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9《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1 22:5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9《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对他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能从文中场景的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体会“父爱之舟”的含义。
4.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5.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和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6.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歌颂父爱的伟大,升华文章的情感。
【语文要素】
进一步学习“抓场景品细节”的写法,迁移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2.能从文中场景的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体会“父爱之舟”的含义。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寻父爱之影
1.导入课题,交流预习交流单元主题和学习活动复习慈母情深,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解决字词
(1)交流搜集的作者资料。
(2)识记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粜稻。通过词组“买枇杷住旅店缴饭费”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单将事件概括为小标题。
3.速读课文,理清场景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还描写了哪些场景,并作批注。
(2)引导发现这一个个生活场景分为两部分,父爱的不同表现形式:生活中的关爱和学业的支持。交流印象最深一幕(生交流。)进入抓场景,品细节的共学活动。
学习活动二品细节之情
1.默读4-9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细节,写下你的感受并在小组内交流。
补白心理丰富场景感受庙会的热闹和不能买好吃的、玩意儿的难过。
抓住人物活动的细节,通过对话补白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理解,读懂父亲中隐藏着的细腻和温暖。
想象画面鲜活场景学生结合文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结合提供的家庭背景资料理解“新滋味”通过想象“家里钱很紧,但是家里人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的场景,感受家人举全力对我的支持,和父亲竭力支持我学业的浓浓大爱。
前后联系叠加场景前后联系着场景,感受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爱,结合资料感受父亲为儿女疲于奔命,殚精竭虑、耗尽自己一生的无私之爱。
学习活动三诵父爱之深
选择自己感动的场景,为同桌朗读。
读完谈感受,结合文段谈谈自己和爸爸之间的故事,由课文中的父爱到生活中的父爱。
拓展朱自清的背影和梁晓声的父亲片段,感受名家笔下的父亲。
课后拓展 整本书,再读名家的文章,感受深沉的父爱。
随堂练习:
选择三个主题 “课文经典段落”“名家笔下的父爱”“我和爸爸的故事”录制朗读音频。通过班级微信群朗读亭进行录制,将音频发至微信群内)
随堂小写作:
回忆生活的点滴,如果要给你的爸爸拍一部以“父爱”为主题的电影,你会选择哪几个生活场景?简单写在下面
课后反思
一、预设目标达成《父爱之舟》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舐犊情深”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对他深深的怀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本文的语言平白如话,作者将父亲对自己的爱融于字里行间,缓缓叙述,饱含深情,感人至深。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爱、憎恶、同情等感受”的要求,和本单元“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的语文要素,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场景。通过品读课文重点段落,能够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画面,并和同伴交流印象最深的场景与细节,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爱,试着说出来或写下来,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法学法妥当根据学习目标,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一原则,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创设情境法、品读感悟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调动生活体验进行学习,勤于思考,乐学会学。
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圈画批注、情境体验、合作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品读感悟文中重点语句,用仿写诗歌的方式练笔提升,力求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三、流程设计合理本着"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学后导"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环节一:紧扣题目,找寻“父爱之舟”抓住出现小船的四处句子体会情感,了解文章线索,并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环节二:聚焦场景,抓细节,悟“父爱”。教授方法,引导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个细节,以画词句,引联想,谈感受的形式指导学习,学生合作学习其他几个场景,运用方法,潜移默化。环节三:体会中心,升华情感,明确写法。再回到开头引出重点句子理解,谈话总结,改写成诗歌升华情感。揭示以小见大的写法。环节四:拓展迁移,仿写诗歌表达父爱。找到与教材、编者意图、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写作切入点,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极好的训练方式。这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让学生从内容上有话可写,在心灵上有感而发,在写法上有例可仿。环节五:作业设计注重积累与练习。读写结合,通过阅读和仿写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和训练作用,又能做到以生为本,轻负高效。
四、板书图文并茂板书设计为一艘小船图样,并突出“教学双线型”的特点:左侧为课文内容与中心;右侧为学法指导。
五、本课亮点
1.紧扣题目,直扑中心,抓住关键词句,悟深情。引导学生理解表面看得见的小船再到理解抽象的父爱之情。教学中围绕七个场景突出父爱,通过品读情节,感受文字后面浓浓的爱意,教学凸现了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素养的落实。
2.以生为本,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授方法,引导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个细节,以品词句,引联想,谈感受的形式指导学习,学生合作学习其他几个场景,运用方法,潜移默化。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法的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整个教学由扶到放,层层深入。
3.诗歌拓展,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结尾以续写诗歌《父爱之歌》的形式,激发学生情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又注重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把生活中父亲关心自己的画面,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语文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运用,训练学生的理解、感悟与表达能力,并且为本单元习作积累了素材。
六、遗憾之处对学生的评价语比较单一,还需改进;在时间把控上需进一步加强。
七、再教设计备好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跳一跳中采撷更多的知识硕果。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有更好的课堂,坚守教育初心,探究教育真谛,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