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预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他还探讨了意与境的关系。
B.诗僧皎然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确立了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D.关于情景关系,王夫之的论述更加精要,他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主要表现方式,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并列举前人名篇加以说明。用这三种意境创造方式,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C.意境论在古代逐新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B.《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如画江山的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英雄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C.《登幽州台歌》 通过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古幽州台苍凉壮阔之景历历如在目前。
D.《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昨日的临汾
杨朔
鸡叫了。
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湖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从模糊的轮廓里,我可以辨出远处的村落、树木、齿形的临汾城墙……北方的早春又是那么寒冷,我不愿意滞留在阴晦而冰冷的车站里,只好决定进城,虽然时间是那样早。
翻起大衣的领子,两只僵硬的手交插在袖口里,我的思绪随着牛车的颠簸而波动着。我感到烦躁,容易动怒,我不耐烦地向车夫说:“城门能开吗?”
“差不多啦。”车夫望一眼渐渐开朗的高空,转过脸对着我打了一个呵欠。我的心一跳,第一次注意到他可怕的面貌:一张麻脸,粗硬的胡须同鬓角的乱发纠缠到一起。当我到山西前线来时,一位熟悉山西情形的朋友曾经警告我说:
“你得小心点,路上可有散兵剥人的衣裳!”
车夫虽然不是散兵,他那一副狞恶的脸面却不能不使我有所戒备,特别是现在——
日本强盗夸口说准备在二十天里攻到风陵渡,进逼潼关天险。而我一路上所见的我们后方的情景,竟是那么纷乱。许多富人、军官的家属都在逃跑。在风陵渡口,我还遇到一个乡下青年,背着简单的行李,要搭火车到运城去。他曾经对我叹息说:“乡下不能住啦,军队里拉人,只好跑出来……”
这一切,使我疑心自己跌进污浊的泥塘里,见不到一滴清水。
现在,旷野里死沉沉的,没有第二个行人,只有我坐的这一辆牛车辗动在不平坦的大道上。
“临汾炸得很厉害吧?”我随时都在注意车夫的举动。
“没有什么,鬼子的飞机倒是常来。”他扬一扬鞭子。
“鬼子来了你怕不怕?”
“要怕,我就不当自卫队了。”他变得十分兴奋,自动地同我攀谈起来。
在他的村里,车夫说每个男人都要武装自己。最近,因着前线吃紧,车夫对我说,他们村里赶打了一百五十把大刀,预备砍鬼子的脑袋。
“你们没有新式的枪吗?”我不禁这样问。
“鬼子会送来的!鬼子要是来,我们都躲到野地里,等到黑夜摸进村子,把他们杀光,手枪盒子炮不有的是!”他说得那样自信,这使我感到羞惭,我以前竟会疑心他是个危险的人物!
“山西还是活着的!”我默默地念着。
城门刚刚打开,经过守门兵士的几句盘查,牛车赶进城里,临汾仍然在睡梦中呢。
醒了,一切都醒了。
临汾的气象竟是意想不到的活泼和紧张。墙壁上随处张贴着警惕的标语。从标语中,我知道这边有少先队、牺盟会等许多救亡的团体。
火药的气息已经可以嗅到,敌人的飞机几次来抛炸弹——然而民众的精神和生活并不曾遭到侵扰。商店大开着门,马路上填塞着行人。行人当中,时时可以见到穿着灰军装的青年男女。这些革命青年们一边在训练自己,一边在干着救亡和锄奸的工作。临汾的革命气息固然浓厚,但汉奸的活动也确实可怕。
朋友告诉我一件事实:旧历元宵的夜晚,许多救亡团体联合举行了提灯大会,游行,喊口号,宣传。队伍像是一条龙,游走在夜的市街上,群众的情绪,同挥舞着的火炬一样的炽热和明亮。
谁在放枪?啪啪……
队伍混乱了,枪声淹没在人的吼叫声里:
“打倒汉奸!”
因着混乱的状态,汉奸并不曾被捉住,一位纠察队员却被枪杀了。这一次游行虽然发生了不幸的变故,所取得的效果,反而特别大。因为血的宣传比任何口号和演说都来得深刻动人!
