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
一、基础题
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陆地地形主要有 、 、 、 和 五种。
2.(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叫做 图。
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 。
4.(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是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是 。在高寒地区,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是 。
5.(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指 、流水、 、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 ,填平 ,使地表趋于 。
6.(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3.7 地形的类型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第1课时) 同步练习)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和丘陵绝对高度都比较小,相对高度都比较大
D.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平的地形
7.(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的地形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8.(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3.7 地形和地形图 同步练习)下列表示盆地的是( )
A. B.
C. D.
9.(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下列现象与其形成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雅安地震——人类活动
B.四季更替——地壳运动
C.海陆变迁——太阳活动
D.地形变化——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10.(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单元试卷)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1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是( )
A.流水冲刷的结果 B.泥沙堆积的结果
C.风力侵蚀的结果 D.冰川侵袭的结果
12.(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下图中,甲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
A.山顶 B.山谷 C.峭壁 D.鞍部
13.(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3.7 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同步练习)读下图,在①②③④四点中,坡度最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如图所示,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连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1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阶段性测试卷)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
(2)写出图中A的地形名称 。
(3)图中①②③三处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
二、中档题
16.(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高峻挺拔”和“一望无际”分别形容的地形是( )
①山地 ②平原 ③丘陵 ④盆地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7.(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18.(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如图为一局部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分布示意图,a至b点为河流主干。所有支流中,实际不存在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下列地形是由流水堆积形成的是( )
A.河口三角洲 B.蘑菇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丘
20.(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A. B.
C. D.
2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 m
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 m
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
22.(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根据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请你把图上的比例尺改为数字式:1∶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
(2)用直尺量一下,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两地实地直线距离是 米。
(3)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 。
(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
(6)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 处爬山要容易些。
(7)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的名称:
C. 、D 、E. 。
(8)估算E的相对高度(深度)是 。
三、拓展题
23.(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3.7 地形的变化(第2课时) 同步练习)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冰川 C.风力 D.生物
24.(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某中学地理夏令营在如图区域开展了一次活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辅导员介绍当地地形:图示区域地形是 (选填:平原、丘陵、高原);张庄位于 (地形部位),王庄位于 (地形部位).
(2)住宿地选择:看不到水库景区的村庄是 ;可能受山洪影响的村庄是 .
(3)考察引水路线:B、C两条引水线路中,能自流灌溉的是 线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陆地的地形分类。
【解答】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
故答案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2.【答案】等高线地形图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定义。
【解答】用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来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是等高线地形图。
故答案为:等高线地形。
3.【答案】陡;缓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
【解答】等高线地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地形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形坡度越缓;
故答案为:陡;缓。
4.【答案】流水;风;冰川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不同地区影响地形的外力因素。
【解答】降水丰富的地区,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流水;降水较少的地区,则是风力对地表形态影响较大;在高寒地区,对地表形态影响较大的是冰川。
故答案为:流水;风;冰川。
5.【答案】风力;冰川;高山;深谷;平坦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等。
【解答】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指的是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从而使地表趋于平坦;
故答案为:风力;冰川;高山;深谷;平坦。
6.【答案】D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是丘陵。
【解答】地面广阔平坦的可能是平原,也可能是高原,还得看海拔;地面起伏的可能是丘陵,也可能是山地;高原的海拔较高,丘陵的海拔一般在200-500米,高原内部相对高度较小;盆地是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类型,一般对海拔没有要求。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地形的认知。
【解答】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地形是高原、山地;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和缓的是高原;
故答案为:B。
8.【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答】盆地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部低,等高线地图表示为等高线数值从外向里缩小。
故答案为:B.
