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1 20: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 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历 史
(时量60 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重要代表,能为北京人的研究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历史传说
C.北京人的复原头像 D.关于北京人的史学著作
2.一位同学想上网查阅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相关知识,其输入的关键词应是
A.黄帝和炎帝 B.秦始皇 C.大禹 D.汉武帝
3.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现存大量记录了商王武丁对于妇好的身体状况、生孩子,甚至是否牙疼的占卜文,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想象妇好在生前得商王宠爱,那么这些原始资料通过什么来记录
A.甲骨文 B.青铜器 C.竹木简 D.纸张
4.《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A.奴隶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5.《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记载: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yao,一种大锄),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当时
A.牛耕得到推广 B.战争非常频繁 C.铁器广泛应用 D.青铜不再使用
6.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独立主权、供奉天子”向“一个天下、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井田制 D.郡县制
7.中国象棋里有“楚河汉界”,其中有很多规则,敌我双方分为黑红,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楚汉之争
8.汉代谚语:与其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他们研习五经。当时“一经说至百万余言,(五经)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汉代推行哪一政策有关
A.推恩令 B.重农抑商
C.休养生息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2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
10.《史记》记载:“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推恩令”的实施
C.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光武中兴的出现
11.先秦时期,各地衣冠服饰都不一样,连服饰的形制都有很大差异;到了秦汉以后,全国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服饰制作理念先进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12.汉武帝在位时期为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对汉武帝这些措施的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C.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为其它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13.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A.中外交流的现象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宦官专权的局面
D.儒家学说的兴盛
14.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历史上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是在下列哪个机构设置后
A.北庭都护府 B.伊犁将军 C.西域都护府 D.新疆行省
15.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写道:“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作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
A.外族入侵 B.农民起义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16.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17.西晋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朝代。“扼腕叹息”的原因是西晋
A.结束了三国间的战争 B.统一中国的时间短暂
C.导致北方人口大迁移 D.分封制未能得到继承
1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内容主要
A.受科举考试影响 B.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C.受民族交融影响 D.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19.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 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20.《宋书》记载:当时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北朝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们南迁带去了先进了技术
③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南北朝时期石窟比较发达,远观石窟总是令人感到满目疮痍,但当你身在其中免不了感慨古人之鬼斧神工,而其展现的博大内涵,更是让人折服。与这种艺术形式密切相关的宗教是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2.当代史学家朱绍侯评价孝文帝改革时指出:“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材料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A.推行汉化政策增强北魏的实力 B.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推动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D.使鲜卑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23.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太、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
C.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24.有学者指出:“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材料意在强调
A.中国古代的发明不仅有四大发明 B.发明主要取决于实用
C.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各地 D.重要发明应服务于农业
2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C.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计50分。
26.(12分)七年级同学以“思辨传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名家解读)
材料一: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身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思辨论坛)
材料二: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几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思想传承)
村料三:到了宋明时期,儒者们借鉴佛教思想,创新思想,逐渐构建完成了适合于宋明时期社会生活的宋明理学。有意思的是,宋明理学的最高概念“理”就是从佛教思想中吸取过来的。这样,我们便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有了清晰的认知,只有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并使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优秀成份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李晓春,儒家思想传承及其现代化,社会纵横,2018.01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孟子的“一身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各体现在什么地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 (2分)此外,孔子还有什么教育思想 (2分)
(3)根据材料三,作者认为我们该如何传承儒家思想 (4分)
27.(10分)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1)根据图一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图一中最高权力者是谁 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 (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春秋和战国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战争的不同之处。(4分)
28.(14分)泛舟史海,品读丝路。材料一:“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尘封,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二十五史详解》
材料二:古代的丝纲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材料三:他们(指日本)对丝绸之路文明交往史观的探讨,绝非书斋里做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研究,而是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有深度的理论构建,展现研究的新格局与新风貌。对欧亚大陆北方诸民族相互交流的研究,对东西交流史诸问题的考证,对海上丝绸之路、海关管理、造船技术的探讨,对文明交往本质属性的总体把握,史料翔实,论证有力,无疑代表了东方丝绸之路研究的水平与动向,映现出考古发掘实物与文明、文化的内在联系。
——陈奉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6
(1)依据材料概括,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关系 (2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材料中哪些属于文化成果的交流 (2分,举2例)
(2)西汉时期设立了什么机构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2分)它的设置有何意义 (2分)东汉时期派谁出使西域 (2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 (2分)
(4)材料三日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态度是什么 (2分)
29.(14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材料四:《齐民要术》全书共卷92 篇,不仅记载了黄河流域,而且也记载了南方的农业生产。其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凡耕种粮食,栽种瓜果蔬菜,蓄养家禽家畜,乃至食品加工酿酒造曲、制造笔墨等继承了战国以来我国的农学遗产,书中引用前人著作达一百五六十种之多同时,结合了汉代以后数百年间农业生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农业知识。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2分)。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3分,至少写出三点)
2023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5:AAACC 6-10:DDDCC 11-15:BDACD 16-20:DBDAA 21-25:BBCBC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计50分。
26. 【答案】
(1) 孟子:主张“仁政”,不要过分剥削人民,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2分)。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取贤能治理国家(2分) 。
(2) 因材施教(1分) ; 有教无类(1分) 。
(3) 推动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才能完成对于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
27. 【答案】(1)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2分) 最高权力者:皇帝。 (2分)
学派: 法家。 (2分)
(2)不同之处: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争霸”,战国时期战争目的在于“兼并”。(4分)
28. 【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文化成果:造纸术、 冶铁术、 灌溉术、 佛经、 乐器、 杂技。
(2)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的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班超。
(3) 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4) 把学术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29. 【答案】 (1) 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铁制农具(1分) ; 牛耕(1分)。
(2)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分) 。原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分) 。
(3) 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南迁的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4) 因素:生产工具与技术革新; 经验总结与运用; 社会稳定;人力资源充足; 政策支持等(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