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毛坦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毛坦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3 15:01:52

文档简介

固镇县毛坦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 12 月月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至八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初,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他自己“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A.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储备干部条件 B.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2.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表,推动这一时期棉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纱锭(枚) 布机(台)
1913 482192 1986
1914 544780 2316
1918 647570 2736
1919 658748 3839
1920 842894 4139
1921 1248282 43139
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
B.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辛亥革命和一战的爆发
D.群众性的抵制日货倡导国货的爱国运动
3.新文化运动期间,《新妇女》《妇女评论》《劳动与妇女》等报刊不断涌现,“英雄”“她”等新词汇也流行一时。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白话文的全国普及 B.主要探讨男女平权的问题
C.重视社会问题的根本改造 D.冲击了传统的思想与道德
4.阅读下表可知,民国初年
时间 事件
1912 年 1月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1912 年 2 月 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
1912 年 2月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 年 3 月 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
1912 年 4 月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1915 年 12月 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
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5.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要求中国与之采取一致行动对德宣战,并答应借给军费。但美国在得知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后,考虑到中国若参战必有利于日本,遂指使黎元洪伙同国会反对参战,此即所谓“府院之争”。材料表明“府院之争”的实质是
A.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 B.国内各个政党之间的矛盾
C.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的争夺 D.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之争
6.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下面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源于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8.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9.20世纪 30年代中后期,国民政府指定四大银行为官方货币的法定发行机构。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部长除同时担任中央银行总裁外,还以其家族的名义先后创办、接收了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四明银行、山西裕华银行等金融机构。材料可用于研究
A.国民党专制统治 B.官僚资本的膨胀
C.关税主权的收回 D.民族工业的振兴
10.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法规中一度禁止土地租佃,致使政府公地、红军公田、老幼病疾家庭土地难以耕作的问题凸显出来。在后来的实践中,根据地逐步放开对土地租佃的限制,并最终确立了租佃相对自由原则。这
A.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丰富了土地革命的内容
C.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胜利
11.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A.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
C.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D.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
12.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将“反蒋抗日”的口号改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这主要是为了
A.贯彻“三三制”原则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D.开展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13.从 1937年9月到1938 年 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军、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牵制敌人兵力近 30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遍布华北、华中9省。 当时,敌后斗争
A.促进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
C.加速了中华民族抗战的胜利 D.率先在占领区展开反攻斗争
14.抗日根据地内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会员,大儿子是工救会会员,母亲是妇救会会员,小儿子是青救会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员,在各自岗位上分工合作。这种情形
A.得益于土地革命的推行 B.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C.推动了民族革命的进程 D.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性质
1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A.平津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淮海战役胜利后
16.1947 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绝对不许重复1931-1934 年对资产阶级经济成份所采取的政策——过高的劳动条件,过高的所得税率,不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目标,而以片面的所谓劳动者福利为目标。这旨在
A.明确党的阶级属性 B.保障解放战争胜利
C.转移党的工作重心 D.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2分。
17.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果甚多。 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政府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 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二 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的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6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50字左右)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因此,他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摘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并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哪些准备条件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形成了怎样的革命思想 指出“江西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 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下图为中国的十四年抗战示意图。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 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两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937 年 7月7 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2007 年第3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9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日教科书对抗战爆发叙述的不同之处,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9分)固镇县毛钽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DAACADB
B
D
BACA
0
1.A
2.C
根据材料信息,从1913一1921年,我国纱锭和布机数量均呈增长态势,根据史实可知,该时期辛亥革命爆
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一战爆发后列强忙于一战,中国获得了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这是中国近代
经济发展短暂的卷天,这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甲午战
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群众性的抵制日货倡导国货的爱国运动是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A、B、D三项排除。
3.D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问题、男女平权等思想受到关注,这冲击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
想与道德,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白话文在全国的推广,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前期
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男女平权并未成为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新文化
运动重视社会问题的根本改造,故C项错误
4.A材料反映了1912年到1915年,民主政治发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进而称帝,民主实践出现偏差,故A
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反映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故BC两项错误:袁世凯篡
夺革命果实进而称帝说明政治民主化遭遇挫折,故D项错误。
5.A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所学知识可知,“府院之争”本质上是美日之争,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6.C7.A
8.D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可以判断此革命指的是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北伐战争的成果,D项正确。国共两
党合作是国民革命的前提,A项顿倒了两者的关系,错误;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
务,与北伐载争的成果不符,B、C两项错误。
9.B依据材料“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部长除同时担任中央银行总裁外,还以其家族的名义先后创办、接收了中国
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四明银行、山西裕华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材料时间20世纪30年代,可以看出是
抗战时期,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关税主权
的收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工业的振兴,排除D项。
10.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既有公地,公田,也有农民的私有土地,租佃相对自由原则的确立符合
根据地实际情况,有利于经济发展,丰富了土地革命的内容,故选B;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
命军来到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A项排除:租佃相对自由原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体现,C
项排除:国民革命失败后,进入国共十年对時时期,D项排除。
11,D根据材料中“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
其歼灭”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
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国民党军队被迫转变战略部署,为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作了铺垫,D
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排除;三大战役扭转了国共力量
的对比关系,B顶排除;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从数条主义中解放出来,C顶排除。
12.B
13.A由材料中“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
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而材料信息“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牵制敌人兵力近30万人”表
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的武装力量,成为插向日军背后的一把尖刀,钳制了日军的兵力,
支援和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战斗,促进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故A项正确,排除B、C两项。D项说法与史
实不符。
【高一12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4230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