我曾经亲身遇到一件有趣味的小事。在一个村庄里,农民们有一次隆重地举行春耕运动大会。因为有事住在这个小村里,而且想看看农民的集体活动,我也跑到了乡公所。
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每个农民的脸上都挂着兴奋的色彩。乡公所的墙边摆满了三角形的大旗,红的、蓝的、紫的……孩子们在绕着旗杆互相追逐。
我在人丛里挤了一会儿,走到乡公所办公室的窗外,那儿晒着许多椭圆形的蓝色小牌,上面用白粉写着:“抗日军人家属光荣”。
这当儿,一位穿着黄布制服的中年男子从房里走出来,含着笑向我打个招呼,而且回答我的问话说:
“我们村里已经有二百多人打鬼子去了,谁家有当兵的,就在他们门上钉一块——先生是哪一部的?”
“我住在八路军政治部。春耕大会几时开呢?”
“人到齐了,现在就要游行,下半天才开会演戏。”他不住地打量我的服装,那并不是八路军一律穿的灰色军服,而是一套鬼子穿的什么玩意儿。
“好的,午后我来参加你们的大会。”我向他点点头,在农民们惶惑的目光下走出乡公所。刚走了不远的路,后边有人把我叫住:
“同志,请等一等。”
来人左臂上绾着一块白布徽章,明白地告诉我他是八路军的人员。他一开口就说:
“请别生气,乡下人看见您奇怪,恐怕你是……”
“——我是汉奸?”
“哈哈,当然不是。不过他们心细,所以找我同你谈谈。”
我把身边带的证明书给他看过,彼此笑着走开。我不曾想到山西的民众,这样有组织,这样富有政治警觉性,我不能不高兴。
离开临汾不久,敌人便逼近这座古城,在汾河上扬起险恶的风浪。虽然他们会得到这个城池,但他们永远得不到我们的民众。我们不怕任何利器,我们有坚固的精神堡垒建筑在民众火热的心脏上!
一九三八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然坐上了牛车进城,但依然感到烦躁易怒,这是因为北方早春的清晨太过寒冷。
B.在战场后方,许多不同身份的人四处逃难,一派纷乱景象,呈现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C.“山西还是活着的!”既有对部分国人一味逃跑的不满,更有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
D.“我”相信即使临汾城被敌人一时占领,临汾的民众也一定不会屈服,他们会顽强反抗。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几句简略的环境描写同孙犁《荷花淀》开篇的环境描写一样,都能产生以景衬人的作用。
B.“醒了,一切都醒了”单独成段,引出了对临汾城街头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临汾民众的抗日豪情。
C.穿黄布制服的中年男子在说话时不住地打量“我”的服装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内心的警惕。
D.文章中既有“我”和车夫心理的对比,也有“我”自身前后心理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情绪感染力。
8.文章两处插叙接连叙述了朋友讲述的故事和“我”自身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9.有评论家认为,杨朔的散文风格独特,借鉴了很多写作小说时会用的创作技巧。本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创作技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北郭骚踵门见晏子,曰:“窃悦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悦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更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遂造公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国必侵矣,方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绝颈以白晏子。”逡巡而退,因自杀也。公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不肖,罪过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哀哉!”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于法;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非桃李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吴赤市使于智氏,假道于卫。南文子具纻缔三百制,将以送之。大夫豹曰:“吴虽大国也,不壤交,假之道,则亦敬矣,又何礼焉?”南文子不听,遂致之。吴赤市至于智氏,既得事,将归吴,智伯命造舟为梁。吴赤市曰:“吾闻之:天子济于水,造舟为梁,诸侯维舟,大夫方舟;方舟,臣之职也,且敬大甚,必有故。”使人视之,则用兵在后矣,将以袭卫。吴赤市曰:“卫假吾道而厚赠我,我见难而不告,是与为谋也。”称疾而留,使人告卫,卫入警戒。智伯闻之,乃止。
(选自《说苑卷六·复恩》)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乘驲而自追A晏子B及之国C郊D请而反之E晏子F不得已G而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仓粟府金而遗之”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字含义不同。
B.“晏子见疑于景公”与“半壁见海日”《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遂致之”与“而致千里”(《劝学》)两句中的“致”字含义相同。
D.伯,是一种爵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郭骚品行高洁。晏婴曾派人将仓库中的金钱和粮食分拨一些送给他,北郭骚却没有接受金钱。
B.北郭骚知恩图报。晏婴曾经给北郭骚奉养母亲的粮食,在遇难时,北郭骚用生命来为他洗刷冤枉。
C.赵简子聪慧有远见。他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阳虎为什么会遭受到自己所培养出来的人的排斥。
D.赤市有自知之明。赤市明白大夫渡水是把两条船并在一起,天子渡水是把几条船连接在一起,自己受到的礼敬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肯定有别的缘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悦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
(2)卫假吾道而厚赠我,我见难而不告,是与为谋也。
14.阳虎培养出许多人才,却受到他们的排斥与迫害,这是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该诗中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
16.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书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的两句是“ ,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3)晋代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为历代文人传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化用这个典故,写到“ , ”,表达他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的追求。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______①______,由此而逐渐形成的“古风”文化深刻影响着音乐、舞蹈、美术等文艺创作。特别是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所喜爱。
相较于外国插画,中国古风插画______②_______。一些作品从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水墨淡彩营造意境;一些作品从书法作品中获得灵感,以书法笔势勾勒线条;一些作品从工笔画中寻得感悟,以细腻工整尽显传统美学意蕴。这些作品继承传统艺术的精髓,以细腻的线条和雅致的色彩绘出_______③________的艺术形象。
