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六年级下册欣赏《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1. 学习彝族“跳月”的基本动作。
2. 记忆音乐主题,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
3.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我国民族歌舞的特点,从而使他们热爱祖国的民族歌舞。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四五拍子,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
2. 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会唱主题旋律。能够在音乐中听出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课前律动学生随《让世界因我而美丽》的音乐做律动
一、 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你了解那些民族?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了解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请同学们准备好随着老师的节拍出发吧!
2、拍一拍,出发啦~~~
▏●○○●○‖
学习四五拍子,导入新课
3、师:热情好客的彝族人正演奏着热烈的音乐欢迎我们呢。快让我们走进彝族山寨看看吧!教师出示彝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彝族有一个分支,就是阿细人,阿细人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能歌善舞,他们常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今天我们欣赏一首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二、聆听体验,欣赏乐曲
1. 初次聆听乐曲《阿细跳月》。体会乐曲的情绪,指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并拍一拍。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不是拍,也不是 拍。而是 拍。
2. 介绍背景。
师:这是一首民乐合奏曲,由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根据彝族民间歌舞“跳月”的素材编写创作的,旋律素材简洁,节奏富有动感,作品采用固定主题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了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热烈的歌舞场面
3. 欣赏乐曲《阿细跳月》第一部分,听记主题旋律。
(1)师:你能听出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吗?第一乐段重复了几遍?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分析相同旋律的乐曲,其他音乐要素的不同,引导学生听出乐曲中音色的变化,
(2)师:出示《阿细跳月》主题谱例,同学们能看着歌谱演唱乐曲的主题吗?
生:演唱主题。
(3)这一乐段的力度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生:力度由弱到强;好像篝火边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是用笛子演奏的。
师:这一段是用高音笛子、三弦等乐器进行领奏的。再次聆听乐曲第一部分。生:边听音乐边模仿吹笛子的动作。
4、聆听乐曲《阿细跳月》第二部分。
师:这一乐段的音区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音区比第一乐段低了;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再次聆听乐曲第二部分。
生:边听音乐边在每小节最后两拍拍手。
5、聆听乐曲《阿细跳月》第三部分。
师:这一乐段的速度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速度越来越快;好像越来越热闹;这段用笛子演奏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乐曲的情绪越来越热烈,好像无数的人都来参与跳月了,
6、完整体验聆听乐曲,数一数乐曲重复了多少遍?
三、拓展延伸,
1、欣赏《阿细跳月》舞蹈表演视频
2、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舞步。
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学生两排行对,方向可相对或相反,空中蹬脚两拍,同时击掌两次。
生:边听音乐边拉手跳月。
3、学生分组完整表演《阿细跳月》。
四、完美结课
今天我们随着乐曲《阿细跳月》走进了彝族山寨,看到了彝族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氛围,了解了彝族的风土人情,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希望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课后反思
《阿细跳月》是一首复合拍子的乐曲,主旋律中含有切分节奏,欢快的主题不断重复,带给人们尽情舞蹈的欢乐感受。虽然 拍不是高段年级音乐学习的内容,但由于它乐曲鲜明的节奏和主题,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体验音乐独有的节拍特点、用探究、体验的方式感知音乐的变化,用肢体感受音乐的特点,并能听出主题旋律变化时的音色特点便成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安静聆听音乐,并能运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在音乐中感受到了 拍的特点。舞蹈基本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了学生身体协调性的美感。在知识点方面恰到好处地使学生掌握了音乐的基本要素:情绪、音色、力度、速度方面的音乐术语。民乐合奏的现场欣赏使学生对民族乐器表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拓展中,弥勒本土表演的歌舞形式的《阿细跳月》使学生大开眼界丰富了音乐视野。但这堂课学生的情绪总觉得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没有完全放开,我也有点拘谨,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让自己充满激情,学生才会被带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融入音乐之中,接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