养解读】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是伴随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社会心理的变化而发生的,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重难归纳]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1.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挽救民族危亡是最主要的时代主题,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原因。
2.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王朝的主张,立宪派在壮大社会革新声势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3.群众性的起义风起云涌:辛亥革命前,清政府横征暴敛、吏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条件。
4.清政府拒绝根本性的变革:清末新政促进了社会精英阶层的觉醒,新军、留学生都走向了清朝统治的对立面。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这些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跟踪训练]
1.1907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巡抚声名狼藉,被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
A.清朝末年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徇私枉法不得人心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浙江巡抚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为他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了清朝末年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一】 独立各省都督身份
革命党 5 革命党 19.23%
新军将领 13 旧官僚 69.23%
巡抚 3 布政使 1 提督 1 咨议局议长 3 立宪派 11.54%
【思考探究】
(1)据此分析推动革命的主导力量。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主导力量:革命党、旧官僚、立宪派推动革命。问题:一方面说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失败,清政府被孤立;另一方面说明革命不彻底,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和破坏革命埋下了隐患。
【素养解读】
通过材料可知辛亥革命过程中独立的省份都督身份,旧官僚和立宪派占据绝大多数,这一方面有助于推动革命形势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
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探究】
(2)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提示: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原则、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很难实现。
【素养解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权力制约与平衡和民主的原则,因此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是结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力量薄弱的特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的相关制度很难落实,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重难归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其评价
1.特点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评价
(1)进步性
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
②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和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它的颁布有利于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跟踪训练]
2.下表反映了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据表可知,民国初年( )
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
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
答案:C
成分 人数 百分比(%)
民族资产阶级 12 2.6
职业革命家 28 6.2
政党领袖 17 3.7
自由职业知识分子 157 34
新政府官员 73 16
原清政府官员 86 18.9
士绅 65 14.3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除了民族资产阶级、职业革命家、政党领袖等新生阶级和政治力量之外,还有原清政府官员和士绅等传统势力,这说明民国初年的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原清政府官员、士绅、政党领袖等都不是群众,不能体现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错误;题干材料仅反映议员构成,没有体现法律制度,B项错误;根据图表数据,可知原清政府官员和士绅等传统势力和中间势力仍占据主导力量,进步力量没有主导政治局面,D项错误。(共27张PPT)
第六单元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经济与文化
历 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相关史实,分析、概括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
2.通过搜集、解读相关史料,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多角度综合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及其影响
3.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20世纪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4.认识仁人志士坚决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民主主义的立场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掌权: 1912 年3月10日,袁世凯在 北京 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独揽大权
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 国民党 。
②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 总统制 。
③1914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 总统 任期十年。
(3)对外卖国:袁世凯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4)称帝: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
背景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过程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 云南 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 中华民国 纪年。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1)原因: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2)概况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依靠列强
直系 冯国璋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英美
皖系 段祺瑞 皖、浙、闽、鲁、陕各省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日本
(3)影响: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 段祺瑞 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 府院之争 ”。
3.张勋复辟:随后,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
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3)结果
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经济新气象
原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② 南京临时政府 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特点 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表现 以荣宗敬、 荣德生 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影响 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生活新气象
(1)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
(2)表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 剪发辫 、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重点研习
一 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材料】 1912年,孙中山签署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和“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1913年,第一届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拟订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进一步肯定和完善了《临时约法》。但袁世凯将该草案束之高阁,不允许交国会讨论通过。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提出《增修临时约法大纲》,规定新约法采纳的旨在改行大总统集权制的七条原则。同年,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1919年,段祺瑞炮制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通过行贿收买国会议员的办法,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很快炮制出一部《中华民国宪法》。
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于1925年炮制了又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摘编自王仲修《中国宪政的历史、现状及改革》
【思考探究】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提示:特点:军阀干预宪法的制定;宪法频繁更换;利用宪法实行专制;宪政成为政治权力斗争的附庸。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仍很薄弱;人们的法治意识较为淡薄。
【素养解读】
材料说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各个版本的宪法性文件不断被制定,但是大都是以宪政为名,行专制之实,宪政成为专制权力的附庸,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重难归纳]
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1.政治上:实行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军阀割据混战,社会黑暗,给人民带来灾难。
2.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潮流,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纲常伦理。西方各种思潮被广泛介绍到国内,新式教育、新式学校开始出现并得到推广。
4.社会习俗: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如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等。
[跟踪训练]
1.中华民国的宪政道路并不顺畅,期间有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约法”)、1925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段记宪法”)等宪法性文件颁布。这说明当时的立法工作
( )
A.服从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B.盲目照搬西方
C.形成了灵活的立法机制 D.推动共和政体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华民国的宪法几经变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化都是当时政治斗争的反映,说明当时的立法工作服从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故选A项。
二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材料一】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思考探究】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和科学的具体内涵。它与之前所追求的民主、科学有何不同
提示:民主:个体的民主意识;科学:与迷信、蒙昧相对立的科学理性精神。不同:民主与科学并重,强调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把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
[重难归纳]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跟踪训练]
2.《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顺应了社会时局变化,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