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了解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能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
3、懂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
4、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从一国到多国
3.影响: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1.背景:
①二战后,东欧、亚洲、拉美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②冷战局面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已保持一致
(1)东欧: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
(2)亚洲:中国、朝鲜、越南
(3)拉丁美洲:古巴
东欧八国-波兰捷克等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表现:
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特点:
目的: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美苏冷战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实质: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4.表现:
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经济上:1949年建立“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目的:
实质:
影响:
为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社会主义改造。苏联模式的推广
有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但也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17:7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5.中苏建交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1953—1957年,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1953年3月,莫斯科举行
斯大林哀悼仪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把苏联改没了
1.斯大林模式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改革迫在眉睫。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原因:
①苏联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②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2.重点:农业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改革失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全盘否定,
引发思想混乱
不符合苏联国情
赫鲁晓夫
改革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广种玉米宣传画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54年苏联建成世
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1957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加加林乘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
当苏联政府在“冷战”中保持高昂和激烈态势时,国内的经济状况却是每况愈下。粮食产量下降,对城市和工业的供应严重不足,各个共和国、州和边疆地区纷纷向中央报告食品短缺,不仅肉、油、牛奶,而且人民生活最必需粮食和粮食制品以及糖等供应都极为困难,随即物价上涨……与此同时,苏联开始向西方国家,主要是自己竞赛的对手——美国大量进口粮食。 ——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3.评价: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对苏联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弊端(败因)
②敢于向旧政治经济体制挑战,揭开苏联改革序幕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超级强国。 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1982年因心脏病去逝。
时间
内容
结果
评价
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1964年-1982年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1964
1982
第一阶段
70年代初期
第二阶段
推行新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停滞不前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反映了苏联经济的何种弊端?
图中抱着孩子的农妇一边拉着犁一边抱怨农具的落后,她的丈夫一手扶犁一手指着坦克车队说:“可是我们能制造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呀!”
据材料分析苏联经济的痼疾是什么?
材料:苏联单位产品消耗量要比美国大得多,如切屑机床的金属耗用量比美国同类产品高1-1.5倍。苏联农业劳动生产率在1976-1980年平均只及美国的20%-25%。——郭春生《勃列日涅夫18年》
苏联经济结构更加畸形
经济痼疾: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三.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原因:
特点:
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1991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推行私有化。但总体效果不佳。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先经济,后政治
戈尔巴乔夫
我给中国朋友的
忠告是: 不要搞什么
‘民主化',那样不
会有好结果! 千万
不要让局势混乱,
稳定是第一位的。"
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东欧剧变的概况:
三.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②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
③表现: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④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⑤特点:时间短、变化大
⑥代表: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①背景;60年代: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80年代末: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波兰剧变
南斯拉夫解体
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匈牙利剧变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两德统一
方式:(1)和平(波兰、德国等); (2)暴力(罗马尼亚)。
实质:社会制度的改变(由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三.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原因
①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
③外部原因: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2.东欧剧变的概况:
启示:不能照搬他国模式
制定合乎国情的政策
三.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3.苏联解体
标志着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
①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宣告失败;
④1991年,苏联解体(1922—1991)(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②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
③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加快;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一个时代戛然而止!
见证历史时刻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
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人民日报》评论苏联解体20年时称,这“不仅割断了一个大国苦难辉煌交织的历史,也将世界推入单极时代。”
三.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红旗落下
标志着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
(1)苏联解体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实质:
①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②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3)影响:
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对世界格局:标志两极格局(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三.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方式:和平方式
思考·探究
如何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有何认识?
观点: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认识: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从中苏改革的结果,谈谈有何启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
力;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
持改革开放,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
合国情。
布拉格之春
发展中国家
世界多极化趋势:由一个国家主宰他国命运和左右世界形式的局面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多极化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
一种趋势
动态发展过程
没有定型成新格局
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
称霸
单极
一超多强局面
美国
中国
日本
俄罗斯
欧盟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理论创立
尝试
现实
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
巴黎公社
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
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挫折
东欧巨变 苏联解体
曲折中发展
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国名 时间
中国 1949年10月1日
越南 1945年9月2日
朝鲜 1948年9月9日
古巴 1959年1月1日
老挝 1975年12月2日
课堂巩固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把革命重点放在农业 B.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
C.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3.20世纪九十年代初给各个前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为东欧剧变大潮画上句号的历史事件是( )
A.波兰政变 B.罗马尼亚政变 C.德国统一 D.苏联解体
C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