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07-05 13:46:46

文档简介

课题: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科目:初中数学 ?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
课时:1课时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24·2·2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的内容紧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它体现了运动的观点,是研究有关性质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作铺垫。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圆一章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 2.过程和方法: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索,向学生渗透类比、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及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关注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主动探索,勇于发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不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在先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观察图片,在教师的指导、提示启发下,学生尝试动手操作,通过自主探究、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进而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着重加强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不断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引课更直观,用电脑演示海上日出过程,清楚展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通过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探索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使学生更深入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教学中主要采取想象观察法、类比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经历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得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用数量关系表述三种位置关系。 难点:通过数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过渡,引入新知
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d,如何用d与r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点P与⊙O的位置关系?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点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
点P在⊙O内?<==>d点P在⊙O上?<==>d=r
点P在⊙O外<==>d>r
?通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回忆,引出新知识,提出新问题.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活动1:欣赏《海上日出》,如果我们把海平面看成一条直线,而把太阳抽象成一个运动着的圆,通过太阳缓缓升起的这样一个过程,你能想象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么??
学生观察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过程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从直线与圆交点的个数考虑,1个交点,2个交点,没有交点……。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并能使学生更好的直观感受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三)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2:
请同学(1)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硬币的边缘看作圆,在纸上移动硬币。(2)在纸上画一个圆,把直尺看作直线,移动直尺。
你能发现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公共点个数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
教师演示直线和圆动态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用语言描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明确概念。
活动3:想一想:能否根据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即点到圆心的距离d和半径r作比较,类似地推导出如何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呢?
通过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给出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及判定方法.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直线l与⊙O相交?<==>d直线l与⊙O相切?<==>d=r
直线l与⊙O相离<==>d>r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归纳出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

学生用语言描述直线和圆的三种按照公共点的个数进行分类: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离。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画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并作出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再与半径r作比较。

提问学生总结: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i)根据定义,由公共点个数来判断;
(ii)由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的关系来判断。
常采用第二种方法。
通过设置数学实验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
(四)巩固运用
活动4:
(1)、圆的直径是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分别是:
(1)4.5 cm
(2)6.5cm
(3)8cm
那么直线和圆分别是什么位置关系?有几个公共点?
(2)、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1)r=2cm;(2)r=2.4cm;( 3 ) r=3cm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
再次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析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101页习题24.2第2题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巩固新知,知识升华
七、教学评价设计
采用学生形成性评价去检测学生学习活动的掌握情况。
八、板书设计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 ?? 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d,那么: 直线l与⊙O相交?<==>dd=r 直线l与⊙O相离?<==>d>r
课件16张PPT。直线和圆的 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则:复习回顾点在圆外 d>r;
点在圆上 d=r;
点在圆内 dABC 位置关系数形结合:数量关系本节课是在研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之后,进一步研究由点组成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情境引入1如图,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圆,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的位置关系会有几种?由此你能得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海上日出吧随着太阳升起,你能感受到太阳所代表的圆和地平线的公共点的个数有什么变化吗?(地平线)a(地平线)2个公共点 1个公共点 没有公共点情景引入2O画一条直线l,把钥匙环看作一个圆,移动钥匙环,在移动过程中观察圆和直线l公共点的个数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图形特征)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
个点叫做切点.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公共点叫直线和圆的交点.相交相切相离上述变化过程中,除了公共点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还有什么量在改变?你能否用数量关系来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直线和圆相离  d>r.  2.直线和圆相切  d=r;  1.直线和圆相交  d<r;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数量特征)相交相切相离  当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时,d 与 r 有何关系?  小结: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 识别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数形结合三.归纳小结2 个交点割线1 个切点切线d<rd=rd>r没有  练习1 圆的直径是 13 cm,如果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分别是 ① 4.5 cm;② 6.5 cm;③ 8 cm,那么直线和圆分 别是什么位置关系?四.练习  练习2 已知⊙A 的直径为 6,点 A 的坐标为(-3, -4),则⊙A 与 x 轴的位置关系是_____,⊙A 与 y 轴的位置关系是______.相离相切A-3-4O  例 Rt△ABC,∠C=90°,AC=3 cm,BC=4 cm, 以 C 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与 AB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为什么?   (1)r=2 cm;(2)r=2.4 cm;(3)r=3 cm.分析:
  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的数量特征,应该用圆心到直 线的距离 d 与半径 r 的大小进 行比较;
  关键是确定圆心 C 到直线 AB 的距离 d,这个距离是多少 呢?怎么求这个距离?dd=2.4 cmD即圆心 C 到 AB 的距离 d = 2.4cm.(1)当 r = 2 cm 时,∵ d >r,∴ ⊙C 与 AB 相离.(2)当 r = 2.4 cm 时,∵ d = r,∴ ⊙C 与 AB 相切.(3)当 r = 3 cm 时,∵ d <r,∴ ⊙C 与 AB 相交.解:过 C 作 CD⊥AB,垂足为 D.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有  CD · AB=AC · BC在 Rt△ABC 中, AB=           (cm)∴ CD=         (cm).  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离、相切和相交.5.课堂小结  
2.识别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1)一种是根据定义进行识别:
直线 l 和⊙O 没有公共点  直线 l 和⊙O 相离;
直线 l 和⊙O 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 l 和⊙O 相切;
直线 l 和⊙O 有两个公共点  直线 l 和⊙O 相交.
  (2)另一种是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 与圆半径 r 的大小关系来进行识别:
   d >r  直线 l 和⊙O 相离;
   d =r  直线 l 和⊙O 相切;
   d <r  直线 l 和⊙O 相交.  3.谈谈这节课你学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