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22 14:2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
1.银针是中医针灸常用器械,银的元素符号是(  )
A.Hg B.Ag C.Au D.Al
2.夏日的校园,坐在教室里就能闻到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之间有间隔
3.稀土资源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稀土元素包括镧(La)与钇(Y)等17种元素称作当代的“工业味精”。镧、钇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4.黄金搭档广告中提到的“补足钙、铁、锌、硒、维生素”这里的“钙、铁、锌、硒”指的是(  )
A.原子 B.离子 C.元素 D.单质
5.如图是A、B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B.A、B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BA2
C.两种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两种原子形成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6.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  )
A.质量变小 B.间隔变小 C.体积变小 D.个数变少
7.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8.我国成功研发圆珠笔笔头用新型不锈钢材料,标志着笔头用材料的国产化、自主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笔头不锈钢材料中含有碳、铁、钨等元素。下图是其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的原子核内有6个中子
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一个钨原子的质量为183.8g
D.碳、铁、钨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依次增加
9.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的更快—分子运动加快
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分子体积变大
C.过氧化氢可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D.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原子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10.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离子中核电荷数一定等于电子数
C.原子核的质量约等于电子的质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1.适量食用富含硒元素的食品,可以缓解衰老。如图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硒的原子序数是34
B.图中n的值为8
C.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1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H2O2 B.H2O C.O2 D.CO2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臭氧的化学式是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O2,并放出大量的热。O3的氧化能力比O2强得多。若将O2通过臭氧发生器,在无声放电条件下,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O2中含有约3%的O3。
臭氧在地面附近的大气层中含量极少,在离地面约25km处有一个厚度极薄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超音速飞机排出废气中的CO、CO2、NO等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致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1)请写出一条有关O3的物理性质   。
(2)O2和O3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看到   的现象。
(4)在臭氧发生器中,将O2转变为O3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5)可以采用   的方法保护臭氧层(答一点即可)。
14.已知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电子,形成   离子,带   个单位的   电荷.
15.物质的世界五彩缤纷,而构成物质的微粒却又充满神奇色彩.下面是探究微粒性质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现有ABC三个烧杯,在A烧杯中加入浓氨水,在B烧杯和C烧杯中分别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和水.此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是   ,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C烧杯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2)在课堂演示实验时,老师按图2所示将红墨水和酒精分别混合后,可以观察到两支细玻璃管中都出现了一段空柱,但是细玻璃管   (填“a”或“b”)的实验现象更明显,试分析其原因是   .
16.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5    B 硼 (10.80) 6  C 碳 (12.01) 7  N 氮 (14.01) 8  O 氧 (16.00) 9   F 氟 (19.00)
13  m 铝 (26.98) 14  Si 硅 (28.09) 15  P 磷 (30.97) 16  S 硫 (32.06) n  Cl 氯 (35.45)
(1)用m代表的13号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它属于第   周期的元素.
(2)氧元素的原子序数n等于   ,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3)氧、氟、硫、氯元素都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   (填“得”或“失”)电子,趋向于稳定结构.
17.(1)某同学用氯酸钾制取了8g的氧气,则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L?若这些氧气来自于空气则需要空气多少L?(氧气的密度1.43g/L ,空气的密度1.29g/L)
(2)某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6,相对原子质量为56,则它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是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解:A、Hg是汞元素的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B、银的元素符号是Ag,故选项正确.
C、Au是金元素的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D、Al是铝元素的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答案】B
【解析】【解答】A. 花香四溢不能说明分子质量很小,故不符合题意。
B. 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花的香味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使人感觉到了香味,说明分子的不断运动。故符合题意。
C. 花香四溢是香味分子的一种性质,不能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D. 能嗅到花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和分子间的间隔没有太大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在不断的无规则的运动。
3.【答案】A
【解析】【解答】原子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镧、钇原子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原子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进行分析。
4.【答案】C
【解析】【解答】黄金搭档广告中提到的“补足钙、铁、锌、硒、维生素”这里的“钙、铁、锌、硒”指的是黄金搭档中的物质中含有钙、铁、锌、硒元素,这些物质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不是单质;
故答案为:C。
【分析】宏观上,元素组成物质。
5.【答案】B
【解析】【解答】A、A的核电荷数为17,B的核电荷数为12,所以A、B不属于同种元素,故A不符合题意;
B、A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状态,B原子容易失去两个电子达到稳定状态,那么A、B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BA2,故B符合题意;
C、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A原子通过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离子,电子层数为3;B原子通过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离子,电子层数为2;两种原子形成离子的电子层数不相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
B、根据两原子得失电子情况,结合化学式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书写化学式;
C、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根据两原子得失电子情况判断。
6.【答案】B
【解析】【解答】解: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有较大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而不是质量变小,故选项错误.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正确.