不少插画师从传统造物中提取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全新演绎,使古风插画风格日趋多样。当今科技飞速进步,不少插画师都以电脑为主要工具进行插画设计,使古风插画向着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对古风插画创作的发展来说可谓_____④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欣欣向荣 不拘一格 栩栩如生 如虎添翼
B.蔚然成风 别具一格 栩栩如生 如虎添翼
C.欣欣向荣 别具一格 惟妙惟肖 为虎傅翼
D.蔚然成风 不拘一格 惟妙惟肖 为虎傅翼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古风插画,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所喜爱。
B.特别是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喜爱。
C.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古风插画,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喜爱。
D.特别是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为许多年轻人所喜爱。
20.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2小题,10分)
大大小小的公园,点缀成片的绿地,绵延起伏的绿道……如今在城市漫步,处处可见美丽风景。一些地方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建设向着更加宜居的目标稳步迈进。
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 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据报道显示,近期个别城市出现跟风种植网红树种、过度追求景观化、急功近利推动“大树进城”等苗头性、倾向性,虽然不是主流,但需要警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关系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关系人居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章福。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多措并举、强化落实。才能取得更多实效。
建设美丽城市, ② ,遵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应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给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老百姓品质生活留足生态空间。
建设美丽城市,也要按科学规律办事。比如,城市绿化应科学选树、科学种树,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除了满足人的需求, ③ ,让树林有鸟声蝉噪、草地有蝶飞虫鸣,不断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和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
美丽城市,一定少不了蓝天碧水、公园绿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一座座“公园中的城市”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门,在人生历程中,我们推开过无数的门,总有一扇门被推开后的景象,让你记忆犹新……
请以“推开一扇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语文参考答案:
1.A 2.C 3.C 4.①材料总体采用总分结构,首先结合前人论述提出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类型。②接着分别从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三个方面,运用举例论证形象说明。 5.①这首诗属于景中藏情式。全诗都在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③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景中藏情,融融春意扑面袭来,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确立了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错误,原文说“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是经历了前面提到的人物共同的贡献所致。
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错误,原文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所以“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不是“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全部原因。
D.“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错误,这是根据王夫之等人的阐释,我们总结得出的结论,而不是王夫之的认识。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是“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不是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属于情景并茂式。
B.《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属于情景并茂式。
C.《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属于情中见景式。
D.《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属于景中藏情式。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材料总体采用总分结构,首先引用王国维、南宋范晞文、清人王夫之的论述,然后总结“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这是结合前人论述提出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类型。
②接着第二段写“第一是景中藏情式”,例证是“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三段写“第二是情中见景式”,例证是“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第四段写“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例证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分别从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三个方面,运用举例论证形象说明。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分析杜甫的《漫兴(其七)》: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全诗都在写景,春色如画。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景中藏情,融融春意扑面袭来,前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
结合材料二“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等相关表述,这首诗属于景中藏情式。
6.A 7.D 8.
