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安庆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3 15:0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庆市两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
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1.据利簋铭文记载,西周早期一名叫利的官员跟随武王参加伐商战争,胜利后得到超乎自己阶级地位的大量青铜赏赐。利没有把这些昂贵材料铸造为铜币,而是铸造了既可供奉祖先、又可体现自身地位的重要礼器——簋,即利簋。这反映了( )
A.周天子地位逐渐衰微 B.国家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周初出现私营手工业 D.周人有“礼”的政治理念
2.下面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郡县数时期 西汉 三国 西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4郡50县 5郡70县 7郡43县 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4郡51县 6郡58县 7郡19县 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1郡9县 2郡14县 1郡5县 5州28县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3.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 )
A.《浅议商代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D.《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4.据古希腊和罗马相关法律规定,成年男女必须在规定的年龄时段内结婚,适婚女子不结婚会被认为是极不名誉的事,男子过了婚龄仍不结婚生子是违反神意的,并会被处以罚款、剥夺在遗嘱上自由授予财产等权利。这说明古希腊罗马( )
A.公民个人利益完全被忽视 B.法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C.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 D.崇尚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
5.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规定,国中“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这一规定(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打击了贵族特权
C.加剧了诸侯混战 D.瓦解了土地制度
6.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而“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士人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这反映了( )
A.科举选才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7.隋朝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入仕”,唐朝时,除现任官员、工商业者和宗室子弟不得应举外,一般士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到了宋朝,凡应试者,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年龄大小,甚至“工商杂类”出身之人,皆可投牒自进。这意味着( )
A.商人获得了更多政治权利 B.科举成为主要的选官途径
C.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扩大 D.官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8.汉代中央监察权统归御史府系统,西汉后期建立了专门行使监察权的“御史台”,东汉末,御史中丞可直通天子。这反映出汉代( )
A.中央权力制衡机制形成 B.行政体系日臻完善
C.监察主体的独立性增强 D.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9.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位学者认为西方政党政治( )
A.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 B.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
C.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 D.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
10.公民法时代的罗马法程序极其繁琐。例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时,当事人双方必须亲自到场,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规定的动作,交易才能生效。据此推断当时( )
A.罗马地区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B.罗马人对交易安全不够重视
C.法律程序受自然法精神影响 D.罗马法律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11.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这说明罗马法( )
A.具有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 B.以封建神学思想为指导
C.否定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是近代欧洲民法的基础
12.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13.明代吕坤的《新吾吕先生实政录·乡甲约》记载:民间纠纷,“甲长报知约正副,即与扶理”。清代亦沿袭此制。比如,《牧令书》记载:约长“一闻地方有口角吵嚷之事,即行飞往排解,务使民勿斗争”。由此可知,乡约( )
A.取代了里甲组织 B.有利于稳定地方秩序 C.以官方法律为基础 D.反映了社会动荡
14.下表为唐代都督府与都护府比较一览表。据此得出( )
项目 都督府 都护府
分布格局 边疆防御体系处于内层 居于都督府的防御之外
管辖地区 多是内附的边疆民族 身居边疆民族地区
A.都督府与都护府之间相互牵制 B.都护府摆脱了中央政府的束缚
C.两者加强了对边疆的有效治理 D.唐朝形成完善的都护管理制度
15.有学者认为,“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的动因并非如秦汉帝国一样源于军事抵抗或征服的目的,而是具有强劲的内部原生动力”。这种“内部原生动力”主要是指( )
A.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 B.华夷观念的日益淡化
C.繁荣发达的贸易网络 D.科学技术的持续强大
16.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这表明我国( )
A.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
C.确立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17.下图是1949年~1956年《人民日报》中“独立自主”一词的使用频率,其变化呈现“V字形”。这说明我国( )
A.一边倒外交政策影响巨大 B.推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C.外交策略更加灵活务实 D.与西方国家关系降到冰点
18.如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 ”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中国 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甲是苏联、乙是中国、丙是美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19.“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材料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 )
A.天主教统治地位已丧失 B.宗教信仰意识的淡薄
C.欧洲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D.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
20.1978年邓小平发表讲话时提出:“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这一讲话( )
A.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 B.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推进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21.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22.图为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 )
①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
③实行“改土归流”; ④推行“海禁闭关”。其中在丙处采取的措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3.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据图画内容可以推知( )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 B.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C.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 D.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
24.“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节,分别由官府予以录用。”此规定应出自:( )
A.新政时期更新选官制度 B.清政府时期《奏定学堂章程》
C.南京临时政府法规草案 D.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草案》
二、非选择题(25题16分,26题22分,27题14分,共52分)
2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其发展演变中,中央集权不断巩固和加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6分)
材料一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威不逮元”。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10分)
26.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 主要制度
西周到春秋 世官制
春秋战国 举荐、军功授爵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清 科举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等
(1)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表中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简要说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1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它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时期 外交战略 内容
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 “结盟外交” 与苏联结盟而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
20世纪80、90年代 “不结盟外交” 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
21世纪以来 “共同发展”外交 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摘编自甘儒新刘益梅《论建国以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发展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时俱进”。(14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A D D D D B A C C C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A B C B C D B C C B
二、非选择题(25题16分,26题22分,27题14分,共52分)
25.(1)特点:官员从世袭变为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6分)
(2)特征: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4分)
历史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分)
26.(1)答案:参考示例:先秦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关系;汉代察举制主要考察官员的德行;魏晋九品中正制主要考察官员的家世;隋至清朝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主要标准是官员的才学。
(10分)(或从选官方法、选官范围作答均可)
(2)答案: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答出三点给6分)
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察;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6分)
27.建国初期,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为保障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3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重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调整,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开展全方位外交,“不结盟外交”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外交环境。(3分)
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仅着眼自身发展,还就世界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3分)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立足国家利益,适时进行调整,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正义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