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历史中考专题练 阶段检测2 中国近代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历史中考专题练 阶段检测2 中国近代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2 16: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历史中考专题练
阶段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人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所不同。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能正确反映鸦片战争性质的是(  )
A.文明冲突   B.侵略战争
C.商业战争 D.市场体系
2.吕思勉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中国以条约许外国通商,实以五口通商之约为始……自有五口通商之约,各国纷纷援例,而闭关之局,遂不复能守。”与材料中“五口通商”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为进占慈溪而与太平军作战中,华尔……受重伤死去。”这段史实反映的是(  )
A.清军抗击英法联军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清军抗击英国军队
5.201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指出:“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里主要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后(  )
A.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6.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7.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8.某班拟举办“辛亥革命”主题纪念活动。小明同学搜集了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的资料,其中不可采用的是(  )
A.领导辛亥革命
B.创立中国同盟会
C.提出三民主义 
D.参加武昌起义
9.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有人曾撰写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此联讽刺的是(  )
A.李鸿章 B.袁世凯
C.段祺瑞 D.黎元洪
10.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在这些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中国逐渐融入工业文明的大潮。这些运动(  )
A.完善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制度
B.取得了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
C.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D.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11.右图是马星驰先生所作的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它揭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人罢市的推动
B.工人阶级参加斗争的巨大作用
C.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D.北伐战争胜利的鼓舞
12.“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3.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消灭私有制,没收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②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④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处应该填写(  )
1924—1927年 ▲
1927—1937年 星火燎原,北上抗日
1937—1945年 团结抗战,驱除倭寇
1945—1949年 国共对峙,战略决战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打倒军阀,打倒列强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坚持和平,民主建国
15.某中学同学为准备一节“探究与实践”课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撤出瑞金”“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力排众难收新疆,忠心为国留史册
B.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晴天霹雳太行头,英帅朱彭筹此役
16.下列不属于一二·九运动意义的是(  )
A.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B.打击了国民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
C.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D.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7.下列事件中促进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的是(  )
①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②一二·九运动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18.某校准备组织学生观看一部有关“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电影,他们应该选择的是(  )
A.《鸦片战争》
B.《南昌起义》
C.《大转折——跃进大别山》
D.《飞夺泸定桥》
19.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道:“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对近代工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  )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民族工业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兴起洋务运动
20.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上海的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 “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7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1)材料一提及了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事件 (举出四例即可)(4分)
材料二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上海县竹枝词》
(2)材料二中“卅年求富更求强”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它的地位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3分)
(3)材料二中“海面未收功一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 你从他身上学习到了什么精神 (2分)
材料三 百日求新为图强,挽救危亡看康梁。中山更要建共和,天下无人奉君王。
(4)材料三中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分别做了怎样的探索 这些探索具有什么相同点 (答出一点即可)(3分)
(5)通过对上述史实的学习,你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2分)
22.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的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读本2018 历史 地理》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 ……
材料三  袁世凯称帝后,各种反袁势力和反帝制力量纷纷起来讨伐。1916年3月,四面楚歌的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摘编自赵世瑜、杨宁一《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摘编自李杰、杨妮妮主编《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1)指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2分)
(2)材料二表格中的A处应为哪一事件 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6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辛亥革命的影响。(4分)
(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主要分为哪几个派系,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分)
2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3分)
 九一八事变纪念碑
材料二 1927—1937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4分)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24.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成为城市或屈辱或荣光的标签,以下是四幅与南京有关的照片,再现了南京或屈辱或荣光的历史。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屈辱篇】
图1 《南京条约》的签订
图2 南京大屠杀
(1)《南京条约》的签订与哪场战争有关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3分)
(2)在南京制造这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的是哪个国家 在这场大屠杀中有多少同胞被害 看到图2中的画面,回忆这段历史,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4分)
【荣光篇】
图3 南京临时大总统办公处
图4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中华民国颁布了哪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为什么说该宪法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4分)
(4)图4是哪次战役取得的成果 这一成果具有怎样的意义 (4分)
阶段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人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所不同。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能正确反映鸦片战争性质的是(  )
A.文明冲突   B.侵略战争
C.商业战争 D.市场体系
答案:B
2.吕思勉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中国以条约许外国通商,实以五口通商之约为始……自有五口通商之约,各国纷纷援例,而闭关之局,遂不复能守。”与材料中“五口通商”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3.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4.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为进占慈溪而与太平军作战中,华尔……受重伤死去。”这段史实反映的是(  )
A.清军抗击英法联军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清军抗击英国军队
答案:C
5.201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指出:“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里主要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后(  )
