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9长亭送别 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9长亭送别 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5 15:57:47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王实甫元曲相关知识介绍
一、概念(又称“词余”)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分为杂剧和散曲(小令、套数)两部分。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元曲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
二、宫调
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如宫、商、角、变徵、
徵、羽、变宫。
三、曲牌名
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如: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滚绣球、端正好等。 四、脚色(角色)
(一)四大脚色
1、旦:扮演女性角色,分为正旦、副旦、小旦、老旦。其中正旦演中青年女主角,重唱功,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其中穿青色褶子的又称青衣,多演悲剧主角,如秦香莲。花旦演天真活泼的女青年,重做工和念白,如小青。彩旦演滑稽、奸刁的女性,如媒婆。刀马旦演擅舞的女将,重唱、做、舞,不大开打,如穆桂英。武旦演勇猛的妇女,重武打,如孙二娘。老旦扮演老太婆,用本嗓唱,如佘太君。(其余旦角一律用小嗓唱。)
2、末:扮演男性角色,分为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冲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3、净:又叫花脸,扮演性格、品质相貌特异的男性,一般要画脸谱,用宽音或假音唱,如张飞、李逵、包公等。下又分大花脸(铜锤花脸)、二花脸(副脸)、武花脸、武二花等。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
4、丑:指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角色,以搞笑为特长。常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多为地保一类小人物,也可演正面主角,如七品芝麻官。下面还可分为文丑、武丑、丑旦等。
(二)其他脚色(角色)
1、生:扮演男性角色。老生指中老年男子,都带胡子,故又名须生,如诸葛亮、蔺相如。小生扮青少年男子,不挂胡须,多用尖音假嗓唱,如周瑜、张生。武生扮演武艺高强的青壮年。其中长靠武生用长兵器、穿厚底靴、扎大靠(盔甲),表现马战,如赵云;短打武生用短兵器、穿薄底靴,表现步战,如武松。
2、洁郎:元杂剧中称和尚为洁郎。
3、杂类:大多是脚色不明的其他杂脚,如:孤:官吏,驾:帝王,细酸:秀才或书生,禾:农人,卜儿:老年妇女或鸨儿,孛老:老汉,徕、徕儿:小孩,祗侯:仆人,邦老:盗贼凶徒,曳剌:兵勇。
4、外类:元杂剧的外,可扮男脚,也可扮女脚,也可扮末类脚色,可扮旦类脚色,也可扮净类脚色,大都是末、旦、净行当的次要脚色。五、唱、宾白与科介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六、结构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
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七、结尾
煞和收尾
八、题目正名   北杂剧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表示出全剧的表演纲目,然后再以其中最为精简确当的文字,作为本剧的剧名。举例来说,譬如白朴的《梧桐雨》杂剧的「题目正名」 是:   〔题目〕 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鸳鸯侣   〔正名〕 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梧桐雨」来命名。
再如马致远的《汉宫秋》杂剧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沈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汉宫秋」来命名。 九、其它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西厢记》简介
一、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西厢记》5 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二、故事起源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后来经过金代董解元的扩充、改编,写成《西厢记诸宫调》(习惯称董西厢),使故事有了新的面貌成为青年男女“自由婚姻”的赞歌。到了元代王实甫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故事编写为本杂剧《西厢记》(习惯称王西厢)。三、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张珙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四、成就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五、相关评价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传奇之“冠”,戏文之“祖”。——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何良俊称它为“绝唱”(《曲论》),说“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
王世贞则赞“北曲当以《西厢》压卷”(《曲藻》)。
金圣叹则称《西厢记》为“千古妙文”,称王实甫“天地现身”。
鲁迅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中国小说史略》对《莺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长亭送别
一、字音(红色字)

筵席 玉骢 迍迍 金钏 靥 揾 挣揣 蹙 谂知 玉醅 白泠泠 霎 杯盘狼藉 慰藉 赓 罗帏 青鸾二、王实甫
名德信,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 “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一生共创作了14部杂剧,除《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留有全本外,还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韩彩云丝竹芙蓉亭》各一折。他的代表作《西厢记》。
三、研读文本
问:题目“长亭送别”交代了哪些内容?
(一)、第一部分
赶赴长亭,写的是赶赴长亭路上的场景,集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的心绪。
(二)、第二部分
长亭饯别,写的是在长亭别宴上的场景,突出刻画了崔、张二人分别时痛苦无奈的心情。
(三)、第三部分
长亭分别,写的是莺莺对张生的嘱咐和分手后的情景。四、人物品鉴
1.崔莺莺
追求婚姻自由,对爱情执着,重爱情轻名利,叛逆者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2.张生(张珙,字君瑞)
好学,有智谋,对爱情执着
3.红娘
活泼可爱、大胆热烈
4.老夫人
封建礼教的捍卫者,重世俗名利,不守信用五、主题品析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剧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这折戏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它以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话别以及别后思情为序,展现了一卷情景交融的暮秋别离图,主要通过19支曲子,集中刻画了莺莺送别时深细而复杂的心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的少女形象。莺莺的离愁别绪,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严重束缚和压制。
愿普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六、艺术品鉴
1.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运用儿化词和叠词
3.修辞的运用
典故、对偶、夸张、排比、比喻等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问1: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的景物描绘有何作用?