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而不是体积变小,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而不是个数变少,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7.【答案】A
【解析】【解答】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引起的,选项符合题意;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选项不符合题意;
C、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24m3的钢瓶中,是因为石油气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石油气分子间隔变小,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改变分析;
B、根据闻到香味是分子运动分析;
C、根据气体压缩是分子间隔改变分析;
D、根据分解反应可证明分子可分分析。
8.【答案】D
【解析】【解答】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56;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56-26=30,说法不符合题意;
B、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说法不符合题意;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3.8,而不是一个钨原子的质量为183.8g,说法不符合题意;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碳、铁、钨的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则核外电子数依次增加,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9.【答案】B
【解析】【解答】A、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更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比较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也就越快,所以湿衣服更容易干。故A说法不符合题意;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不发生改变,改变的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故B说法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实质是,过氧化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结合形成一个水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形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水分子、氧分子聚集形成水和氧气。故C说法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来作保护气,是因为稀有气体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2),都是达到了稳定结构,不易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来作保护气。故D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分析;
B、根据状态变化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分析;
D、根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分析。
10.【答案】D
【解析】【解答】A、原子核内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故A不符合题意;
B、离子中核电荷数一定不等于电子数,故B不符合题意;
C、原子核的质量约等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故C不符合题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
B、离子是由原子得电子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因此离子中核电荷数一定不等于电子数。
C、电子的质量相对于原子核的质量非常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原子核的质量约等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
D、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因此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1.【答案】A
【解析】【解答】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硒的原子序数为34,说法符合题意;
B、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34=2+8+n+6,得n=18,说法不符合题意;
C、硒元素名称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说法不符合题意;
D、由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元素周期表一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最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每一部分的含义进行分析。
12.【答案】C
【解析】【解答】解:A、H2O2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H2O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B不符合题意;
C、氧气O2中含有氧分子,故C符合题意;
D、CO2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由题意,含有氧分子的为氧气或空气,应为空气中含有氧气这种物质.则知正确答案.
13.【答案】(1)淡蓝色气体
(2)由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
(3)火星复燃,并剧烈燃烧
(4)化学
(5)使用清洁能源;禁用含氟冰箱
【解析】【解答】(1)臭氧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属于臭氧的颜色、味道、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2)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由O2和O3可知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3)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臭氧的氧化能力比氧气(O2)强得多,所以臭氧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4)在臭氧发生器中,氧气能被转化为臭氧,臭氧与氧气不同,是新物质,所以这是化学变化,(5)由题意可知,应采取减少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的排放,不使用制冷剂“氟利昂”的方法来保护臭氧层。
【分析】(1)根据O3的物理性质解答即可;
(2)根据由于结构不同,造成了他们性质的不同;进行解答;
(3)根据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O2,并放出大量的热.O3的氧化能力比O2强得多,进行解答;
(4)根据化学变化解答;
(5)根据超音速飞机排出废气中的CO、CO2、NO等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致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进行解答。
14.【答案】失去;钠;1;正
【解析】【解答】解:由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所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掉去电子,形成钠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故答案为:失去;钠;1;正.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和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目之间的关系分析回答.
15.【答案】(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AC烧杯不变色,B烧杯由上而下逐渐变红;对比,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b;水的密度比酒精密度大,a中加入时已经更多混合
【解析】【解答】解:(1)图1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B中时,能和其中的水结合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此实验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C烧杯不变色,B烧杯由上而下逐渐变红;
C烧杯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对比,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故填:微粒是不断运动的;AC烧杯不变色,B烧杯由上而下逐渐变红;对比,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2)按图2所示将红墨水和酒精分别混合后,可以观察到两支细玻璃管中都出现了一段空柱,但是细玻璃管b的实验现象更明显,试分析其原因是:水的密度比酒精密度大,a中加入时已经更多混合.
故填:b;水的密度比酒精密度大,a中加入时已经更多混合.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16.【答案】(1)Al;二
(2)8;16.00
(3)非金属;得
【解析】【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13号元素是铝,元素符号为Al;位于第二周期;故填:Al;二;(2)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周期中原子序数从左向右逐渐递增,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故填:8;16.00;(3)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可辨别氧、氟、硫、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填:非金属;得.
【分析】(1)根据元素符号的写法来分析;(2)根据元素周期律以及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3)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可辨别氧、氟、硫、氯元素的种类.
17.【答案】(1)解:气体的体积=气体的质量÷气体的密度,氧气的体积为 ≈5.6L;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空气的体积为5.6L×5=28L
(2)解: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中子数=56-26 =30;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是30-26=4。
【解析】【分析】(1)根据 气体的体积=气体的质量÷气体的密度及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分析;
(2)根据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