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2 09:5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8* 时间的脚印
八年级下
人教版
灰黑色岩石
丹霞地貌
琥珀
三叶虫化石
情境导入
时间看得见摸得着吗?
春去秋来,四季更替,月圆月缺,日出日落,时间从来不语,不可捉摸,仿佛又无处不在。
时间走过,会留下脚印吗?
这些岩石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时间的踪迹!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读懂“时间脚印”
4
理清说明顺序
5
检查预习
1
品析说明语言
6
思考探究
7
课堂小结
8
积累拓展
9
教学环节
踪 ( ) 崖( ) 蚀( )
麓( ) 壑( ) 淀( )
琥珀( ) 龟 ( ) 掸( )
帷 ( ) 楔 ( ) 猛犸 ( )
zōnɡ

shí


diàn
hǔ pò
jūn
xiē
dǎn
wéi
měnɡ mǎ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形文字

腐蚀:
沉淀:
龟裂:
海枯石烂:
词语解释
检查预习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如铁生锈。
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裂开许多缝子。
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1.明确说明对象,了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重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陶世龙 1929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在各大报刊发表科普文章数百篇。
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地球的画像》等。
知识必备
作者介绍
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不断丰富校园科技文化生活,我校将举办科学活动周,班级为响应活动周的号召,将开展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四:自然研究真奇妙
科学活动周
读懂“时间脚印”
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时间”在文中指什么?它的“脚印”又是什么?
“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
地质学中的时间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
“时间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本文以岩石中蕴藏的信息体现出时间的变化,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整体感知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被破坏
搬运
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岩石是如何被破坏的?
阳光
霜雪

空气
风沙
生物

岩石
烘烤
冷冻
雨水腐蚀、水流冲刷、冰河刨刮
酸性腐蚀
侵蚀
岩石被搬运、堆积的过程是怎样的?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
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泥沙入海
最终岩石又是如何重新形成的?
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湖泊中沉积
再次阅读文章,找到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是怎样的过程?
山崖裂缝
崩落(碎石,沙砾,泥土)
旅行
沉积
新生
合作探究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判断依据 原文内容
岩层厚度
排列顺序
地壳运动
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
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岩石 历史痕迹
岩石结构
石头颜色
生物化石
反映地壳的活动
反映远古的气候
反映历史的发展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化石 时代 认识内容
三叶虫
高大树木
长毛兽
寒武纪
石炭纪
第四纪
海洋宽广
气候温暖潮湿
气候寒冷
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不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人们找寻地下的宝藏。
了解以上内容对人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理清说明顺序
根据作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时间的脚印
(1-4)提出“时间”的话题,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5-29)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0-31)总结全文,说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逻辑顺序
(第5—21段)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
(第22—25段)其他几种情况
(第26—29段)化石
合作探究
逻辑顺序
由个别到一般 由概括到具体
由主要到次要 由现象到本质
由原因到结果 由性质到作用
请你结合以上说明顺序,为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分层。
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从文中找一找独立成段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承上启下
启下
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承上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承上启下
标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运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接下来我们一起总结八年级上、下学期说明文单元中的典型逻辑顺序。
知识积累
合作探究
八年级上、下学期说明文单元中的典型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 性质 课文出处
由现象到本质 从某些现象入手,深入本质介绍事理。 《大自然的语言》先罗列一系列自然现象,再阐明其本质就是“物候”。
《恐龙无处不有》全文主要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进行说明。
由概括到具体 先概括整体,再从多个角度具体介绍。 《苏州园林》先概括苏州园林的四个特点,再分别具体说明。
《时间的脚印》全文主要以由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进行说明。
说明顺序 性质 课文出处
由主要到次要 对若干说明内容进行恰当的主次排序。 《大自然的语言》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进行排序。
《时间的脚步》对石头所受攻击的因素进行排序。
由个别到一般 罗列个体案例,并归纳总结一般特征。 《被压扁的沙子》依据亚利桑那大学研究者在拉顿地区岩层所发现的个体现象,推出了一般规律。
说明顺序 性质 课文出处
由性质到作用 从介绍事物本身到介绍该事物的功用。 《大自然的语言》先介绍物候学,再介绍物候学的意义。
由原因到结果 介绍事物或现象的成因。 《时间的脚印》介绍岩石的成因。
由质疑到解疑 从提出问题到回答问题。 《恐龙无处不有》先提出“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这个问题,再回答这个问题。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严谨。文中语句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品析说明语言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根据计算”说明其结论是具有科学依据,而不是妄加猜测的,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而用“大约”一词,是因为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列数字
除了准确、严瑾,文中很多语句还具有形象、幽默、含蓄的特点,请你找出来并感受其中内涵。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此处把岩石在风沙中的情景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沙对岩石的磨损,饶有趣味。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形象地表现出它们对碎石、砂砾、泥土的起到的作用。“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势不可当的威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这里用的是中性语言,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
本文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思考探究
没有偏离主旨。
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
从写作思路来看,作者由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二者相互补充。
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本文中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意义: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还使我们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能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力量。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积累拓展
关于时间的名言
时间像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还,毫不留恋。
——塞万提斯
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莫轻易,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保尔·柯察金
作业升级
1.为什么气候炎热时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红色,寒冷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灰黑色?石头颜色和气候之间为什么会有着这样的内在联系?
2.为什么寒武纪前形成了很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形成了许多煤矿?
3.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征?
理性思考-自主探究
作者介绍
科学活动周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周里,通过科普,我们学习了物候和物候学、板块构造说、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相关知识;通过研究,挖掘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理解了大雁北归的现象;还了解到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科学家们的科研精神、思维方式启示我们良多。
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科学活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