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时抗日斗争形势的复杂性。
②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对敌人的警惕性。
③两段插叙的内容和前文相呼应,强调了临汾革命气息的浓厚,也为结尾的议论作铺垫。 9.
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文章较为完整地记叙了“我”在临汾城的经历,故事情节曲折完整。
②塑造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我”和车夫的对话,刻画了车夫勇敢乐观的形象特点。
③用环境描写推动故事发展。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北方早春清晨的阴冷,引出“我”乘牛车进城的情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这是因为北方早春的清晨太过寒冷”错误。天气寒冷,冻得“我”两手僵硬,的确是令“我”烦躁的原因之一;但结合全文,当时“我”来的地方是山西前线,而且朋友也提醒“你得小心点,路上可有散兵剥人的衣裳”,由此可判断,“我”感到烦躁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社会的纷乱。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D.“既有‘我’和车夫心理的对比”错误,文中并没有对车夫的心理进行描写,故不存在“我”和车夫心理的对比。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插叙,记叙了救亡团体联合举行提灯大会的故事。根据原句“队伍像是一条龙,游走在夜的市街上,群众的情绪,同挥舞着的火炬一样的炽热和明亮”“一位纠察队员却被枪杀了”,体现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也能体现当时斗争形势的复杂。
第二处插叙,记叙了‘我’自身的经历。“我”参加农民们举行的春耕运动大会,农民们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打量我的服装”“农民们惶惑的目光”、八路军的人员找“我”核实身份,体现了他们细心、富有政治警觉性;“每个农民的脸上都挂着兴奋的色彩”“抗日军人家属光荣”体现了百姓们抗日热情的高涨,也间接体现了斗争形势的复杂。
结合前文“临汾的革命气息固然浓厚”可知两处插叙,都呼应了前文,起到了强调作用。
文章结尾段提到“敌人便逼近这座古城,在汾河上扬起险恶的风浪”直接表明斗争形势的严重;但“虽然他们会得到这个城池,但他们永远得不到我们的民众”“我们不怕任何利器,我们有坚固的精神堡垒建筑在民众火热的心脏上”,揭示了作者坚信临汾的民众一定不会屈服,他们会顽强反抗。所以两段插叙展现的临汾民众的积极的抗日豪情,为结尾的议论作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叙事方面:文章开头写“我”到达临汾,在车站决定进城;然后写乘车进城时和车夫之间的对话;接着写进城后看到的临汾气象;然后插叙朋友的讲述和“我”的回忆;最后写离开临汾后的感悟。文章虽为散文,却有较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且并非简单的平铺直叙。
在人物塑造方面:文章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了车夫外表凶相,内心勇敢自信;穿着黄布制服的中年男人热情警觉,左臂上绾着白布徽章的八路军儒雅有礼,展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环境描写方面:文章开头就运用了环境描写,突出了“阴晦”“冰冷”,从而引出“我”乘牛车进城的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
10.BDE 11.C 12.D 13.(1)我私下敬慕先生的仁义,想要讨一些用来奉养我母亲的东西。
(2)卫国借道给我,还厚赠礼物给我,我眼见他们有危难而不告知,这就是与(晋国)同谋。 14.只有贤人才能报恩,不贤的人是不能的。阳虎在培养人才之前没有经过选择,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反过来排斥迫害他。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乘上驿马亲自追赶晏子,一直追到国都郊外,请求晏子返回。晏子不得已才返回。
“晏子”是“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子”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国郊”是一个偏正短语,“郊”是中心词,“国”是其定语,中间不能断开,“国郊”做“之”的宾语,应在“郊”后面断,即在D 处断开;
“不得已而反”的主语是“晏子”,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主语“晏子”前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所以,应在BDE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赠送。/遗漏、忽略。句意:将仓库中的金钱和粮食分拨一些送给他。/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B.正确。表被动。/看见。句意:晏婴在齐景公那里受到怀疑而出逃。/半山腰看到海上升起红日。两字含义不同。
C.“含义相同”错误。送给。/到达。句意:还是将礼物送给了赤市。/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有关内容的能力。