A.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答案:D
6.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答案:B
7.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答案:C
8.某班拟举办“辛亥革命”主题纪念活动。小明同学搜集了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的资料,其中不可采用的是(  )
A.领导辛亥革命
B.创立中国同盟会
C.提出三民主义 
D.参加武昌起义
答案:D
9.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有人曾撰写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此联讽刺的是(  )
A.李鸿章 B.袁世凯
C.段祺瑞 D.黎元洪
答案:B
10.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在这些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中国逐渐融入工业文明的大潮。这些运动(  )
A.完善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制度
B.取得了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
C.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D.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答案:D
11.右图是马星驰先生所作的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它揭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人罢市的推动
B.工人阶级参加斗争的巨大作用
C.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D.北伐战争胜利的鼓舞
答案:C
12.“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A
13.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消灭私有制,没收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②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④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14.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处应该填写(  )
1924—1927年 ▲
1927—1937年 星火燎原,北上抗日
1937—1945年 团结抗战,驱除倭寇
1945—1949年 国共对峙,战略决战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打倒军阀,打倒列强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坚持和平,民主建国
答案:B
15.某中学同学为准备一节“探究与实践”课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撤出瑞金”“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力排众难收新疆,忠心为国留史册
B.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晴天霹雳太行头,英帅朱彭筹此役
答案:C
16.下列不属于一二·九运动意义的是(  )
A.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B.打击了国民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
C.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D.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答案:D
17.下列事件中促进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的是(  )
①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②一二·九运动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B
18.某校准备组织学生观看一部有关“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电影,他们应该选择的是(  )
A.《鸦片战争》
B.《南昌起义》
C.《大转折——跃进大别山》
D.《飞夺泸定桥》
答案:C
19.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道:“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对近代工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  )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民族工业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兴起洋务运动
答案:B
20.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上海的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 “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7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1)材料一提及了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事件 (举出四例即可)(4分)
材料二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上海县竹枝词》
(2)材料二中“卅年求富更求强”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它的地位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3分)
(3)材料二中“海面未收功一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 你从他身上学习到了什么精神 (2分)
材料三 百日求新为图强,挽救危亡看康梁。中山更要建共和,天下无人奉君王。
(4)材料三中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分别做了怎样的探索 这些探索具有什么相同点 (答出一点即可)(3分)
(5)通过对上述史实的学习,你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1)《南京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黄海战役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任选四例即可)
(2)洋务运动。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或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3)邓世昌。(任举一位即可)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4)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同点: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目的都是挽救国家危亡;都主张改变社会制度。(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5)落后就要挨打;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中华民族勇于反抗,不屈不挠。(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2.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的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读本2018 历史 地理》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 ……
材料三  袁世凯称帝后,各种反袁势力和反帝制力量纷纷起来讨伐。1916年3月,四面楚歌的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摘编自赵世瑜、杨宁一《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摘编自李杰、杨妮妮主编《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1)指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2分)
(2)材料二表格中的A处应为哪一事件 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6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辛亥革命的影响。(4分)
(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主要分为哪几个派系,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分)
参考答案:(1)中国同盟会。
(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复辟帝制不得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4)直系:冯国璋和曹锟;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各派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列强,争权夺利,中国由此进入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时代。
2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3分)
 九一八事变纪念碑
材料二 1927—1937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4分)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参考答案:(1)学校:黄埔军校。成果:培养了大批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2)背景:中国的内战(或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3)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胜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
(4)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答出一点即可)
24.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成为城市或屈辱或荣光的标签,以下是四幅与南京有关的照片,再现了南京或屈辱或荣光的历史。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屈辱篇】
图1 《南京条约》的签订
图2 南京大屠杀
(1)《南京条约》的签订与哪场战争有关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3分)
(2)在南京制造这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的是哪个国家 在这场大屠杀中有多少同胞被害 看到图2中的画面,回忆这段历史,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4分)
【荣光篇】
图3 南京临时大总统办公处
图4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中华民国颁布了哪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为什么说该宪法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4分)
(4)图4是哪次战役取得的成果 这一成果具有怎样的意义 (4分)
参考答案:(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日本。30万人以上。内心的感受是愤怒、气愤、悲愤等。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该宪法还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4)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