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华师大版八年级升九年级科学衔接复习练习卷(5)
(物质的密度与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
A.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 B.放在衣柜里面的樟脑丸变小了
C.太阳出来雾散了 D.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2. 科学家最新研制了一款微型无人侦察机——“蜂鸟”,为了减轻其质量,该侦察机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 ( )
A.硬度高 B.熔点低 C.密度小 D.导热性好
3. 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凝固,后升华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固,后蒸发 D.先凝华,后升华
4. 小红要烧开水,妈妈告诉她水别装太满,以免水受热后漫出来发生危险.水烧热后会漫出来是因为水的( )
A.密度变大 B. 质量变大
C.体积变大 D. 密度、体积、质量都变大
5. 如图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图象.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 )
A.水的凝固过程 B.海波的凝固过程
C.玻璃的凝固过程 D.蜡的凝固过程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6. 如图所示的“霸王举鼎”是宿迁市的标志性雕塑之一。这段历史故事已被搬上荧屏。剧中大鼎的道具最适合用下列哪种材料制作 ( )
A.石头 B.铁 C.铜 D.泡沫塑料
7. 如图,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使杯内的水不断沸腾,则插在烧杯内试管中的水将 ( )
A.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可以沸腾
C.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加大酒精灯火焰,多加热一些时间,可以沸腾
8. 小明测量石块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量石块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所放的砝码及游码所在位置如图甲所示,再用量筒测量石块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石块的密度为( )
A.2.5×103 kg/m3 B.3.2×103 kg/m3
C.4.2×103 kg/m3 D.2.4×103 kg/m3
9. 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油”中,1分钟、2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魔术师有特异功能 B.是因为“油”的沸点低
C.“油”在沸腾时的温度不断升高 D.是因为手上沾有水吸收了“油”中的热
10. 以下事实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 )
序号
事实
解释
A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分子
CO2分子很小
C
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分子可以再分
11. 如图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使用的器材有: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玻璃杯、温度计、初温和质量都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食用油吸热升温快,说明食用油吸热能力强
B.物体吸热多少是由它的物质种类决定的
C.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体吸热能力强
D.将食用油和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 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直接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A. 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 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 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 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13. 水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能源。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冰的密度比水的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头裂开后密度减小
B.石头裂开后密度增大
C.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变大,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D.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14. 夏天来了,一些同学喜欢自制冰棒,他们将一杯80 g的水放入冰箱中,完全结冰后,其质量 ( )
A.仍是80 g B.大于80 g C.小于80 g D.不能确定
15. 社会上食品造假事件时有发生,小明的奶奶从自由市场上购买了一箱牛奶,小明想知道牛奶是否掺水.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牛奶中掺水后,掺水含量与牛奶密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小明取100 mL这种牛奶,测得它的质量为102.2 g,则这种牛奶 ( )
牛奶中掺水含量
0%
10%
20%
30%
40%
50%
牛奶密度(g/cm3)
1.03
1.027
1.024
1.021
1.018
1.015
牛奶中掺水含量
60%
70%
80%
90%
100%
牛奶密度(g/cm3)
1.012
1.009
1.006
1.003
1.000
A. 未掺水 B.掺水含量20%以下 C.掺水含量20%~30% D.掺水含量30%以上
16. 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B.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C.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17. 水被加热烧开后,水面上方有“白色气体”;在炎热的夏天,冰块的上方也有“白色气体”( )
A.前者主要是由杯中的水转变成的“水的气态物质”
B.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气态物质”
C.前者主要是由杯中的水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
D.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
18. 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 B.
