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期人类的居住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形成,进而使得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推动城市、制度以及青铜器等的出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据此可知,推动人类文明诞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
A.农业的不断发展 B.语言交流的形成
C.金属工具的出现 D.阶级对立和制度
2.下图是分别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有学者指出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图1 越南出土的四乳禽兽纹镜 图2 泰国出土的星云纹镜 图3 印度尼西亚出土的神兽镜(局部)
A.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B.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
C.铸镜技术经由丝绸之路输出 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3.朱熹在《童蒙须知》一书中要求儿童: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据材料可知朱熹
A.利用三纲五常观念束缚儿童的成长 B.积极践行格物致知的学术研究方法
C.注重讲学和辩论成为宋代理学大师 D.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记载:“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由此可见
A.宋朝活字印刷术发展迅猛 B.宋人有一定知识产权意识
C.宋朝造纸技术已推陈出新 D.宋明理学得到官方的推崇
5.下图是康熙命人在宋代《耕织图》的基础上绘成的《御制耕织图》。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册页前有康熙亲题序一篇。《御制耕织图》的创作反映了
A.文化专制渗透到艺术领域 B.统治者对农本思想的传承
C.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古代现实主义绘画受推崇
6.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发行《万国公报》和《强学报》、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严复等先后在上海、湖南、天津等处创设《时务报》《湘报》《国闻报》,掀起维新运动。康、梁的行动
A.掀起了维新变法的高潮 B.促进了中国民众的觉醒
C.得到了官僚集团的支持 D.凝聚了社会各阶层共识
7.民国创建时,北洋政府颁布《文官甄别法草案》《文官甄别程序条例》等法规,专门设立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例如,司法部司长田某称其在日本东斌学校毕业,但毕业文凭遗失,甄别委员会即电请驻日使馆查复。这种选拔和甄别
A.旨在保证官员的素质 B.确保了国家政治清明
C.有利于完善地方治理 D.完善了官员监察制度
8.1924年4月初,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了农民运动计划,组织了农民团体,开展农民运动。5月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又议决成立了农民运动委员会以“辅助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进行农民运动”。这反映出
A.国民党极力推动“训政” B.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
C.工农联盟的政权逐步建立 D.新三民主义得到贯彻
9.1928年4月,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的红军造币厂铸造了第一批“工字银元”(下图)。该币币形模仿晚清以来流行于中国的墨西哥鹰洋样式,币面左上角雄鹰翅膀位置凿了一个“工”字标记,是红色政权首批金属货币。“工字银元”的出现
A.密切了苏区与世界经济联系 B.扩大了红色政权的政治影响
C.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D.有助于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10.下图是1941~1943年,中外记者在延安进行考察时拍摄的照片。这些举措在当时旨在
图1 农民参与投豆选举 图2 陕甘宁边区二次一届参议会选出边区政府
A.调动民众革命建设积极性 B.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C.促进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 D.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十二铜表法》规定:家父对家子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可以惩罚、买卖,甚至杀死家子。后来,皇帝君士坦丁明令禁止家父杀害家子,同时也规定,家子在财产和婚姻方面也享有更多的自主权。这一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A.渐趋于理性化 B.兼顾各阶层的利益 C.顺应经济发展 D.财产私有观念淡化
12.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A. 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 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 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13.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国内外市场庞大产品供不应求 B.机器生产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C.蒸汽时代阶级矛盾尖锐 D.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变
14.下表为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英国
时间 事件
1848年 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1875年 颁布《工人住房法》,要求政府机构为工人提供更多廉价的可租赁住房。
1952年 通过《大气清洁法》,对安装除尘、除硫设备和烟囱高度进行了规定。
A.城市管理走向法制化 B.完善了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C.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化 D.增强了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15.1870年英国枢密院命令规定,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担任任何行政职务。此后,常务次官以下官员都由考试录用。该规定
A. 保证了选官制度的公平公正性 B. 消除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C. 利于扩大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 D. 有利于政府行政效能提高
16.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贫困儿童和孤儿由教会及慈善人士建立的孤儿院、儿童救助站以及农村家庭等进行救助。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实施“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这一变化
A.体现了国家职能的扩展 B.得益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C.促成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D.反映了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
17.【古代消防】(12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消防安全是永恒话题。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除沿用唐代消防法规外,还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士训练严格,责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军级扑灭”。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