D.“天子渡水是把几条船连接在一起”错误。依据“天子济于水,造舟为梁,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可知,天子渡水,是把船连在一起当作浮桥,诸侯渡水就用几条船连接。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窃悦先生之义”,省略句,补充主语“我”;“窃”,私下;“悦”,敬慕;“所以”,用来……的。
(2)“假”,借;“是”,这;“是与为谋也”,判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简子的论断“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非桃李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可知,只有贤人才能报恩,不贤的人是不能的。用比喻的方法指出现阳虎在所栽培的就是蒺藜,并不是桃李。告诫阳虎要选择人才栽培,不要已经栽培了才选择他。
参考译文:
北郭骚亲自上门求见晏婴,说:“我私下敬慕先生的仁义,想要讨一些来奉养我母亲的东西。”晏婴派人将仓库中的金钱和粮食分拨一些送给他,他不要金钱而接受了粮食。不久,晏婴在齐景公那里受到怀疑而出逃。北郭骚叫来他的朋友并告诉他们说:“我敬慕晏婴的仁义,并曾经向他乞讨过奉养母亲的粮食。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对赡养过自己父母亲的人,应该用生命来替代他的灾难。’现在晏婴被怀疑,我准备用生命来洗刷他的冤枉。”于是到齐景公的厅堂,请求传话的人转告景公说:“晏子是天下的贤人,现在离开齐国,齐国必定会受到进攻,如果必定见到齐国被人进攻,不如先死,请让我断颈来洗刷晏子的罪名。”说完恭敬地退下,便自杀了。齐景公听说这件事,十分惊骇,乘上驿马亲自追赶晏子,一直追到国都郊外,请求晏子返回。晏子不得已才返回,听说北郭骚用死来为他洗刷冤枉,长叹一声说:“我不贤,罪过本来就该这样的,却让贤士用生命来为我洗刷,真痛心啊!”
阳虎得罪了卫国,北去晋国谒见赵简子说:“从今以后,我不再培养人了。”赵简子问:“为什么呢?”阳虎回答说:“那朝堂上的人,我培养的超过了半数;朝中的官吏,我所培养的也超过了半数;那边境上的将士,我所培养的也超过了半数。现在那朝堂上的人,亲自在君王面前排斥我;朝中的官吏,亲自用刑法危害我;边境上的将士,亲自用武力劫持我。”赵简子说:“只有贤人才能报恩,不贤的人是不能的。那种植桃李的人,夏天能在树荫下得到休息,秋天能得到果实吃;那栽种蒺藜的人,夏天得不到树荫休息,秋天得到的是那棘刺。现在你所栽培的就是蒺藜,并不是桃李。从今以后,要选择人才栽培他,不要已经栽培了才选择他。”
吴国赤市出使晋国智氏,向卫国借路。南文子准备了纻麻布、细葛布三百匹,打算用来送给他。大夫豹说:“吴国虽然是大国,我们与它不交界,借路给他,也就算表示敬意了,又何必送礼给他呢?”南文子不听他的,还是将礼物送给了赤市。吴国赤市到达晋国智氏之地,办完了事情之后,将要回吴国,智伯下令把船连在一起当作桥梁。吴国赤市自语道:“我听说:天子渡水,把船连在一起当作浮桥,诸侯渡水就用几条船连接,大夫渡水是把两条船并在一起;用两条相并的船就已符合我的身份,这特别过分的礼敬,其中一定别有缘故。”于是派人察看这件事,原来早已布置了军队在后面,准备借此机会袭击卫国。吴国赤市说:“卫国借道给我,还厚赠礼物给我,我眼见他们有危难而不告知,这就是与(晋国)同谋。”他便推说有病留下未走,派人告知卫国,卫国人做了防备。智伯知道后,就停止了袭击卫国的计划。
15.A 16.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②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
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A.“去年”理解错误,“昔年八月十五夜”中的“昔年”并非“去年”,而是“往昔、往年”之意。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赏析能力
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诗人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然而结果相反,只是 “今夜清光似往年”,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惨淡的月辉满地,照彻在清冷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秋风乍起,置身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令人清冷至极,烘托贬谪后的诗人内心的这份清冷和悲苦情怀。
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昔日“曲江池畔杏园边”,今日“湓浦沙头水馆前”,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17.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尊”“酹”“事”。
18.B 19.C 20.画线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三组“一些作品……以……”结构构成排比,从色彩、笔法、线条等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古风插画作品从文人画、书法作品和工笔画中汲取了艺术营养,彰显了中国古风插画的艺术魅力。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语境强调的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件事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故应选“蔚然成风”。
第二空,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语境强调与外国插画相比,中国古风插画是另一种风格,故应选“别具一格”。