C.若,则 D.若,则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19. 如图所示是加油站设有的“禁止使用手机”警示标志,该标志是为了防止拨打手机产生的电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这是因为汽油在常温下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20. a、b是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28g、60g,体积分别为16 cm3、12 cm3。在这两个金属球中,如果有一个是实心的,那么( )
A.实心球是a,金属的密度是 5g/cm3 B.实心球是a,金属的密度是 8 g/cm3
C.实心球是b,金属的密度是 5 g/cm3 D.实心球是b,金属的密度是8g/cm3
二、填空题(8小题,每空2分,共42分)
21. 在我位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科学的说法,比如:①铁比棉花“重”;②将质量不同的钩码分别挂在已调平的杠杆两端,“重”的那端将下降.通过学习物理,我们知道:说法①中的“重”应改成________,说法②中的“重”应改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20-9所示,这层霜是由 经过凝华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第21题图 第22 题图
23. 根据图所示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 热,温度却保持在 ℃不变,第5 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
24. 甲、乙、丙三个同样的烧杯里倒入等量的水,再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铝块、铁块和铜块分别浸没在甲、乙、丙三个烧杯中,若没有水溢出,则三个烧杯中的水位由低到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 kg/m3,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________;容积是10 L的瓶子装满了煤油,已知煤油的密度是0.8×103 kg/m3,则瓶内煤油的质量是________kg,将煤油倒去4 kg后,瓶内剩余煤油的密度是________。
26. 小明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老醋的密度。
(1)调节天平时,游码移至左端,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若要使天平平衡,他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2)天平平衡后,开始测量:测量步骤如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
B.将待测老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
(3)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可得:老醋的密度是 kg/m3。
27. 李丽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按老师的要求课后做了“纸锅烧水“实验.她将适当的水装入纸锅后,放到火上加热(没有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一会儿水沸腾了,但纸锅并没有燃烧。
(1)水的沸腾是剧烈的 现象;
(2)纸锅没有燃烧,是因为水沸腾时仍要维续吸热,温度 ,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
28. 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 ,从而加快了从周围物体 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
三、实验探究题(2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9. 陈明同学练习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观察到指针静止时,指针相对刻度盘的位置如图所示。试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指出此现象发生的可能情境,说明下一步的正确操作:
(1)情境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境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29题图
30. 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1)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 的原理制成的,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 (选 填“内 焰”、 “外焰”或“焰心”);
(2)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选填“A” 或“B”)套装置;
(3)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的相同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
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像可知,他们两
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填“相同”或“不同”),图 (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4)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 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 。
四、简答题(2小题,共16分)
31. (8分)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风挡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 很快就能除掉“哈气”; 夏天, 在下大雨后, 风挡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 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 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为什么同样的现象, 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32. (8分)如图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从图1中可见,120克D物质的体积是 ,从图2中可见斜线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 ,其值为 。
2015年华师大版八年级暑期复习练习卷(5)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C 解析: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冰棍放热发生液化而形成的;樟脑丸变小是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中,雾散了是小液滴变成了水蒸气,是汽化;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是凝华;
2. C 解析:硬度、熔点、密度、导热性都是材料的特点,微型无人侦察机体积是一定的,为了减轻其质量应选用密度小的材料
3. B 解析:刚进屋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变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使眼镜变得模糊;然后随着眼镜温度的升高,小水珠又蒸发变成水蒸气,眼镜重新变得清晰;即整个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
