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选择性必修3 第二单元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桑奇大塔
法隆寺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目
录
【课程目标】
1、了解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概况,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壹
古代印度文化
——丰富多彩、古老独特
类别 成就
宗教
文字
文学
建筑
数学
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
《梨俱吠陀》
桑奇大塔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阅读教材,分类梳理古代印度文化概况
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诗歌总集(歌颂神明,祭祀经书):“四吠陀”
“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与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一起构成古代东方最早的四种文字类型。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地理范围: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降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一、地理位置
独特地理条件对文化的影响:
文明/国家 时间 发展概况
哈拉帕文明
吠陀时代
列国时代
孔雀王朝
贵霜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约公元前2350—
前1750年
青铜时代。“印章文字”
公元前1500—
前600年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建立系列国家,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在梵语基础上创制梵文(古印度最具代表性文字)。
约公元前600—
前400年
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
约前324年—
前185年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恒河、印度河流域的王朝。佛教兴盛。
320年-500年
4世纪,印度教开始兴起
1至3世纪,地跨中亚和南亚,与罗马、安息齐名。
约320年—
约540年
2-4世纪,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摩罗衍那》定型
13--16世纪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
二、发展历史
1.文字: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
印章文字: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学家们在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 “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
梵文: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后来,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
巴利文: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其属印欧语系,印度中期雅利安语中,初期地方语之一 。
三、古代印度文化
2.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1)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雅利安人自称“出身高贵的人”,是说着印欧语的白种人,他们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
种姓制度的特点:
职业世袭,内部通婚
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既得利益,在雅利安人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婆罗门教出现了。
为种姓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2)佛教
①时间:
②创立者:
③背景:
前6世纪,列国时代
释迦摩尼
这种现象引起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产生了质疑。
④主张:
宣扬“众生平等”“因果缘由”“来世福报”“忍耐顺从”
“消灭欲望,刻苦修行”等,得到人们支持。
前6世纪,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这一时期,种姓制度的各个阶层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阶级矛盾尖锐。
⑤影响:
政治上:否定种姓制度,倡导众生平等,这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具有进步意义。
思想上:主张消除欲望,忍受苦难,有利于社会稳定;
艺术上: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与佛教有关。
⑥传播:
南传佛教传入东南亚,渗透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成炎孔雀王朝的国教,并逐步向外传播。
两汉之际,北传佛教传入中国。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与当地文化相融合,
10世纪后形成了藏传佛教。
(3)印度教
①兴起:
②内容:
4世纪笈多帝国时期,
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主张,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
以婆罗门教为基础,吸收佛教教义和教规,
使印度教成为包罗各种神明、多种哲学思想的混合宗教。
后来,印度教逐渐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减少了婆罗门教的许多烦琐仪式,打击了婆罗门在宗教中的垄断特权,受到印度社会多个阶层的欢迎,迅速崛起。
一直到13世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德里苏丹国建立,印度教一直是南亚次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今天依然有超过80%的民众信仰印度教,信众超过11亿,是印度第一大宗教。
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成书于约前四世纪,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印度学术界亦称它是古印度的一部百科全书。
《罗摩衍那》
成书于2世纪,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作品中神猴哈奴曼拥有四脸和八手,帮助罗摩战胜了强敌,救出妻子。成为印度教神话中家喻户晓的角色。
《摩诃婆罗多》
3.文学:
吠陀共有四部,以最早形成的《梨俱吠陀》最为重要。是古代印度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
4.艺术——与宗教相关
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影响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
台基四周有四个守卫四方的守兽:东方是象、南方是马、西方是牛,北方是狮。
雄狮下面中心处是具有古老印度教色彩的法轮;两边的守兽象征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毅力。
阿育王石柱 印度国徽
①对东南亚——公元前后,传播到东南亚
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及风俗习惯对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柬埔寨吴哥窟
③发明0在内的数字,发展为阿拉伯数字。
②对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灯柱上的巴利文
四、古印度的文化传播及影响
古代印度文化特点及成因
1.特点:
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
2.成因:
(1)印度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灾害频繁,使得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
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
(2)外来民族频繁入侵,外来文化的影响
(3)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动;
(4)文化创造者文化活动;
小结
贰
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中华基因、别有洞天
