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8 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俄国的农奴
壹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背景:
2.表现:
①二战后,东欧、亚洲、拉美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②冷战局面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已保持一致
斯拉夫 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民主德国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拉美一国
古巴
中国 老挝 越南
朝鲜 蒙古 柬埔寨
①从一国到多国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②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面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何反应?
①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②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③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表现:
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特点:
目的: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表现:
②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经济上:1949年建立“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经互会旗帜
17:7
目的:
经互会
实质:
影响:
为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推广
初期促进东欧各国经济、社会发展
后期弊端日益显露,引发东欧剧变
漫画说明苏联模式的推广,同时表明东欧国家希望通过改革摆脱苏联控制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表现:
③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与中国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1953—1957年,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中苏友好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用
①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②对反击美国“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
③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俄国的农奴
贰
苏 联 改 革
斯大林苏联政治家,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回忆所学知识,斯大林对于苏联有哪些贡献?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些成就?
领导两个五年计划,是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领导苏联军民抗击法西斯,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二.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1964年)
1.原因:
2.重点:
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阻碍苏联的发展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农业
匈牙利布达佩斯街头被推倒的的斯大林像及头被遗弃的关像
二.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1964年)
赫鲁晓夫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1953年—1964年),担任期间,主持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受害者平反,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经济上调整农业政策和改进农业管理;改革工业管理,民生经济得到改善。但“秘密报告”(对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骚乱。20世纪60年代,主导中苏交恶。冷战中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3.内容:
内容 政治 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但失败告终
二.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1964年)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暴行,掀开世界范围“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斯大林时代,停止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全盘否定斯大林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产生极大消极影响。
4.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对苏联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弊端(败因)
②敢于向旧政治经济体制挑战,揭开苏联改革序幕
很多赫鲁晓夫的照片里都有玉米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项目 粮食年均产量 肉类年均产量 庄员月均收入
1951-1955 粮食年均产量 570万吨 25卢布
1961-1965 1.303亿吨 930万吨 51.3卢布
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共收获谷物5850万吨,由于缺乏卡车、人力、粮仓,未能在冬季到来之前把庄稼全部收割完毕,大量粮食在运输途中损。1960年苏联玉米扩大为2800万公顷。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如何理解材料中的“掘墓人”和“守墓人”?
掘墓人:
守墓人: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改革并未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三.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被授予元帅军衔。二战时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政变。任期间苏联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1982年11月10日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十五枚、奖章十八枚,外国勋章四十二枚、奖章二十九枚。其中,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和波兰“勇士勋章”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年代被剥夺。
1.原因:
2.内容:
①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②美苏冷战的需要
内容 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3.结果:
4.评价:
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①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②军备竞争,加重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在为苏联经济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86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86 656 121
1978 656 1016
战略轰炸机 1986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86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现役武装部队 1986 350 340
1978 210 440
坦克 1986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86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86 360 320
1978 172 240
戈尔巴乔夫,苏联末任领导人,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唯一一任总统(1990年3月—1991年12月25日)。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05年6月,德国统一委员会给他颁发“阿尔法检查站”德国统一奖。当地时间2022年8月30日,戈尔巴乔夫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91岁。
1.原因:
2.特点:
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先经济,后政治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领取救济的群众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改革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苏联的国民经济从1989年起开始负长,1990年比1989年下降4%,1991年比1990年又下降5%。
内容 经济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推行私有化。但总体效果不佳。
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3.内容: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4.结果: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5.评价: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指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解体的事件。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6日,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6.实质:
7.影响:
否定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①苏联处于无政府状态,局势失控
②未突破苏联模式,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 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
有人说他是思想上的花花公子,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够坚定,他的改革失败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措施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经济改革,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先经济改革、 后治
结果
评价/影响
①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1953年-1964年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失败
1964年开始
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失败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1985年开始
①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②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失败
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去控制;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俄国的农奴
叁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五.东欧剧变(1989-1991)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1.时间:
1989年下半年开始
2.表现:
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3.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4.特点:
时间短、变化大
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通过并入西德方式完成德国统一。统一后的德国成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四个占领国特权全部取消。统一后德国继续留在欧洲共同体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
这些事情来的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五.东欧剧变(1989-1991)
5.代表:
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①不能照搬他国模式
②制定合乎国情的政策
7.启示:
6.原因:
①照搬苏联模式(根)
②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③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波兰剧变
南斯拉夫解体
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匈牙利剧变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两德统一
和平演变不同主义国家间所采取“超越遏制战略”,以使对方国家制度发生变化。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毛泽东最先觉察到“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并且号召共产党人同这种危险作斗争的领导人。
六.苏联解体 1991年
1.原因: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 )
②苏联模式严重弊端(根)
③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
④八一九事件(催化作用)
2.方式:
和平方式
12月21日
《阿拉木图宣言》
8月19日
八一九事件
12月25日
戈尔巴乔夫辞职
12月26日
苏联停止存在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以57.3%赞成票当选俄罗斯第一任总统,执政时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制,采取“休克疗法”让俄罗斯联邦经济濒临崩溃。在任期间四次访华。1999年12月31日辞职普京作为接班人。2007年4月23日,因心脏病逝世,享年76岁。
六.苏联解体 1991年
3.概况:
①1991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控制全局
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
4.实质: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5.影响:
①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
②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③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为欧盟的扩大创造条件
④军事威胁减轻,欧洲各国更注重经济发展
叶利钦
说一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①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背景:
表现:①从一国到多国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②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影响:
课后小结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原因: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阻碍苏联的发展
重点:农业
内容:①②
评价:
原因:①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②美苏冷战的需要
重点:重工业
内容:
评价:
原因: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特点:先政治后经济
内容:经济 政治
评价:
课后练习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把革命重点放在农业 B.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
C.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3.20世纪九十年代初给各个前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为东欧剧变大潮画上句号的历史事件是( )
A.波兰政变 B.罗马尼亚政变 C.德国统一 D.苏联解体
C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