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历史中考专题练
阶段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
2.“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
B.商纣王—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C.周幽王—与民争利,“国人暴动”
D.夏王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3.下列图片中与西周分封制有关的是( )
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长平之战 ②盘庚迁殷 ③牧野大战 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探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6.“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诗中描述的现象开始出现于(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7.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的最突出表现是( )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C.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
A.刘备 B.孙权
C.曹丕 D.曹操
9.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10.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是在唐代改进而成的是( )
12.“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13.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定期换防,控制军权
B.设置通判,分割相权
C.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D.财赋大权,收归中央
14.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15.南宋有位诗人曾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位诗人写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
A.赞美杭州的繁华热闹
B.讽刺金朝统治者的野蛮残暴
C.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
D.讽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16.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据上表可知( )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人口迁移促进民族大交融
17.下列关于唐诗和宋词代表人物写作特点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飘逸洒脱
B.杜甫——淳朴厚重
C.苏轼——通俗易懂
D.李清照——委婉细腻
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倘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大体适用于□□两代。”文中空缺处应是( )
A.秦汉 B.魏晋
C.宋元 D.明清
19.“‘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其历史功绩是( )
A.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B.收复台湾全部领土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抗击沙皇俄国入侵
20.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6分,第24题16分,共 60分)
21.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1)结合所学知识,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措施 (6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
朝代 产量(千克)
两汉 70
唐 77
宋 92.5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表中宋朝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这一时期,商业高度繁荣,纸币出现,请写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6分)
材料三 欧洲著名城市规划家罗斯穆森说:“整个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摘编自侯仁之《唯有书香留岁痕》
(3)除北京城外,列举出我国古代工程领域另外三项“世界的奇观”。(3分)
22.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谁 (4分)
材料二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两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兴甜绿海》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3分)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摘编自《晚清危亡录》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四 近代西方国家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开始了同西方列强不平等交往的历史。
(4)从古代到近代对外交往的史实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分)
2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举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思想之美】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是什么 面对战乱和社会巨变,法家的韩非提出了怎样的济世良方 (6分)
【科技之美】
材料二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2)请列举两项唐宋时期“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产生的影响。(4分)
【品德之美】
材料三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宋朝商人具有的优秀品质。(4分)
【艺术之美】
材料四
(4)中国书画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翰墨飘香,据图写出“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名称。(2分)
24.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各代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北魏改革】
材料一 帝(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方面内容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唐皇长策】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民族关系持怎样的态度或政策 试举唐与吐蕃交往的一例予以说明。(4分)
【清帝奇功】
材料三 176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际,首领渥巴锡等率部众于1770年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过长途跋涉,他们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摘编自刘迪等《新疆两千年》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少数民族的爱国义举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此外,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在处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又体现了什么特点 并举例说明。(8分)
阶段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
答案:A
2.“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
B.商纣王—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C.周幽王—与民争利,“国人暴动”
D.夏王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答案:D
3.下列图片中与西周分封制有关的是( )
答案:C
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长平之战 ②盘庚迁殷 ③牧野大战 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答案:C
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探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答案:A
6.“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诗中描述的现象开始出现于(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答案:D
7.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的最突出表现是( )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C.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8.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
A.刘备 B.孙权
C.曹丕 D.曹操
答案:D
9.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答案:C
10.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11.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是在唐代改进而成的是( )
答案:D
12.“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答案:A
13.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定期换防,控制军权
B.设置通判,分割相权
C.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D.财赋大权,收归中央
答案:B
14.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答案:B
15.南宋有位诗人曾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位诗人写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
A.赞美杭州的繁华热闹
B.讽刺金朝统治者的野蛮残暴
C.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
D.讽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答案:D
16.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据上表可知( )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人口迁移促进民族大交融
答案:B
17.下列关于唐诗和宋词代表人物写作特点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飘逸洒脱
B.杜甫——淳朴厚重
C.苏轼——通俗易懂
D.李清照——委婉细腻
答案:C
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倘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大体适用于□□两代。”文中空缺处应是( )
A.秦汉 B.魏晋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19.“‘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其历史功绩是( )
A.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B.收复台湾全部领土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抗击沙皇俄国入侵
答案:A
20.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6分,第24题16分,共 60分)
21.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1)结合所学知识,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措施 (6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
朝代 产量(千克)
两汉 70
唐 77
宋 92.5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表中宋朝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这一时期,商业高度繁荣,纸币出现,请写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6分)
材料三 欧洲著名城市规划家罗斯穆森说:“整个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摘编自侯仁之《唯有书香留岁痕》
(3)除北京城外,列举出我国古代工程领域另外三项“世界的奇观”。(3分)
参考答案:(1)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2)北方人大量南迁,劳动力大量增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占城稻的引进与扩大种植。交子。
(3)长城(秦长城、明长城均可)、都江堰、大运河。
22.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谁 (4分)
材料二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两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兴甜绿海》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3分)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摘编自《晚清危亡录》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四 近代西方国家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开始了同西方列强不平等交往的历史。
(4)从古代到近代对外交往的史实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分)
参考答案:(1)玄奘西游(或玄奘到天竺取经)。鉴真。
(2)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发展;造船业发达。
(3)由开放的对外政策走向闭关锁国。
(4)开放则兴(或开放就会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就会导致落后(或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2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举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思想之美】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是什么 面对战乱和社会巨变,法家的韩非提出了怎样的济世良方 (6分)
【科技之美】
材料二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2)请列举两项唐宋时期“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产生的影响。(4分)
【品德之美】
材料三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宋朝商人具有的优秀品质。(4分)
【艺术之美】
材料四
(4)中国书画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翰墨飘香,据图写出“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名称。(2分)
参考答案:(1)百家争鸣。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应用于军事,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任举两项即可)
(3)诚信待人、轻利重义。(意思相近即可)
(4)《兰亭集序》。
24.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各代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北魏改革】
材料一 帝(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方面内容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唐皇长策】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民族关系持怎样的态度或政策 试举唐与吐蕃交往的一例予以说明。(4分)
【清帝奇功】
材料三 176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际,首领渥巴锡等率部众于1770年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过长途跋涉,他们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摘编自刘迪等《新疆两千年》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少数民族的爱国义举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此外,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在处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又体现了什么特点 并举例说明。(8分)
参考答案:(1)说汉话(或语言方面)。加快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2)平等(或团结、友爱、开明、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举出一例即可)
(3)态度:鼓励(或欢迎、表彰、奖励、团结、隆重接待、妥善安置等相近意思皆可)。特点:一是严惩叛乱。举例:粉碎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粉碎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二是加强管理。举例:设立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三是实行册封。举例:册封达赖、班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