4. C 解析:解:水受热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ρ=,密度变小,所以水烧热后漫会出来;
5. B 解析:由图知: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所以是凝固过程;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有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的线段,说明在此段时间内温度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此时间的温度值即为该物体的凝固点,而只有晶体才有凝固点.由图可知,此晶体的凝固点大约为48 ℃.由此可知,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海波的凝固过程;
6. D 解析:生活中能举起大鼎的人几乎没有,因为真实的鼎质量很大,而在荧屏上的演员必须能举起来,应该选择质量小、体积与真实的鼎相同的材料制成道具.四个选项中泡沫塑料的密度最小,所以选这种材料最好;
8. C 解析:由图甲所示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可知,石块的质量为m=50g+20 g+10 g+4 g=84g;图乙是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未放石块时液体体积为60 mL,放入石块后,量筒所示的总体积为80 mL,故石块的体积为V=20 cm3;则石块的密度ρ===4.2 g/cm3=4.2×103 kg/m3
9. B 解析:A.魔术都是假的,魔术师是没有特异功能的;B.魔术表演用的“油”不是我们常见的油,它的沸点比较低,而油沸腾后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所以不能对手造成伤害;C.“油”在沸腾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是不变的;D.手上沾有水,进入沸腾的“油”中,“油”会阻断水的汽化,水不会从油中吸收很多的热量,若是普通的油,沸点比较高,依然会将手烫伤;
10. D 解析: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属于物态变化,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隙,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11. C 解析: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说明吸收了相同的热量,末温低的物质比热容大,吸热能力强,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由于比热容不同,并且初温相等,则当末温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12. C 解析:要与原来的温度相比较才能知道是否温度变化,故应取原来沸腾的水温与之比较,最简单的方法: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13. D 解析:质量相等的水结成冰后,由于密度变小体积会变大,从而使大头裂开;
14. A 解析: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只与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故将一杯80 g的水放入冰箱中,完全结冰后,其质量仍然是80 g;
15. C 解析: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牛奶样品的密度ρ=m/V =102.2 g/100 cm3=1.022 g/cm3。对照表中数据可知,这种牛奶的密度正好介于掺水含量20%和30%的牛奶之间;
16. C 解析:液化时一般发生在温度较高一侧的空气运动过程中遇冷而放热液化;
18. B 解析:由图像可知,当甲、乙的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大于乙,即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故B是错误的信息;
19. B 解析:汽油常温下是液态,容易汽化变成气体扩散在空气中;拨打手机产生的电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
20. B 解析: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AB两球的密度,再比较密度的大小;密度大的体积小是实心的。反之,是空心.解:ρA= mA/ vA =128g /16cm3 =8g/cm3;ρB=mB /vB =60g /12cm3 =5g/cm3;所以,A球是实心的。
二、填空题(8小题,每空2分,共42分)
21. 密度大 质量大 22. 水蒸气 会放热 内侧 23. 吸 0 液
24. 答案: 丙 乙 甲 解析:由于质量相等,且ρ铝<ρ铁<ρ铜,所以V铝>V铁>V铜
25. 答案:2.5 kg/m3 8 0.8×103 kg/m3
解析: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半质量后,剩余氧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密度是原来的一半;瓶内煤油的质量m=ρV=0.8×103 kg/m3×10×10-3 m3=8 kg;煤油倒去4 kg后,体积与质量同比例的减少,故密度不变。
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燃点,所以纸锅不会被烧坏。
28. 蒸发 ,吸收 解析: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蒸发要从周围物体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
三、实验探究题(2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9. (1) 调平天平时不平衡 将平衡螺母向右调
(2) 称量物体质量时不平衡 向右调游码
30. (1)液体的热胀冷缩;外焰;(2)B;(3)相同;D;丙组烧杯中的水多(合理均可)(4)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
四、简答题(2小题,共16分)
31. 200厘米3,质量,12克 解析:(1)对于D物质,其质量是6.0g时的体积是10.0cm3,所以此时该物质的密度是ρ=m/v=6.0g/10.0cm3=0.6g/cm3;故当其质量是120g时的体积是:V=m/p=120g/0.6cm3=200cm3; (2)分析图象2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能看出其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密度,故此时斜线部分的面积即为ρv,即为该物质的质量;所以此时斜线部分的面积表示物质的质量,故此时斜线部分的面积或此时该物质的质量是m=ρv=4g/cm3×3cm3=12g
32. 水蒸气遇冷才能凝结成水珠形成“哈气”,司机采取的措施都是从抑制气体液化的条件入手的。(说出前一半即可给分,2分)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3分) 在夏季下大雨时,车外温度较低,关闭车窗后,车内温度较高,挡风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水蒸气在挡风玻璃上遇冷可以凝结形成“哈气”,此时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挡风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3分)
2015年华师大版八年级暑期复习练习卷(5)
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填空题(8小题,每空2分,共42分)
21. 、 ;22. 、 、 ;
23. 、 、 ;
24. 、 、 ;
25. 、 、 ;
26.(1) 、(2) 、(3) ;
27.(1) 、(2) ;
28. 、 ;
三、实验探究题(2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9.(1) ;
;
(2) ;
;
30.(1) 、 ;(2) ;
(3) 、 、 ;(4) ;
四、简答题(2小题,共16分)
31. 、 、 ;
32.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