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历史中考专题练
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1.(2023·四川眉山)课堂上老师复习中国古代历史展示了以下一张知识图表。该表体现了( )
复习单元 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A.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播
B.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2.(2023·云南)“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评价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玄奘西行
3.(2023·天津)秦朝修筑驰道、汉朝发行五铢钱、元朝设立宣政院、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客观上的共同意义在于( )
A.维护国家统一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入侵
D.加强君主专制
4.(2023·四川宜宾)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的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
B.女性地位提高
C.作者个人喜好
D.君主专制衰落
5.(2022·湖南衡阳)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
A.政教合一 B.因俗而治
C.严密控制 D.册封首领
6.(2021·湖南衡阳)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7.(2021·福建)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
A.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8.(2021·湖南岳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A.皇帝独掌朝政
B.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军机处高于皇权
9.(2021·福建)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时间 纳税田亩数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23
雍正四年(1726年) 60
此时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点六
A.精耕细作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提高
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水利工程的兴修
模拟预测
1.“出身贫苦,当过和尚”“足智多谋,当过领袖”“推翻元朝,当过皇帝”。这位“皇帝”是( )
A.李世民 B.朱元璋
C.铁木真 D.赵匡胤
2.被明朝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25岁状元赵秉忠,其殿试试卷长达2 460字,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该状元卷的内容肯定涉及哪些内容( )
A.《齐民要术》
B.《孙子兵法》
C.《资治通鉴》
D.《四书集注》
3.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下面是当时的发言记录。小明:和平使者,扬威异域;小刚:探寻新路,寻找黄金;小亮: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小华:引进西学、中体西用。其中正确的是( )
A.小亮和小华
B.小华和小明
C.小明和小亮
D.小明和小刚
4.“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短兵相接的年月……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紫禁城 D.长城
5.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这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哪一口号( )
A.“均田免赋”
B.“替天行道”
C.“洗涤朝廷”
D.“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6.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
A.秦、汉 B.元、清
C.金、元 D.辽、宋
7.郑成功曾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这里的“贵国”指的是( )
A.葡萄牙殖民者
B.英国殖民者
C.荷兰殖民者
D.日本殖民者
8.清朝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得到大力推广的高产作物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清朝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
A.手工业部门齐全
B.产品质量精良
C.品种花色繁多
D.手工工场发达
10.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到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
D.皇权高度膨胀
11.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而惨遭杀害;有一位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题目(清朝统治者认为他暗指“雍正无头”)而丢官丧命。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尊崇儒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摘编自章纪之《帝王管理之道》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 “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 “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偏房”外景
材料三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3)请你对导游所说的“偏房”作简要评价。
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1.(2023·四川眉山)课堂上老师复习中国古代历史展示了以下一张知识图表。该表体现了( )
复习单元 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A.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播
B.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答案:C
2.(2023·云南)“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评价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玄奘西行
答案:C
3.(2023·天津)秦朝修筑驰道、汉朝发行五铢钱、元朝设立宣政院、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客观上的共同意义在于( )
A.维护国家统一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入侵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综上所述,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维护国家统一,A项正确。
4.(2023·四川宜宾)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的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
B.女性地位提高
C.作者个人喜好
D.君主专制衰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成为明清小说戏曲的主人公,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带来了社会娱乐活动日益丰富,故A项符合题意。
5.(2022·湖南衡阳)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
A.政教合一 B.因俗而治
C.严密控制 D.册封首领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反映出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因俗而治,B项符合题意。
6.(2021·湖南衡阳)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相互制约,保证了皇帝的权力与威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选B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精简,C项错误;明朝丞相被废除,D项错误。
7.(2021·福建)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
A.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答案:D
8.(2021·湖南岳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A.皇帝独掌朝政
B.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军机处高于皇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帝开始设置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A项正确;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错误。
9.(2021·福建)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时间 纳税田亩数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23
雍正四年(1726年) 60
此时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点六
A.精耕细作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提高
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水利工程的兴修
答案:C
模拟预测
1.“出身贫苦,当过和尚”“足智多谋,当过领袖”“推翻元朝,当过皇帝”。这位“皇帝”是( )
A.李世民 B.朱元璋
C.铁木真 D.赵匡胤
答案:B
2.被明朝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25岁状元赵秉忠,其殿试试卷长达2 460字,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该状元卷的内容肯定涉及哪些内容( )
A.《齐民要术》
B.《孙子兵法》
C.《资治通鉴》
D.《四书集注》
答案:D
3.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下面是当时的发言记录。小明:和平使者,扬威异域;小刚:探寻新路,寻找黄金;小亮: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小华:引进西学、中体西用。其中正确的是( )
A.小亮和小华
B.小华和小明
C.小明和小亮
D.小明和小刚
答案:C
4.“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短兵相接的年月……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紫禁城 D.长城
答案:D
5.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这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哪一口号( )
A.“均田免赋”
B.“替天行道”
C.“洗涤朝廷”
D.“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答案:A
6.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
A.秦、汉 B.元、清
C.金、元 D.辽、宋
答案:B
7.郑成功曾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这里的“贵国”指的是( )
A.葡萄牙殖民者
B.英国殖民者
C.荷兰殖民者
D.日本殖民者
答案:C
8.清朝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得到大力推广的高产作物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9.清朝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
A.手工业部门齐全
B.产品质量精良
C.品种花色繁多
D.手工工场发达
答案:D
10.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到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
D.皇权高度膨胀
答案:D
11.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而惨遭杀害;有一位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题目(清朝统治者认为他暗指“雍正无头”)而丢官丧命。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尊崇儒术
答案:A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摘编自章纪之《帝王管理之道》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 “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 “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偏房”外景
材料三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3)请你对导游所说的“偏房”作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秦始皇。太尉、御史大夫。
(2)明朝。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3)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官员没有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