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核舟记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核舟记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3 15:1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11* 核舟记
八年级下
看完视频,请你想象“核舟”上的情景。你觉得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核舟记》吧!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初读:晓畅文意
3
细读:核舟之奇巧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7
积累拓展
8
教学环节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重点)
2.梳理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重点)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感受中国艺术文化魅力。
学习目标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未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文学家,著有《茅檐集》。
其父魏大中因上疏弹劾宦官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虞初新志》,明末清初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张潮编辑。张潮,字山来,新安人。除编《虞初新志》外,尚著有《幽梦影》、《花鸟春秋》、《补花底拾遗》等。小说以“虞初”命名,始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虞初周说》,清初张潮的《虞初新志》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
知识必备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限制时长8分钟。
初读:晓畅文意
整体感知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mǐn


ruò
sǎn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rán

chuí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zhuàn
文言翻译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
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
赤壁云。
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直径。
做。这里指雕刻。
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树木。
无不、全都。
模拟。
赠。
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句末语气词。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
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左右。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慢慢地。
起。
一种青翠色颜料。
用颜料等涂上。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
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
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高高的帽子。峨,高。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指手卷的右端。
说话。
靠近。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像。
举。
不相类似。
弯曲。
分明的样子。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撑船的人。
形状像椎的发髻。椎,敲击的器具,一段较大或呈球形。
同“横”。
若……然,好像……的样子。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右边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
人”,其色丹。
船顶,一说指船底。
平。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清楚明白。
篆字图章。
朱红。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
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竟然。
满。
挑选。
长而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重点实词
(1)能以径寸之木 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尝贻余核舟一 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大苏泛赤壁云 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高可二黍许 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径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拟

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有余,多一点儿 
表示约数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石青糁之 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有所语 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其两膝相比者 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佛印绝类弥勒 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矫首昂视 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神情与苏、黄不属 不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慢慢地 

用颜料等涂上
高高的帽子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说话 
靠近


不相类似
(15)诎右臂支船 诎:_________________
(16)珠可历历数 历历:_______________
(17)其船背稍夷 船背:_______________
夷:_________________
(18)钩画了了 了了:_______________
(19)其色丹 丹:_________________
(2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__________________
盈:_________________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_________________
修狭:_______________
弯曲
分明的样子
船顶,一说指船底 

清楚明白
朱红 
竟然

挑选
长而窄
文言虚词
(1)之
①能以径寸之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箬篷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青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左臂挂念珠倚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速记口诀:“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译为“的”;用作动词“去、到、往”;用作助词可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它,指船舱 
代词,指代刻着字的凹处
代词,指代佛印的左膝
代词,代指核舟
(2)以
①能以径寸之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至鸟兽、木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用(来)、拿(来)
连词,表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 
(3)而
①启窗而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顺承,不译
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表并列,可译为“又”“且”“和”
(4)为
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轩敞者为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动词,做(雕刻)
动词,做(雕刻)
速记口诀:“为”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词尾,表示疑问和反诘。
文言现象
1.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 古义: 今义:可以
(3)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 今义:归属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 今义:曾经
“衡”同“横”
零数、余数。
大约。
类似。
竟然。
3.词类活用
石青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右者椎髻仰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东坡右手执卷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人视端容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开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大约
可以
王叔远之“奇巧”是如何通过核舟体现出来的?
细读:核舟之奇巧
学校举办以“课本中的艺术品”为主题的活动。班级选择以《核舟记》中的核雕作为参赛作品,请你为该核雕制作参赛名片。
整体感知
参赛名片 名称
制作者
原材料
尺寸
特点
雕刻人物
其他物件
核雕“大苏游赤壁”
王叔远
桃核
不满一寸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苏轼、佛印、黄庭坚、两舟子
窗、箬蓬、楫、炉、壶、手卷、念珠、对联、提名、篆文
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些部分?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描写部分
说明顺序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空间顺序,先整体再局部
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再介绍船头、船尾、船背。

核舟部位
船头
舟尾
船背
具体部位及特征
顺序
篷:箬竹叶做成
窗:八扇,可开关,雕刻精细;数量之美,对称之韵
雕栏、对联:雕刻花纹,石青涂染
东坡:陶醉在画卷中,豁达放旷
鲁直(黄庭坚):陶醉在画卷中,豁达放旷
佛印:洒脱不群
一楫:横放(桨息舟停)
舟子二人:悠闲自在/专注安然;动静相宜,次序井然
蒲葵扇、炉、壶:各一
题名、篆刻:字迹细小,笔画清楚;黛丹相应,鲜明雅致




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呢?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以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
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
事物的逻辑顺序
作者不仅记述了王叔远可以在“长不盈寸”的桃核上雕刻“大苏泛赤壁”的故事,还赞叹他“技艺灵怪矣哉!”结合全文,想一想王叔远“技艺灵怪”体现在哪些方面?
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如船体长度和高度只有“八分有奇”“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款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
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文章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苏轼是黄庭坚的前辈,所以他是“左手抚鲁直背”,表示爱抚;黄庭坚是苏轼门生兼友人,所以与苏轼共处时,他是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表现出来的是“如有所语”。佛印是僧人,高蹈脱俗,意念高远。两个舟子,一喜动奔放,一喜静安然,动静相宜,互为补充,富有情趣。
于精细微小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如八扇窗,而且是“左右各四”,既有数量之美,又有对称之韵。互相对望的雕栏也是对称的。窗上的对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内容相对。“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分别出自《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两篇千古佳作似乎也参与到雕刻作品之中了。再有如“舟尾横卧一楫”,只六字,于月色水光中桨息舟停,纵游江面,丰富的情景意蕴已经俱在一桨之中了。
思考探究
文章记载了核舟诸多内容,为什么读来却不觉得枯燥繁冗?
1.语言简洁、严密、生动。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官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这样既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后文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合作探究
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而且因未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垂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2.数次运用多变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箸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本文既是一篇简洁、严谨的说明文,更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文。读来仿佛亲见核舟的细节和全貌,充分感受到雕刻者巧夺天工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同时也让我们想象飞驰,不仅得以想见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深厚的友谊和高蹈脱俗的举止,而且自己也仿佛置身于当年的赤壁之下,经历了那个传为千古美谈的夜晚。
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可以虚构,手工艺品当然也可以。王叔远刻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有虚构的成分吗?
补充资料:
根据学者的研究,苏轼先后两次游赤壁时还没有见过黄庭坚,只有书信往来;当年佛印也并不在赤壁一带,而是远在长江下游的润州(镇江)。因此,这三人不可能真的同游赤壁。
积累拓展
王叔远的虚构很合理。佛印、黄庭坚二人都是苏轼好友,黄庭坚还是苏门弟子,也是多次被贬官之人,自然容易与苏轼心灵相通;苏轼的思想中佛道气息浓厚,被贬官时更易倾心佛道,所以在虚构想象中,三人可以同游赤壁。
王叔远的虚构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