9.【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解答】A、地震是地球内力形成的,与人类活动无关;故A错误;
B、四季更替是地球的公转导致的;故B错误;
C、海陆变迁是地壳运动导致的;故C错误;
D、地形的变化,既有地球内力的作用也有地球外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地形变化的两种作用的认识,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解答】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属于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
故答案为:B。
11.【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不同地形形成的原因;
【解答】雅鲁藏布大峡谷,处于高原地区,且地形落差较大、流水丰富,所以是由于流水冲刷导致的;
故答案为:A。
12.【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甲是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属于峭壁;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据图分析, 在①②③④四点中,只有④点处等高线分布最密集,坡度最陡。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A-F, B-D, C-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等高线向内逐渐减小,所以A是山谷,即F符合;B等高线逐渐增大,即B表示的山峰,图D符合;C两边等高线较大,且左边等高线更大,即左边的海拔高度大于右边的海拔高度,所以E符合;
故答案为: A-F, B-D, C-E。
15.【答案】(1)350
(2)鞍部
(3)③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出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称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 (1)、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中的比例尺是1∶35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35000=35000(厘米)=350(米)。
(2)、图中A处等高线对称分布,处于两座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地方,A的地形名称是鞍部。
(3)、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图中①②③三处中①②是山谷, ③是山脊,山脊是分水线,故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③ 。
16.【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查常见的地形识别。
【解答】高俊挺拔,说明该地形的海拔相对较高,则山地符合;一望无际,说明地形平缓,则平原符合;
故答案为:B。
17.【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盆地和高原的地形特点。
【解答】A C、盆地的海拔有的比高原高;故A C错误;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地势相对平缓,而盆地是内部相对外部要低;故B正确;
D、高原的外围海拔没有内部海拔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8.【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由图可知, ③④属于山脊部位,不会形成河流;
故答案为:C。
19.【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外力对地表地貌的影响。
【解答】A、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形成的;故A正确;
B、蘑菇石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故B错误;
C、喜马拉雅山板块挤压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故C错误;
D、沙丘是风力形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0.【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等高线闭合,等高线从中间向四周增大,是盆地;故A错误;
B、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是山谷;故B正确;
C、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是山脊;故C错误;
D、等高线重叠,是陡崖;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1.【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由图中等高线可知,图中最高处可能超过1000米;故A错误;
B、图中①②两点的距离不足1cm,根据比例尺计算可知,两地的实际距离不足1000米;故B错误;
C、③是山谷,可能发育成为河流;故C正确;
D、由图可知,BC的等高线更加密集,所以BC线路较陡,所以爬山路线BC比AC费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答案】(1)5000;50
(2)150
(3)西南
(4)海拔高度;400~500米
(5)295米
(6)B
(7)鞍部;山谷;峭壁
(8)200~400米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1)由图可知,比例尺是1:5000;即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为5000cm=50米;
(2)甲乙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可知,实际距离是150米;
(3)由图可知,甲山在乙山的西南方向;
(4)等高线的数字代表的是海拔高度,山顶甲在等高线400内部,所以其海拔高度约为400-500米;
(5)乙山顶与等高线B的相对高度差是200米,即B的海拔高度是495-200=295米;
(6)A处等高线比B处等高线更密集,所以A处更陡,即从B处爬上更容易;
(7)C处于闭合的等高线中间,属于鞍部;D处等高线闭合且向等高线高处凸出,是山谷;E处等高线重叠,属于峭壁;
(8)E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叠,所以其相对深度为200--400米;
故答案为:(1)5000;50;(2)150;(3)西南;(4)海拔高度; 400~500米;(5)295米;(6)B;(7)鞍部;山谷;峭壁;(8) 200~400米。
23.【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促使地形发生变化的外力作用,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月球等。这类作用主要有海洋、地面流水、湖泊、冰川、风、冰川等的地质作用。
【解答】根据图中给的信息来看,属于风沙的侵蚀地貌,又叫雅丹地貌,与风力有关。
故答案为:C。
24.【答案】(1)丘陵;山脊;鞍部
(2)李庄;刘庄
(3)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1)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海拔高度在300--420米左右,且向内增大;所以该地区的地形是丘陵;张庄处于闭合等高线向海拔高度小处凸出,所以张庄位于山脊;王庄处在两个闭合等高线向内增大的中间,属于鞍部;
(2)李庄处于海拔相对高度较高处的被侧面,所以无法观察水库;可能受山洪影响的地方是可能形成河流的区域,由图可知,刘庄处于山谷地区,所以容易受山洪影响;
(3)由图可知,B处的海拔高度是300米,C处的海拔高度是320-340米,而饮水处的海拔高度是300-320米处,所以能自流灌溉的是B线路;
故答案为:(1)丘陵;山脊;鞍部;(2)李庄;刘庄;(3)B。
1 / 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
一、基础题
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陆地地形主要有 、 、 、 和 五种。
【答案】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陆地的地形分类。
【解答】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
