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历史中考专题练 第12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历史中考专题练 第12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2 16:2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历史中考专题练
第十二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1.(2023·四川广安)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抗日救亡
D.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
2.(2022·新疆)他认定了写实主义的艺术目标,一往无前为之呐喊、传播和奋斗;他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大批艺术精品,表现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他是(  )
A.徐悲鸿
B.齐白石
C.冼星海
D.聂耳
3.(2020·福建)鸦片战争后,西服零星地出现在通商口岸。民国初年,新式服装除了西装,还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改良的旗袍。这反映了(  )
A.民主政治确立
B.纺织技术改进
C.社会生活变迁
D.开埠范围扩大
4.(2020·山东滨州)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场景能够入选的是(  )
A.徐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B.一男子因为剪掉辫子遭到抓捕
C.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
D.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
5.(2020·四川宜宾)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上海(  )
A.观念开放,崇洋逐新
B.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D.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模拟预测
1.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据此可知,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
A.创办学堂 B.编练新军
C.兴办实业 D.自强求富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外国列强的棉纱在中国大量倾销
D.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
3.下面的漫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近代(  )
A.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B.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C.洋务企业的迅速发展
D.列强侵略的变本加厉
4.下列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描述中,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是(  )
A.基础良好,发展迅速
B.总体落后,分布不均
C.先天不足,后天良好
D.基础良好,发展缓慢
5.20世纪初,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过《京华百二竹枝词》,其中咏叹女学生时这样写道:“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这一社会风俗变化体现了(  )
A.汉唐遗风
B.因循守旧
C.新旧并呈
D.以俄为师
6.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
A.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B.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
C.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D.北洋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7.“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斛。”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  )
A.饮食习俗的西洋化
B.文化娱乐的大众化
C.服饰发型的革命化
D.称谓礼仪的平等化
8.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9.1899年,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车试工,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当时这一消息最可能刊载在(  )
A.《解放日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申报》
10.我国近代最早的课本和字典大多数是由哪一个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  )
A.中华书局
B.商务印书馆
C.生活书店
D.新华书店
11.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十字街头》
C.《渔光曲》
D.《歌女红牡丹》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读材料——民族企业家的艰难行程】
材料一 1895年,新科状元张謇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材料二 张謇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时,给各省的电文中指出:“窃念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存,未成者宜先事筹划。”
——摘编自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
(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的是哪一条约 该条约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哪一项
(2)材料二体现了张謇倡导的什么主张 结合张謇的事迹,如何看待他弃官回乡办厂这一举动
【观图片——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图1
图2
(3)根据图1,指出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图2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第十二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1.(2023·四川广安)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抗日救亡
D.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C
2.(2022·新疆)他认定了写实主义的艺术目标,一往无前为之呐喊、传播和奋斗;他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大批艺术精品,表现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他是(  )
A.徐悲鸿
B.齐白石
C.冼星海
D.聂耳
答案:A
3.(2020·福建)鸦片战争后,西服零星地出现在通商口岸。民国初年,新式服装除了西装,还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改良的旗袍。这反映了(  )
A.民主政治确立
B.纺织技术改进
C.社会生活变迁
D.开埠范围扩大
答案:C
4.(2020·山东滨州)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场景能够入选的是(  )
A.徐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B.一男子因为剪掉辫子遭到抓捕
C.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
D.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
答案:C
5.(2020·四川宜宾)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上海(  )
A.观念开放,崇洋逐新
B.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D.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答案:A
模拟预测
1.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据此可知,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
A.创办学堂 B.编练新军
C.兴办实业 D.自强求富
答案:C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外国列强的棉纱在中国大量倾销
D.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
答案:B
3.下面的漫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近代(  )
A.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B.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C.洋务企业的迅速发展
D.列强侵略的变本加厉
答案:B
4.下列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描述中,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是(  )
A.基础良好,发展迅速
B.总体落后,分布不均
C.先天不足,后天良好
D.基础良好,发展缓慢
答案:B
5.20世纪初,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过《京华百二竹枝词》,其中咏叹女学生时这样写道:“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这一社会风俗变化体现了(  )
A.汉唐遗风
B.因循守旧
C.新旧并呈
D.以俄为师
答案:C
6.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
A.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B.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
C.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D.北洋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答案:C
7.“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斛。”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  )
A.饮食习俗的西洋化
B.文化娱乐的大众化
C.服饰发型的革命化
D.称谓礼仪的平等化
答案:A
8.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答案:B
9.1899年,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车试工,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当时这一消息最可能刊载在(  )
A.《解放日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申报》
答案:D
10.我国近代最早的课本和字典大多数是由哪一个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  )
A.中华书局
B.商务印书馆
C.生活书店
D.新华书店
答案:B
11.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十字街头》
C.《渔光曲》
D.《歌女红牡丹》
答案:A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读材料——民族企业家的艰难行程】
材料一 1895年,新科状元张謇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材料二 张謇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时,给各省的电文中指出:“窃念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存,未成者宜先事筹划。”
——摘编自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
(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的是哪一条约 该条约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哪一项
(2)材料二体现了张謇倡导的什么主张 结合张謇的事迹,如何看待他弃官回乡办厂这一举动
【观图片——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图1
图2
(3)根据图1,指出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图2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1)《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实业救国。张謇抛弃世俗偏见,身体力行,实业救国;敢为人先,具有开拓精神;为国分忧,造福家乡,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
(3)时期:1912—1919年。原因: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