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3 13:0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0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聚落级差”是指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良渚文化中,余杭地区以莫角山巨型台基为中心的聚落,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这体现了( )
A.良渚文化领先于其他文化 B.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
C.良渚文化区域性联系加强 D.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2.《管子·权修》言:“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上述主张( )
A.强调儒家伦理的重要 B.彰显外儒内法的精神
C.推动法家学派的兴起 D.带有礼法并用的色彩
3.表1为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情况的部分记述。这反映了( )
出处 记述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汉书·论贵粟疏》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贡禹传》 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张禹传》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表1
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 B.豪强地主左右国家财政
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 D.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4.图1和图2分别为东汉十四州和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这表明从汉到唐( )
图1 图2
A.国家版图日益扩大 B.黄河中下游地区渐趋衰落
C.南北发展趋向平衡 D.行政区划不再注重山川地理
5.如图是战国以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图。能够解释宋朝以来变化的是( )
A.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 B.全国耕地面积的减少
C.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D.全国人口的快速增长
6.下文所列为中国古代某赋税政策的若干内容。据此判断,该政策( )
(1)以县为单位,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 (2)取消里甲之役,将应征的全部户银,同丁银合并在一起。 (3)赋、役之中,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其余“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A.保护小农经济 B.有利于商业发展
C.废除了人头税 D.导致了人口激增
7.“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
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8.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商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
A.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
B.大大加快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C.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
D.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9.如图为1933年刊载于《红色中华》上的漫画《热烈拥护并推销三百万公债》。漫画中的现象可用于说明( )
A.人民为根据地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B.国民党经济封锁已被打破
C.土地革命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 D.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10.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部分年份的城市化率。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50 1957 1960 1963
城市化率 11.18% 15.39% 19.75% 16.84%
表2
A.一五计划的影响 B.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C.三线建设的开展 D.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11.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是,不是所有公民都可以享受到罗马法的权利。例如: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等在进行买卖契约时就被排除在外。这表明罗马法( )
A缺乏对弱势公民的保护 B.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C.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 D.体现了鲜明阶级局限性
12.如图为在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 )
A.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 B.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
C.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3.近代,有英国学者称“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或对外贸易的余额是我国财富的衡量尺度”。为此,他主张增加本国商品的出口,减少外国商品的进口;限制商品价格,提高商品质量,以增强商品出口的竞争力等。这一思想( )
A.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盛行于十九世纪的欧美世界
C.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特点 D.反映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14.表3为1871—191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3—15岁儿童人数统计表。这反映出( )
年代 3—15岁儿童总数 3—15岁儿童入学人数
1871 6316 1802
1881 7308 4070
1891 8105 4838
1901 8277 5778
1911 8737 6111
表3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工业社会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求
C.企业童工的大量使用
D.民众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呼吁
15.二战后,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 )
A.抑制城市化的发展 B.推动粮食结构变革
C.促进农业的机械化 D.注重农业耕地安全
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
16.某学习小组在进行“宋代的基层治理”主题探究时,搜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宋代的基层治理
材料一 宋代户籍在实行城乡分别治理的基础上,又将户口划分为主户与客户分别列入户籍。城市主户划分为十等,乡村的主户划分为五等,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特点》
材料二 宋代注重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监督,在乡里的基础上,实行保甲制度。县一级的基层官员,在推动政务与建设上常要籍助地方的力量,基层组织及其管理人员越来越职役化,地方豪强与菁英——地方官员——基层武力与胥吏构成了基层社会的三个支柱。
——摘编自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
材料三 《吕氏乡约》用合约文字的方式概括了此前中国乡村社会中那些世代相续、口耳相传的成训习俗。“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条目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处理乡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乡民安身立命的行为规范。
——摘编自杨亮军《宋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乡约》
材料四 宋朝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遍及全国各洲郡。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
——摘编自赵映樁《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
(1)请以四则材料为基础,完善宋代基层治理体系结构图。(4分)
