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2 11:0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
2、运用“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1)从“染”字体会出溪水的绿;
(2)从“鱼儿和笑声”体会到儿童钓鱼的快乐;
(3)理解“水葫芦”和两排银牙,比较理解两个“蘑菇”和两个“斗笠”。
3、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感触美好的童年。
【教学重难点】
4、运用“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5.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体会儿童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走进水墨画导入课题(5分钟) 任务一:为你读诗,字正腔圆 1.出示单元导语,了解本节课要掌握的学习方法及单元主题。 2.出示水墨画视频,导入课题。 3.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墨”。 (完成目标一) 能说出本节课要掌握的学习方法,并对水墨画的兴趣。(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小小广播员字正又腔圆(5分钟) 任务二:为你读诗,诗里寻画 1.走进课文,男女对读,师生对读。 2.交流:这三首诗分别三幅水墨画。 (完成目标一) 能说出三首诗的主要内容。(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品读诗句感受意境(15分钟) 任务三:为你读诗,诗情画意 1.再读《溪边》,交流感悟。 2.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3.想象画面,尝试背诵。 (完成目标二、三) 能在朗读中说出诗中主要内容,想象溪边画面,掌握诗歌难懂句子学习的方法。 (评价目标二、三)
环节四诵读诗歌拓展延伸(15分钟) 任务四:为你读诗,延伸快乐 1.自由朗读《江上》, 思考: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默读《江上》,画出最吸引你的诗句? 并标出自己的疑惑。 感受“鸭群”、“水葫芦”等美好画面。 3.总结学习方法,板书: 联系生活实际。 (完成目标一) 4.朗读《林中》,思考: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感受“松树”、“松针”所带来的美景。 5.出示诗句“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交流小蘑菇和斗笠分别指什么? 总结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 6.总结画面,回顾板书。 (完成目标二) 能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评价目标一) 能想象画面,感受儿童乐趣。 (评价目标二)
环节五为你读诗班级风采(10分钟) 1.借助评价量表选出组内最佳广播员。 2.出示本课未出示的另外三篇儿童诗《街头》、《花前》、《树下》,了解组诗。 3.课下延续单,记录自己精彩的童年。(完成目标一) 能感受到儿童带来的快乐。(评价目标一)
巩固练习: 1.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梳妆  平静  戏耍  拨动  清清爽爽  斗笠 (1)垂柳把湖面当作镜子,为自己( )打扮。 (2)雨终于停了,小伙伴们在院子里快乐地( )。 2.内容感知 1).垂柳把______________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______________一样平静。 2).戏水的孩子们好像刚下水的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________一样。 3. 资料搜集 1).搜集张继楼的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童年的诗歌 4. 阅读质疑 1).“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一找: 诗歌中,张继楼爷爷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物。2.选出最喜欢的景物,结合相关诗句,和同桌水墨西 6.《童年的水墨画》延伸单 合作提示: 1).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理解《江上》、《林中》两首诗歌中难懂的句子。 2).寻找诗歌中的快乐的画面,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我们用()方法来读懂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我们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垂钓(比喻)联系上下文 江上戏水(拟人)联系生活 林中采蘑菇(动静结合)想象画面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歌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一堂大讲堂,很好的补充了空白,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分享自己美妙的想象。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三、不足之处 通过这次的尝试放手,我发现自己从前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学生们其实是可以做到并做好的,我不应该过度担心以及怀疑他们的潜力跟能力。接下来,我应该更勇敢更放心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他们更大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课堂要效益,学好知识,用好知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选择歌曲导入课题,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接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然后理解诗意,放飞想象。“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 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