阅读教材,分类梳理古代朝鲜文化概况
类别 成就
天文
史学
乐舞
文字
15世纪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
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
7世纪, 修建了东亚现存最古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12世纪完成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三国史记》
15世纪仿照中国史书体例编写《高丽史》
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一、古代朝鲜
A.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人朝鲜。
B.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C.文字:在学习汉字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
乐舞
中国
朝鲜
双向交流
类别 成就
宗教
信仰
武士道
文学
建筑
绘画
阅读教材,分类梳理古代日本文化概况
神道逐渐发展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12世纪以后,武士道形成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
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二、古代日本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对日本人的文化特征做了这样的概括: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在最高程度上表现出来。
(一)认识日本
弥生时代(前300-250):倭奴国 古坟时代(250-592)大和统一 飞鸟时代(592-710)大化改新;天皇制形成;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2)(镰仓幕府) 幕府时代 武士阶层崛起(武士道) 镰仓时代(1185—1333)
室町时代(1336-1573)
战国时代(1467-1615)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
江户时代(1603-1867)
明治维新时代(1867-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1926-1945)(二战) (三)发展历史:
(二)地理环境: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
1. 神道教简称神道,是日本大和民族和琉球族的本土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
日本神社
(四)文化
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崛起,神道融合佛教等外来文化,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最为强调的精神:尽忠知耻。其最高表现就是死:为忠和耻而死,是为圆满。
日本皇室
日本天照大神
——太阳女神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后,为巩固权力,天皇自称太阳神后裔,神道教逐渐变成了天皇统治臣民的有力武器。如今,神道教成为日本国社会文化构建的源泉和基础,更是日本民族性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出发点。
2.文学:诗歌集《万叶集》
小说《源氏物语》
4.文字:平假名 片假名
3.建筑:法隆寺是人们古代建筑的代表
大和绘: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是日本画的源头。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
这个时期大和绘的代表作是《源氏物语画卷》,顾名思义,就是将《源氏物语》的故事用大和绘的手法画在屏风上。
《源氏物语绘卷》
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的木刻版画艺术,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时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
《神奈川冲浪里》
5.绘画:大和绘、浮世绘
自7世纪起,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
中国华文化对古代日本的影响
拓展
日本文化虽然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但有较强的独立性。
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华文化。
儒家文化圈:中国制度和文化对古代周边国家的影响
(1)政治:日本、朝鲜模仿中国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文化: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3)思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孔子的教导,建立孔庙,按时祭祀孔子。
(4)宗教:中国佛教、道教等传入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叁
美洲印第安文化
——原始独特、惨遭毁灭
类别 玛雅文化 印加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宗教 (多神 崇拜)
文字
历法
其它
阅读教材,分类梳理美洲印第安文化概况
大多是自然神
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图画文字
无文字,结绳记事
太阳历与太阴历
修筑驿道和太阳庙,
使用麻醉剂,进行人体解剖
锻造铜器,制作陶器、石雕、木雕和金银首饰
阿兹特克历法
知道“零”的概念
创造20进制
“玛雅历”
区域 文明 时间 国家形态
中美 玛雅文明 前2500年 至16世纪 城邦
中美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 至16世纪 结构松散王国
南美 印加文明 13世纪 至16世纪 统一大帝国
①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况。
代表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一、时空定位
②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印第安人最大的文明成就是农业:
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花生和南瓜等农作物。
据统计,当今世界农作物品种中,近半数源自美洲。
(二)经济
阿兹特克人·浮动园地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阿兹特克太阳神金字塔
印加阿卡帕纳金字塔
(三)文化
1.建筑——金字塔
古代美洲金安塔与历法都与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与农业息息相关
马丘比丘遗址被称为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是秘鲁一个著名的前哥伦布时期时印加帝国的遗迹。
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
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马丘比丘天文台
印加古道
2.文字
玛雅数字
玛雅文字
象形文字,且是三维文字,不仅有上下左右之分,还有远近之分
印加人没有书面语言;
采用绳结记录法来代替文字。
——印第安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字
阿兹特克图画文字
玛雅和阿兹特克文化中的羽蛇形象
阿兹特克神话中的
烈日之神托纳提乌
印加神话中的
太阳神因地
3.宗教——多神崇拜
玛雅文明中的
玉米神雕像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
①文化交流利于相互借鉴,促进文化的发展进步。
②文化交流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
③文化交流利于加强不同文化圈相互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
相反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
①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丰富了人类生活,增强了人类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人类的全面发展。
③不同文明交相辉映,为人类不同发展模式提供可能。
④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有利于消除文化壁垒,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1.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2.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对人类发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