第三空,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语境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风插画中的艺术形象,故应选“栩栩如生”。
第四空,如虎添翼: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为虎傅翼:比喻帮助恶人,增加恶人的势力。从感彩看,此处语境是褒义,故应选“如虎添翼”。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中途易辙,“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应改为“近年来兴起的古风插画”;
二是句式杂糅,“受……所喜爱”句式杂糅,可将“受……所喜爱”改为“深受……喜爱”或“为……所喜爱”。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三组“一些作品……以……”结构构成排比,“以水墨淡彩营造意境”从色彩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古风插画作品从文人画中汲取了艺术营养;“以书法笔势勾勒线条”从笔法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古风插画作品从书法作品中汲取了艺术营养;“以细腻工整尽显传统美学意蕴”从线条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古风插画作品从工笔画中汲取了艺术营养,彰显了中国古风插画的艺术魅力。
“一些作品从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水墨淡彩营造意境”“一些作品从书法作品中获得灵感,以书法笔势勾勒线条”“一些作品从工笔画中寻得感悟,以细腻工整尽显传统美学意蕴”,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21.①还要追求生态目标(或还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②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或必须坚持整体思维)
③也要给动物留下栖息空间 22.据报道,近期个别城市出现跟风种植网红树种、过度追求景观化、急功近利推动“大树进城”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需要警惕。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和“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为对照句,应是“还要追求……目标”,结合后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等内容可知,目标为生态环境或人与自然的和谐,可填“还要追求生态目标”或“还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②此处谈建设美丽城市的理念,后文有“市绿化应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可知关键词是“整体性、系统性”,可填“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或“必须坚持整体思维”。
③结合“让树林有鸟声蝉噪、草地有蝶飞虫鸣”可知,此处说要考虑到动物的生存,可填“也要给动物留下栖息空间”。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据报道显示”句式杂糅,可去掉“据”或“显示”;
二是“出现跟风种植网红树种、过度追求景观化、急功近利推动“大树进城”等苗头性、倾向性”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在句末加“问题”。
23.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生活中具象的门写起,引出我们人生历程中各种各样的门。而这些门是看不见的,抽象的。所以,我们决不能将“门”这一关键词理解为可见可感的门,而必须从它的象征意义出发进行审题。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从未知走向已知的一段变化,可以称之为“推开一扇门”;突破障碍获得成功的进步,也可以称之为“推开一扇门”;开启一段新的征程或新的人生,也可以认为是“推开一扇门”。而材料还提到“门被推开后的景象,让你记忆犹新”,说明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跨越和转变,并且感受到了某种收获。
试题要求我们写一篇记叙文。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必须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找到相关的某件事(可以是自己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某件事、可以是得到了某项新知的一件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件事的认知从模糊到清晰的具体过程)展开具体描写。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叙写内容,不仅要展现自己推开这扇“门”的具体过程,还要写完成这一过程之后,自己所获得收获,而这,也是我们推开“门”看到的迷人风景。
立意:
1.坚持,让我推开成功之门。
2.阅读,让我推开博学之门。
3.篮球,让我推开体育精神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