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22 15:2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单选题
1.河南博物院馆藏丰富。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玉柄雕琢 B.骨笛打孔 C.彩陶烧制 D.金简刻字
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用胶带粘合破损书画 B.用白醋泡制软壳鸡蛋
C.用钢丝球擦除灶具污渍 D.用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3.古诗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2023年第19届杭州亚运会呈现了一届颇具“中国特色、地方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下列亚运会事项与化学无直接关系的是(  )
A.火炬燃料的选择
B.藤球材料的性质
C.场馆的灯光如何布置
D.举重运动员比赛前抹在手上滑石粉的成分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节约药品,实验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B.为防止液体滴出,取液后的滴管应平放或倒置
C.为防止事故发生,实验室中鉴别一种试剂是否是食盐,不能尝味道
D.为闻到药品的气味,应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
6.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为2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3mL,则实际量取液体体积为(  )
A.大于17mL B.等于17mL C.无法判断 D.小于17mL
7.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风力发电 B. 海水晒盐
C. 菜刀生锈 D. 榨取果汁
8.向量筒中注入水,仰视读数为36mL,倒出一部分水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倒出来的水的体积(  )
A.等于16 mL B.大于16 mL C.小于16 mL D.无法确定
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测定水温
C.读体积 D.点燃酒精灯
10.两位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甲同学俯视读出液体体积为32mL,倒出部分液体后,乙同学仰视读出液体体积为24mL,则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大于8mL B.小于8mL C.等于8mL D.无法估计
11.如图所示,能说明装置漏气的是(  )
A.实验1中将试管浸入冰水里,烧杯中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
B.实验1中用手紧提试管外壁,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C.实验2中向外拉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下端冒出气泡
D.实验2中向里推注射器后塞,长颈漏斗内无明显变化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气体,熔点 163.6℃,沸点 151℃,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NO不稳定,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NO2)。汽车尾气(含有CO与NO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使CO与NO反应,生成两种气体,一种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多的气体,另一种是光合作用的原料。NO被发现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各组织中。1992年被美国Science 杂志评选为“明星分子”。NO在心脑血管调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是心脑血管的保护神。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NO的物理性质   (填序号)。
A 密度略大于空气 B 不易溶于水 C 易与空气反应
(2)NO不稳定的原因是   ,NO可用   法收集。
(3)NO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   。
13.化学之旅从    开始,然后通过科学探究解决它.科学探究一般包括    、    、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和   ),    ,交流评价.
14.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   。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   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加热应该用   。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这个化学变化   。
1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填写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的空格:
(1)将试管套入试管夹时,应从试管   底套入(选填“底”、“口”)。
(2)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
(4)给试管加热时,都要先要给试管预热   ,再加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 ABD.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ABD错误;
C.烧制陶器是化学变化。瓷器的烧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
2.【答案】B
【解析】【解答】A、用胶带粘合破损书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白醋泡制软壳鸡蛋,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所以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鸡蛋壳逐渐消失,一定含有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C、用钢丝球擦除灶具污渍,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虽然煮沸确实能够降低水的硬度,但如果我们煮沸的水是不含钙镁离子的软水,那么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注意题干问的是“一定含有”,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据此分析
3.【答案】C
【解析】【解答】A、野火烧不尽,包含着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蜡炬成灰包含着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燃烧爆炸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答案】C
【解析】【解答】 A、火炬燃料的选择,是研究燃烧反应,燃烧反应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与化学有直接关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
B、藤球材料的性质,是研究材料的性质,与化学有直接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
C、场馆的灯光如何布置,属于艺术研究领域,与化学无直接关系,故C项符合题意;
D、举重运动员比赛前抹在手上滑石粉的成分,是通过研究滑石粉的成分来判断为什么作此用途,与化学有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制法和用途,解答此题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判断是否属于化学研究领域。
5.【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实验剩余药品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为防止污染,不能放回原瓶,故错误;
B、取液后的滴管不可平放或倒置,以防止污染胶头,故错误;
C、实验室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正确;
D、闻药品的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向鼻子扇动,不能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故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实验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进行分析;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C、根据实验室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进行分析;
D、根据闻药品气味的注意事项分析.
6.【答案】D
【解析】【解答】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值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2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3mL,实际体积等于3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17mL。
故答案为:D。
【分析】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7.【答案】C
【解析】【解答】解:A.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榨取果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8.【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示数为36mL,实际液体的体积大于36mL,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20mL;则实际倒出的水的体积为大于16mL.
故选B.
【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9.【答案】B
【解析】【解答】A、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向手心,瓶塞要倒放,试管口要紧紧挨着试剂瓶口,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温度计测定水温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这样易引发火灾,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液体取用方法分析;
B、根据测定水温操作分析;
C、根据量筒读数操作分析;
D、根据酒精灯操作分析。
10.【答案】B
【解析】【解答】因为俯视读数偏大,所以该量筒内的液体的实际体积小于32mL;而仰视读数偏小,所以倒出部分液体后,剩余的液体体积数应该是大于24mL;故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的体积小于8mL。
故答案为:B。
【分析】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11.【答案】D
【解析】【解答】A、实验1中将试管浸入冰水里,烧杯中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A答案不符合;
B、实验1中用手紧提试管外壁,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B答案不符合;
C、实验2中向外拉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下端冒出气泡,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C答案不符合;
D、实验2中向里推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D答案符合;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12.【答案】(1)A B
(2)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排水
(3)NO是心脑血管的保护神
【解析】【解答】(1)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腐蚀性等。
A 密度略大于空气,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此选项正确;B 不易溶于水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此选项正确;C 易与空气反应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此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B。
(2)NO不稳定的原因是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NO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3)根据题给信息可知,NO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NO是心脑血管的保护神。
【分析】(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一氧化氮和氧气能反应进行分析
(3)根据一氧化氮的性质进行分析
13.【答案】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解析】【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交流评价.
故答案为: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分析】此题考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得出实验结论、交流评价.
14.【答案】(1)漂浮在水面上;小
(2)焰心;内焰;外焰;a;外焰;外焰
(3)水雾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
【解析】【解答】(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漂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2)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焰心、内焰、外焰。外焰的温度最高,故a处的木棒最先碳化。加热时应该用外焰加热。(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现象,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用文字表达式表示这个化学变化是_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
【分析】(1)根据蜡烛密度小分析;
(2)根据蜡烛火焰的三层及外焰温度最高分析;
(3)根据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及二氧化碳、水的验证方法分析。
15.【答案】(1)底
(2)灯帽
(3)1/3
(4)预热
【解析】【解答】(1) 将试管套入试管夹时,为防止试管夹上脏物掉入试管污染试剂,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套入。
(2)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以防止火焰进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燃烧。
(3)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为防止液体沸腾溅出,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4) 给试管加热时,为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都要先要给试管预热,然后再固体药品部位加热。
【分析】(1)根据试管夹的使用要求分析;
(2)根据酒精灯使用方法分析;
(3)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药品用量分析;
(4)根据加热试管中药品的注意事项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