(2)有学者认为,宋代政府通过调整地方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以新的政策工具调动管理资源,延展了国家统治力。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9分)
17.表4中序号A、B、C所示是新中国发行的五套人民币中的三个版本(1948版、1962版、1987版)相关信息对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表4人民币图案背景、币种及防伪技术对比表(部分版本)
序号 图案背景 币种 防伪技术
A 1元券“工人和农民”;10元券“灌田”“锯木”“工人农民”;1千元券“耕地”“秋收”“拖拉机”“推车”“牧马”;1万元券“双马耕地”“牧马”“驼队运输”;5万元券“收割机”“炼铁生产” 12种面额、62种版别
B 100元券的正反面分别用了“四伟人”头像和井岗山主峰图案;50元券的正面图景,第一次将工、农、知识分子三者头像并列作为主图案;其他券面正面主图景全部使用了少数民族人物头像;主币的反面分别用了“长城、南海、长江、喜马拉雅山”等图景,辅币反面则分别选用各民族特色纹饰衬托国徽的图景。 主币6种、辅币3种 除了采用水印防伪技术外,还广泛采用了磁性油墨等先进技术。50元、100元券还采用了金属安全线技术,增强了防伪性能
C 1元券的“女拖拉机手”,背面为“放牧”;2元券的“车床工人生产”,背面为“大庆油田”;10元券的“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背面是“人民大会堂”(俗称“大团结”);1角券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背面为国徽、菊花;2角券的“武汉长江大桥”;背面为国徽、牡丹花 面额为7种 每种券面除有基本色外,还运用多色彩印技术。在手工雕刻的主景下,面额文字的衬底花纹采用机器雕刻,并运用多色接线技术,提高了票券的防伪性能
——据《从发行的五套人民币图案背景看新中国之变化》整理
分别提取表中A、B、C所示的人民币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人民币版本年份。(15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时期 饮食特色
先秦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 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二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 道光年间 陕西《留坝厅志》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 道光九年(1829) 《宁陕厅志》
“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 光绪十九年(1893) 四川《奉节县志》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 同治十三年(1874)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 (明)王象晋 《群芳谱》
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半登自倍于百谷”。 (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卷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古代饮食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0分)
(2)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了哪些视角。(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对外交往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以上三幅地图分别为《古代主要文明(公元前4千纪~公元5世纪)》、《唐朝中外交流》、《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中提炼一个论题,结合地图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已经分化成不同的等级阶层,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聚落级差明显,已经具有了国家社会的许多特征,反映出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其他文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良渚文化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区域性联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可知,管子认为,君主能够付出厚爱和厚利,就可以亲近人民,申明知识相礼节,就可以教育人民。要以身作则来引导人民,审定规章制度来防范人民,设置乡的官吏来指导人民。然后再用法令加以约束,用奖赏加以鼓励,用刑罚加以威慑。这样,百姓就都愿意做好事,这一主张带有礼法并用的色彩,D项正确;材料重点论述的是用法令加以约束,用奖赏加以鼓励,用刑罚加以威慑,而非儒家伦理思想,排除A项;材料描述教育人民,以身作则来引导人民,审定规章制度来防范人民,设置乡的官吏来指导人民,没有体现外儒内法的精神,排除B项;《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而非推动法家学派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情况的部分记述”可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述买田宅,为富人;《汉书·论贵粟疏》记述卖田宅、以偿债;《汉书·贡禹传》记述卖田百亩,以供车马;《汉书·张禹传》记述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表现了在汉代土地买卖频繁,反映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国家对土地买卖的政策信息,无法判定是否合法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豪强地主左右国家财政的信息,排除B项;土地买卖的频繁,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自耕农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北方,州的数目不多,面积一般较大,到唐朝时,道的分布南北则相对平衡,C项正确;材料反映东汉和唐朝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国家版图无关,排除A项;图片信息说明南北方行政区划分布相对平衡,得不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衰落,排除B项;从图片中无法得出行政区划不注重山川地理,且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宋朝以来人均粮食占有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劳动生产率也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全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D项正确;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是古代朝代都面临的状况,不能解释宋朝以来的变化,排除A项;宋之后,全国耕地面积整体呈上涨趋势,排除B项;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可推断出该赋税政策为明代的一条鞭法,其特点是赋役征银、纳银代役,征收的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有利于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赋税征收形式的改变,没有涉及到小农经济的信息,排除A项;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与信息不符,排除C项;人头税废除后出现了人口的激增的现象,一条鞭法的实行对人口影响较小,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情况。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纺织技术的水平,也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故选A项;文人不一定精通纺织技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意在强调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私营纺织业、家庭纺织业大量存在,且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8.【答案】A【解析】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这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科学转化为生产力,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大众传媒的变迁,故C项错误;旧的交通工具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9.【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33年的中国。