故答案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2.(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叫做 图。
【答案】等高线地形图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定义。
【解答】用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来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是等高线地形图。
故答案为:等高线地形。
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 。
【答案】陡;缓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
【解答】等高线地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地形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形坡度越缓;
故答案为:陡;缓。
4.(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是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是 。在高寒地区,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是 。
【答案】流水;风;冰川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不同地区影响地形的外力因素。
【解答】降水丰富的地区,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流水;降水较少的地区,则是风力对地表形态影响较大;在高寒地区,对地表形态影响较大的是冰川。
故答案为:流水;风;冰川。
5.(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指 、流水、 、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 ,填平 ,使地表趋于 。
【答案】风力;冰川;高山;深谷;平坦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等。
【解答】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指的是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从而使地表趋于平坦;
故答案为:风力;冰川;高山;深谷;平坦。
6.(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3.7 地形的类型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第1课时) 同步练习)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和丘陵绝对高度都比较小,相对高度都比较大
D.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平的地形
【答案】D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是丘陵。
【解答】地面广阔平坦的可能是平原,也可能是高原,还得看海拔;地面起伏的可能是丘陵,也可能是山地;高原的海拔较高,丘陵的海拔一般在200-500米,高原内部相对高度较小;盆地是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类型,一般对海拔没有要求。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7.(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的地形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地形的认知。
【解答】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地形是高原、山地;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和缓的是高原;
故答案为:B。
8.(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3.7 地形和地形图 同步练习)下列表示盆地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答】盆地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部低,等高线地图表示为等高线数值从外向里缩小。
故答案为:B.
9.(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下列现象与其形成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雅安地震——人类活动
B.四季更替——地壳运动
C.海陆变迁——太阳活动
D.地形变化——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解答】A、地震是地球内力形成的,与人类活动无关;故A错误;
B、四季更替是地球的公转导致的;故B错误;
C、海陆变迁是地壳运动导致的;故C错误;
D、地形的变化,既有地球内力的作用也有地球外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单元试卷)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地形变化的两种作用的认识,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解答】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属于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
故答案为:B。
1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是( )
A.流水冲刷的结果 B.泥沙堆积的结果
C.风力侵蚀的结果 D.冰川侵袭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不同地形形成的原因;
【解答】雅鲁藏布大峡谷,处于高原地区,且地形落差较大、流水丰富,所以是由于流水冲刷导致的;
故答案为:A。
12.(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下图中,甲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
A.山顶 B.山谷 C.峭壁 D.鞍部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甲是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属于峭壁;
故答案为:C。
13.(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3.7 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同步练习)读下图,在①②③④四点中,坡度最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据图分析, 在①②③④四点中,只有④点处等高线分布最密集,坡度最陡。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4.(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如图所示,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连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答案】A-F, B-D, C-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等高线向内逐渐减小,所以A是山谷,即F符合;B等高线逐渐增大,即B表示的山峰,图D符合;C两边等高线较大,且左边等高线更大,即左边的海拔高度大于右边的海拔高度,所以E符合;
故答案为: A-F, B-D, C-E。
1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阶段性测试卷)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
(2)写出图中A的地形名称 。
(3)图中①②③三处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
【答案】(1)350
(2)鞍部
