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历史中考专题练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1.(2023·云南)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如果要研究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下列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史书记载
B.考古发现
C.神话传说
D.主观推测
2.(2023·云南)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2023·湖南衡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
A.《韩非子》
B.《论语》
C.《孟子》
D.《道德经》
4.(2022·湖南衡阳)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目前全国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5.(2022·湖南衡阳)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中医( )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D.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6.(2021·福建)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7.(2021·海南)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
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渔钩、渔网
8.(2021·湖南常德)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
模拟预测
1.在学完《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下列活动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建造房屋
B.种植庄稼
C.制作陶器
D.烧烤食物
2.下列有关传说中的黄帝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 ②与炎帝一起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③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④发明了文字,编出了乐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如果拍摄一部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
A.鲧主持治理黄河水患获得成功
B.仓颉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C.尧让位于禹
D.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4.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
5.“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实行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6.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最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诸侯这样做,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7.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图所示文物透露出来的相关历史信息是( )
A.原始居民的生活
B.商周的青铜文明
C.春秋战国的纷争
D.秦汉时期大一统
8.“构成中国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材料中的“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9.《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完全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10.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深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11.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废除井田制,土地属于私有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12.“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13.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们主要依据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14.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15.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捕鱼,不射夜宿之鸟”。这一观点出自(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摘编自禹平、韩雪松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
(2)商鞅变法中哪项内容对当时的“守旧群臣”打击最大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1.(2023·云南)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如果要研究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下列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史书记载
B.考古发现
C.神话传说
D.主观推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可信度最高,考古发现属于一手史料,B项正确;关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史书记载是后人所作,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神话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考究,属于二手史料,排除C项;主观推测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D项。
2.(2023·云南)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3.(2023·湖南衡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
A.《韩非子》
B.《论语》
C.《孟子》
D.《道德经》
答案:D
4.(2022·湖南衡阳)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目前全国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目前全国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可知三星堆和二里头两个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故C项符合题意;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成就,排除D项。
5.(2022·湖南衡阳)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中医( )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D.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仁者丹心”“悬壶济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医术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这表明中国古代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6.(2021·福建)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答案:A
7.(2021·海南)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
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渔钩、渔网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出土了骨针、骨锥以及陶制和石制的纺轮,据此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故选C项;石铲、骨耜均是农业生产工具,故排除A、B两项;渔叉、渔钩、渔网均是捕鱼工具,故排除D项。
8.(2021·湖南常德)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国兼并小国,大国相互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局部统一,即统一趋势增强,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变法、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D两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兼并,而不是争霸,排除C项。
模拟预测
1.在学完《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下列活动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建造房屋
B.种植庄稼
C.制作陶器
D.烧烤食物
答案:D
2.下列有关传说中的黄帝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 ②与炎帝一起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③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④发明了文字,编出了乐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3.如果拍摄一部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
A.鲧主持治理黄河水患获得成功
B.仓颉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C.尧让位于禹
D.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答案:D
4.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
答案:B
5.“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实行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答案:B
6.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最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诸侯这样做,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7.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图所示文物透露出来的相关历史信息是( )
A.原始居民的生活
B.商周的青铜文明
C.春秋战国的纷争
D.秦汉时期大一统
答案:B
8.“构成中国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材料中的“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答案:A
9.《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完全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B
10.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深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答案:D
11.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废除井田制,土地属于私有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答案:A
12.“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答案:A
13.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们主要依据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答案:B
14.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答案:A
15.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捕鱼,不射夜宿之鸟”。这一观点出自(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A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摘编自禹平、韩雪松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
(2)商鞅变法中哪项内容对当时的“守旧群臣”打击最大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参考答案:(1)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2)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历史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或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看法:改革是强国之路、动力之源等。(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