根据漫画可知,中央苏区发行三百万建设公债受到苏区人民的踊跃认购,这表明人民为根据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党对苏区封锁状况被打破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这与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C项;此时党的工作重心仍是革命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部分年份的城市化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0年至1963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在不断增长,60年代后略有下降,这主要是受到当时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的影响,D项正确;一五计划在1957年已经结束,排除A项;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出现经济困难局面,排除B项;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不是所有公民都可以享受到罗马法的权利”,“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等在进行买卖契约时就被排除在外”可知,罗马法对一些缺乏行为能力的人在法律关系中的行为进行了特别的规定,反映了罗马法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B项正确;“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等在进行买卖契约时就被排除在外”体现的是罗马法对当事人行为能力的重视,而不是排斥弱势公民,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等在进行买卖契约时就被排除在外”,强调的是签订契约的当事人的行为能力,而非通过契约保护私有财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能反映阶级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该物种由东南、西南、西北等方向传入中国可知,这是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玉米、甘薯等作物,这些农作物的传入与广泛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B项正确;该作物传入与中国丝绸之路的关联性并不大,排除A项;仅凭该农作物的传播并不能得出其促进了中外贸易繁荣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据题意无法得到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历史信息,且该农作物传入中国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是西欧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典型体现,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有利于通过贸易顺差获得财富,这适应西欧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A项正确;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主张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与材料中强调干预进出口的主张不符,排除C项;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英国的远洋船队把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料运回国内加工成工业品,从而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191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格兰和威尔士3—15岁儿童入学人数越来越多,结合时间“1871——1911年”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是义务教育,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儿童教育,不是童工问题,排除C项;3—15岁儿童入学接受教育不知费用多少,不能体现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可知,美国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注重农业耕地安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化,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粮食安全,材料未涉及粮食结构变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耕地安全,未涉及农业的机械化,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户籍制度 官民共治 乡约教化 优抚救济。(4分)
(2)理解:宋代实行主客户制,细分城乡主客户等级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更加规范。实行保甲制度,强化对民众监督和管理,维护了社会治安;重视发挥地方士绅的作用,推行基层组织及管理人员职役化,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中,儒学人士投身基层教化,有利于增强基层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通过设立专门机构,立法规范社会救济,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基层治理提供保障。
总之,宋代创新基层治理政策,优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国家治理方式,延展了国家统治力,体现了治国理政的智慧。(9分)
17.【答案】(15分)
A:材料显示,本套人民币的券面图景洋溢着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气息,工农群众及其生产活动成为券面主角并大量出现,且币种繁多、券面金额较大、防伪技术落后。(1分)这与新中国成立前后建立工农联盟、为迎接全国解放而统一各根据地货币、结束旧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以恢复生产并稳定社会秩序的历史状况相吻合,也是当时中国生产力落后的真实写照。(2分)据此判定A为1948版人民币。(1分)
B:材料显示,本套人民币币种增多,券面金额增加,这与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大增的历史状况相吻合;(2分)
券面图景发也生了新变化:如“四伟人”头像和井岗山主峰图案,这是对缔造新中国的历史伟人的肯定和纪念,首次将知识分子与工农头像并列,反映出新时期对知识与人才的尊重及对知识分子所作重要贡献的肯定;主辅币的反面设计体现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建伟大祖国的深刻内涵。(2分)据此判定B为1987版人民币。(1分)
C:材料显示,本套人民币券面上的拖拉机、车床、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大庆油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等图景,均为新中国最初的十几年通过前两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历史写照;制币技术与票券的防伪性能得到提升,折射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科技进步。(2分)这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国十周年大庆、60年代初调整国民经济成效明显并消灭财政赤字的历史状况相吻合。(2分)据此判定C为1962版人民币。(1分)
18.【答案】(13分)
(1)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结构,反映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时代特征。隋唐时期,饮食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实行科举制及经济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明清时期,外来作物成为主食,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特色。(10分)
(2)视角:农作物品种结构;耕地面积;劳动力;粮食产量;饮食。(3分)
19.【答案】
示例:
论题:随着人类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分)
论证:早期各人类文明区域之间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技术条件的限制,贸易往来较少,只在临近的文明区域之间进行贸易往来;中古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贸易,但是东亚和西欧之间直接的贸易往来仍然障碍重重;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开始对外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以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9分)
结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根本动力。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节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同时,广大亚非拉地区也遭受了西方的掠夺与奴役。(3分)
其他主题示例,如:世界历史由相对孤立走向整体。人类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人类文明由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走向工业文明占主导地位。近代时期,人类文明由多元并存走向东方从属于西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