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千克、克、吨(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千克、克、吨(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22 11: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千克、克、吨教学设计
课 题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内容,与时间和长度的学习一样,在质量单位的学习过程中,强调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掂一掂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 本单元编写特点: 借助熟悉的物体认识质量单位,积累直观经验。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质量单位,建立质量概念。 课时安排: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1课时 1吨有多重(认识吨), 1课时
设计理念 这是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重点是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常常是简单地认为只要学生明确质量单位间的进率,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填写出单位名称就可以,而忽略了“探索知识”的过程带给学生的只是体验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才能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体验即经验。所以在教学时,不仅需要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更应该注重学生活动的实效性,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具体而真实地感知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建立准确的质量概念。
教学目标 结合“称体重”的现实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千克”和“克”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任务一】 活动1:独立观察主题图,小组互助找出有关信息: 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他们分别有多重 谁的体重更重一些? 你是怎样知道的? 活动2: 交流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小组交流在哪见过秤,什么样的? 认识托盘秤,学会看上面的读数。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活动,初步体会“千克”和“克”的不同,体会他们是不同的重量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活动,唤醒学生的旧知,学会认读托盘秤。]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动手实践: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千克”的概念。 【学习任务二】 在动手实践、小组互助中建立“千克”的概念 活动1:称一称,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设计意图:建立1千克的概你爱你,感受1千克有多重。] 活动2:小组竞赛,先独立估计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再用秤来称一称,验证估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对1千克的数感。] 活动3:找一找:小组互助,称一称多少个鸡蛋的质量是1千克,几袋牛奶的质量是1千克,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是大约1千克。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1千克的重量。] 活动4:小组合作,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几千克的重量。] 活动5:抱一抱:汇报体重,互相抱抱,体会几十千克的重量。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几十千克的重量。]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二】 活动1:教师关注学生是否会正确读数。(尤其是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体会。) 活动2:鼓励估计能力强的学生分享经验。 活动3:组内每人都要找到1千克的物品。 答案预设: 两瓶矿泉水,一大袋洗衣粉,16个鸡蛋,10本数学书。 活动4:物品的重量控制在2,3千克,可以让学生组与组之间合作称出重量。 活动5:组内同性别相抱。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放手实践:称一称、说一说、找一找,建立“克”的概念。 【学习任务三】 在实践操作,小组互助中建立“克”的概念 活动1:称一称、说一说:小组合作称量物品质量并做好记录、汇报和谈发现。(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几个花生米,2分硬币……) 活动2:掂一掂,找一找:把1克重量的物体放在手中掂一掂,,找出生活中大约1克的物品。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三】 活动1:称量前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天平,组内分工清晰,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汇报时尽量让本组的学困生来汇报。 预设:比较轻的物体都使用克作单位。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掌握质量单位“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学习任务四】 活动1:估一估:多少个2分硬币是一桶油的重量,1千克里面有多少个1克。 活动2:出示书中托盘图,得出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五】 活动1:结合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在组内展开自我更正,小组互助。 活动2:独立完成书中练习3,5,6,同伴交流经验,全班交流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常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常用千克来作单位的。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 “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时,让学生观察台秤的单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把握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度,使学生更加学得开心,学得自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