——摘编自庾晋《中国古代消防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火灾增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消防制度的特点。(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后,在政治、军事、刑事、土地、人权和经济方面颁布了系列法律条文,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陆军刑律》《商民运动决议案》《佃农保护法》《工人运动决议案》《妇女运动决议案》等。在共产党作用下,法律制度建设倾向工农等下层人民,注意到人民的重要地位,使得社会身份得以重视,这在近代中国法制史上公开颁令是第一次。
——摘编自姚庆《论中国近代法治建设转型之路》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抱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将这个宗旨贯彻到法治建设之中。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所明确的“苏维埃政权属于江人、宜农民、红军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以便利人民群众、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无论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所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新时代法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无论是立法领域,还是执法、司法领域,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始终是法治建设的主旋律,都使得我国法治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国家法治的鲜明特色。
——摘编自王春业《论百年来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汉国民政府法治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特许公司是指享有政府授予特权的商业组织。在16—19世纪间,欧洲的大部分特许公司都是商人创建的,在英格兰、苏格兰、荷兰共和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及其他地方的都一样。他们谋求充分利用某个特定的贸易范围的各种商业机会,这种贸易范围通常是这个世界的某个特定的部分。该现象反映了16世纪以来欧洲与非洲、美洲和亚洲的贸易的增长,有许多特许公司在世界上的这些地区专门从事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总的来说,特许状都授予公司垄断特定范围的商业的权利(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与印度和亚洲的贸易),所以特许公司变成了帝国扩张和控制的机构。
——摘编自王加丰《西方历史上的特许公司》
材料二:1993年,联合国对跨国企业的划分标准为:在本国设有母公司,并在海外广泛设有子公司,年营业额在十亿美元以上者。跨国公司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但那时的国际影响力很小。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交通、通讯技术的革命,推动了传统国际企业向现代跨国公司的飞跃性转变。《中国产经新闻》分析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值相当于联合国统计署所汇总的全球211个国家和地区的GDP总量的63.9%。企业分布从1995年的26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现在的33个国家和地区。巨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在汽车行业中,10家最大汽车公司的产量占全球汽车产量的近80%。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其他传统或新兴行业中。
——摘编自刘旭东《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权力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许公司诞生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特许公司与当代跨国公司的异同。(8分)
20.(12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政治史内容,提取至少三条信息,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16:ADDBB BACBC ACDCA A
17.(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居住稠密;“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市民文化活跃;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6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特点:注重预防;成立专职防火机构,组织严密;防火技术水平高;措施完备;奖惩分明;成效明显。(6分,一点2分,3点6分)
18. (1)特点:涉及范围广、呈体系化;注重保护普通民众的利益;具有进步性和首创性。(共4分,每点2分,任意2点即可)
原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大革命形势的发展;共产党发挥重要作用。(共4分,每点2分)。
(2)基本经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注重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和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人民民主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共6分,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
19. (1)背景:新航路开辟;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西欧各国积极开展海外殖民;海外殖民与贸易竞争趋向激烈等。(答出3点6分)
(2)同:鲜明的经济属性;活动范围广;具有垄断性;实力雄厚;促进母国势力和影响的扩张;促进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等。(答出2点)
异:特许公司具有一定的政府职能与权力;特许公司的殖民色彩更浓厚;跨国公司涉及的经济领域更广;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影响更大等。(答出2点)
20.【答案】示例
论题:护照变化反映了变幻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论述:建国初,在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美国敌视新中国,阻扰西方国家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新中国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
70年代,美苏争霸、矛盾尖锐,苏攻美守,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对外扩张、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中国外交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出现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护照使用范围扩大为前往世界各国有效,护照数量增多,且以因私护照为主。
总之,护照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对外政策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进行了调整,促进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