(3)③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出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称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 (1)、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中的比例尺是1∶35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35000=35000(厘米)=350(米)。
(2)、图中A处等高线对称分布,处于两座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地方,A的地形名称是鞍部。
(3)、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图中①②③三处中①②是山谷, ③是山脊,山脊是分水线,故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③ 。
二、中档题
16.(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高峻挺拔”和“一望无际”分别形容的地形是( )
①山地 ②平原 ③丘陵 ④盆地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查常见的地形识别。
【解答】高俊挺拔,说明该地形的海拔相对较高,则山地符合;一望无际,说明地形平缓,则平原符合;
故答案为:B。
17.(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盆地和高原的地形特点。
【解答】A C、盆地的海拔有的比高原高;故A C错误;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地势相对平缓,而盆地是内部相对外部要低;故B正确;
D、高原的外围海拔没有内部海拔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8.(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如图为一局部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分布示意图,a至b点为河流主干。所有支流中,实际不存在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由图可知, ③④属于山脊部位,不会形成河流;
故答案为:C。
19.(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下列地形是由流水堆积形成的是( )
A.河口三角洲 B.蘑菇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丘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外力对地表地貌的影响。
【解答】A、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形成的;故A正确;
B、蘑菇石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故B错误;
C、喜马拉雅山板块挤压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故C错误;
D、沙丘是风力形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0.(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等高线闭合,等高线从中间向四周增大,是盆地;故A错误;
B、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是山谷;故B正确;
C、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是山脊;故C错误;
D、等高线重叠,是陡崖;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 m
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 m
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由图中等高线可知,图中最高处可能超过1000米;故A错误;
B、图中①②两点的距离不足1cm,根据比例尺计算可知,两地的实际距离不足1000米;故B错误;
C、③是山谷,可能发育成为河流;故C正确;
D、由图可知,BC的等高线更加密集,所以BC线路较陡,所以爬山路线BC比AC费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根据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请你把图上的比例尺改为数字式:1∶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
(2)用直尺量一下,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两地实地直线距离是 米。
(3)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 。
(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
(6)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 处爬山要容易些。
(7)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的名称:
C. 、D 、E. 。
(8)估算E的相对高度(深度)是 。
【答案】(1)5000;50
(2)150
(3)西南
(4)海拔高度;400~500米
(5)295米
(6)B
(7)鞍部;山谷;峭壁
(8)200~400米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1)由图可知,比例尺是1:5000;即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为5000cm=50米;
(2)甲乙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可知,实际距离是150米;
(3)由图可知,甲山在乙山的西南方向;
(4)等高线的数字代表的是海拔高度,山顶甲在等高线400内部,所以其海拔高度约为400-500米;
(5)乙山顶与等高线B的相对高度差是200米,即B的海拔高度是495-200=295米;
(6)A处等高线比B处等高线更密集,所以A处更陡,即从B处爬上更容易;
(7)C处于闭合的等高线中间,属于鞍部;D处等高线闭合且向等高线高处凸出,是山谷;E处等高线重叠,属于峭壁;
(8)E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叠,所以其相对深度为200--400米;
故答案为:(1)5000;50;(2)150;(3)西南;(4)海拔高度; 400~500米;(5)295米;(6)B;(7)鞍部;山谷;峭壁;(8) 200~400米。
三、拓展题
23.(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3.7 地形的变化(第2课时) 同步练习)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冰川 C.风力 D.生物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促使地形发生变化的外力作用,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月球等。这类作用主要有海洋、地面流水、湖泊、冰川、风、冰川等的地质作用。
【解答】根据图中给的信息来看,属于风沙的侵蚀地貌,又叫雅丹地貌,与风力有关。
故答案为:C。
24.(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某中学地理夏令营在如图区域开展了一次活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辅导员介绍当地地形:图示区域地形是 (选填:平原、丘陵、高原);张庄位于 (地形部位),王庄位于 (地形部位).
(2)住宿地选择:看不到水库景区的村庄是 ;可能受山洪影响的村庄是 .
(3)考察引水路线:B、C两条引水线路中,能自流灌溉的是 线路.
【答案】(1)丘陵;山脊;鞍部
(2)李庄;刘庄
(3)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1)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海拔高度在300--420米左右,且向内增大;所以该地区的地形是丘陵;张庄处于闭合等高线向海拔高度小处凸出,所以张庄位于山脊;王庄处在两个闭合等高线向内增大的中间,属于鞍部;
(2)李庄处于海拔相对高度较高处的被侧面,所以无法观察水库;可能受山洪影响的地方是可能形成河流的区域,由图可知,刘庄处于山谷地区,所以容易受山洪影响;
(3)由图可知,B处的海拔高度是300米,C处的海拔高度是320-340米,而饮水处的海拔高度是300-320米处,所以能自流灌溉的是B线路;
故答案为:(1)丘陵;山脊;鞍部;(2)李庄;刘庄;(3)B。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