作者用碧云、蓝天、黄花、西风、大雁、枫叶等意象描画出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秋日送别图,营造了黯然销魂、凄美的意境。
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烘托(渲染)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问2:“晓来谁染霜林醉”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动词“染”
“醉”表达出离人怎样的心情?
设问、拟人、夸张。
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
一个“醉”字,写出经霜的枫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了,突出了离别浓重的愁绪,伤感凄凉。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劝《太和正音谱》
祝肇年先生说:“《长亭送别》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问1:哪些词语能表现出恋恋不舍之情?
问2:三个“恨”字写出了哪些内容?
一“恨”刚摆脱相思之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希望马儿慢走,车儿紧随,两人多呆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越“恨”越深广,表现了离别复杂的感情。
问3:这一曲的“曲眼”是什么?
问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运用的修辞是什么?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问1:这一曲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妙处?
运用排比手法,并多用儿化词和叠词,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的口吻毕现,回环往复的旋律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
问2:这一曲刻画了莺莺怎样的心情?
倾诉她心中的悲苦:眼前车马的行走,让她无心打扮;今后孤单的生活,让她心痛欲碎;叮嘱张生多寄书信。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问:这一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哀景写哀情,烘托了莺莺在别宴上的离愁别恨。
问:【么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李清照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问:曲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问1:怎样理解曲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问2:“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问:从【五煞】到【二煞】刻画出莺莺忧虑、埋怨、不安的心情?这是为何呢?
忧虑:(张生)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埋怨: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娶妻,忘情负义。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问1:曲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忧。
问2:莺莺担忧什么?为什么身为千金小姐的她有此担忧?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一忧张生“停妻再娶妻”,二忧张生“一春鱼雁无消息”,三忧张生“金榜无名誓不归”。
这三“忧”张生体现了古代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在爱情上患得患失的微妙心理,同时也可以看到莺莺对张生的一腔思念以及对张生的试探。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问:曲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作用如何?并与上文哪一曲照应?并与其比较赏析。
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形象地渲染了送别的气氛。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
与【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问1: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问2:“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有什么艺术特色?并再举一例分析。
化虚为实,抽象感情具体化,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别后痛苦的深重。
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等。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长亭饯别含愁绪
天涯有情成眷属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却告了相思回避
怜取眼前人
背诵
1.[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3.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4.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5.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6.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7.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8.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9.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10.[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1.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成语
劳燕分飞: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后世多指夫妻别离。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容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
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形容夫妻相敬。课件25张PPT。王实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矣 。
——江淹《别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初遇 和诗匪惊赖婚赴约佳期拷红长亭鉴赏重点情景交融
思想感情
赏曲词:
【端正好】 【一煞】
【朝天子】 【耍孩儿】
【二煞】 【收尾】送别地点: 长亭---别离
描绘情境:送别途中(途中)——长亭饯别(设宴)——临别叮嘱(离筵)——惜别目送(目送)整体感知情感离愁别恨愁别离怨功名念羁旅
忧重娶送别途中 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名曲欣赏赏析[端正好] :化用了谁的词句?这曲子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所写之景起到怎样的作用?“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空间广阔色彩斑斓
景物(意象的选择)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霜林醉
意境凄美悲凉
染离人泪情悲伤忧愁一切景语皆情语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二、情感的抒发 委婉含蓄:三、动词的运用
恰到好处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
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
经霜 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
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
《长亭送别》[一煞] 改写(1) 青山 你为什么阻隔了送行的目光
疏林 怎么这般无情, 四周升起的暮霭 遮住你远行的背影 夕阳的古道 吹刮着让人心痛的寂静 莫非是马儿也不忍分离 才发出阵阵的嘶鸣 恍惚间 我听到你归来时马啼的声音 为你送行 在这秋风中 在这十里长亭。《长亭送别》[一煞] 改写(2)青山你为何挡住去路?是在挽留谁呢苍翠的树林呀?你为何如此憔悴?傍晚的云气 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小道伴着落日沉静?秋风抚过农田?偶尔听见马蹄声飞扬?将离去的车儿定格 朝天子女主人公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拆鸳鸯在两下里”用怎样的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偶、夸张、比喻,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问:该曲中用了哪几个典故?
问:若把“未饮心先醉”改为“未饮心如醉”,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耍孩儿参考:该句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一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答案:C 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品〈二煞〉情感如果说前面几支曲子主要表达了主人公因离别而引起痛苦、忧伤、悲戚之情以及对功名的轻视和对棒打鸳鸯的怨恨,那么在这一曲中还流露出怎样的心绪?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流露出她对爱情前途的担忧。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中的“一鞭”指的是(??? )A.夕阳一抹???????????
B.远看,四围之山成一线C.张生于烟霭残照中扬鞭远去
D.残照中的一条古道参考:C。小结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说过: 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祝肇年先生说:“《长亭送别》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