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答案
1——5CBCBD 6——10DAADB 11——15ABCAD 16——20ADDBA
21——25BCDCA 26——30BAABD
31题【答案】(1)会议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要文件:《共同纲领》。作用:临时宪法的作用(4分)
(2)历史事件:开国大典(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分)
(3)(3)措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镇压反革命;稳定物价(米棉之战、银元之战);统一财经;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剿匪作战。(写出4项得4分)
32题【答案】(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或答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4分)
(2)问题:经济结构失衡,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看法: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国防,同时受到苏联的影响,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巩固了政权;但是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分)
(3)结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认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随着国家的发展需要而不断调整。(4分)
33题【答案】(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了不良情绪;根据地红色政权经历失败后出现严重危机;不掌握军事力量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农业国特殊的国情;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的失败。(答4点给8分)
(2)改革开放(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答全给3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分)石嘴山市大武口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九卿指“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这一制度( )
A.杜绝了官员腐败现象 B.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
C.明确了中央机构分工 D.导致了分封体制瓦解
2.右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 )
A.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C.科举盛行,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D.佛教盛行,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3.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唐朝诗歌的兴盛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社会经济的繁荣
4.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以证明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述情形,元朝( )
①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重新开通了京杭大运河 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5.顾炎武对寻章摘句的“俗儒之学”十分鄙弃,他不屑于做玩弄辞章的“文人”,对天文、地理、九经、诸史、河漕、兵工、山岳、风俗、吏治、财赋、典礼、制度、文物,莫不加以精究。由此可见,顾炎武( )
A.崇尚个性自由 B.继承心学的治学精神
C.批判孔孟儒学 D.重视学术的社会担当
6.下表为部分文献对17世纪苏州的描述。这些描述反映出当时的苏州( )
内容 出处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361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 《明神宗实录》卷361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4
A.贫富悬殊严重 B.社会矛盾尖锐 C.土地兼并盛行 D.雇佣关系发展
7.1895年,康有为在上海组织强学会,推进变法运动时得到了张之洞的支持。然而次年,当张之洞得悉北京强学会遭封禁后,立即解散上海强学会,令“现时各人星散,此会不办”。张之洞前后态度的变化折射出( )
A.维新运动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B.戊戌变法触动了官僚的利益
C.追求“自强”的洋务运动失败 D.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8.中国历代政权特别重视“正统的名分”,在近代这被称作“法统”,即统治权力的法律依据。有学者指出,民国的法统其实有南北两个来源,可以用民国初年两个代表性的法律文件来体现。这两个文件最有可能是 ( )
①《钦定宪法大纲》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清帝逊位诏书》 ④《中华民国宪法》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9.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据此判断,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是( )
A.改变中国弱国地位 B.反抗日本对华侵略
C.扩大皖系军阀势力 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10.1921年8月20日,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劳动周刊》问世,其刊载章十分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并冠之以口语化的标题,如《我们工人就活该死么》《反是工人倒霉》等。该报刊旨在( )
A.激发民族抗争意识觉醒 B.鼓舞工人阶级参与革命
C.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D.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意识
11.一位红军战士在家书中提及“自我反攻,以(已)到达陕西栒邑县太峪镇驻房(防),衣食住行是很平安”,“假是(使)家内接到我信,很快的与家(我)来信,不要递误,免得我在外挂念。来信到第一方军(红一方面军)第一军第四师十二团第三连。工作是很快乐的!”(家书落款时间为阳历四月卅日)由此可知,家书所写之时( )
A.红军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 B.取得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12.右图为中国近代史上某次重大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B.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C.挫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改变了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13.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经控制东北,7%的土地和86%的人口,正规军和民兵共有100万人。国民党军队共有55万人,但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沈阳、长春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这反映了( )
全国战略决战时机已成熟 B.国民政府忽视东北的地位
C.东北地区具备决战条件 D.东北地区群众基础良好
14.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为推动新年画运动的深入发展,文化部于1950年和1952年先后举行新年画作品评奖活动,选出了《农民观看拖拉机》《劳动换来光荣》《毛主席大阅兵》《群英会上的赵桂兰》《保卫和平》等具有典型性的获奖作品。此时的新年画运动( )
A.有利于增强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 B.旨在宣传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C.广泛选取农民加入合作社的题材 D.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的精神风貌
15.如表所示材料是不同学者在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的背景的观点,这可用来说明( )
材料
中国传统价值观: 一是重视伦理道德; 二是从仁义出发,强调集体利益, 促进人与人、阶级与阶级、国与国之间平等和谐相处; 三是主张“和为贵”,提倡“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不干涉原则来源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卢梭的思想
A.中西文化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
C.新中国的外交与西方外交的本质区别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深刻的思想渊源
16.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对共产主义的直接或间接攻击,周恩来在发言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说:我们允许不知真相的人抱有怀疑,但……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周恩来此举( )
A.有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 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C.使中国成为主要的反帝力量 D.说明中国已经走出了外交低谷
17.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其第二步的重大事件是( )
A.新中国成立 B.推翻国民政府 C.文化大革命 D.社会主义改造
18.中共八大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报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这反映出党和政府( )
A.侧重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先导 B.旨在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作用
C.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状态 D.意在使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9.1972年是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一年。下列项中能体现“新局面”的有( )
①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④中日正式建交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1978年11月10日开始的中央工作会议,远远超过预期,会期长达36天。该会主题原本是结束对“四人帮”的批判,集中精力搞四个现代化,但是,会议的焦点急速地从经济转向政治,开成带有全局性的拨乱反正的会议,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充分的准备。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结束阶级斗争为纲是大势所趋 B.实现四个现代化存在重大分歧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由此展开 D.改革开放的方针已经初步确定
2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地区流行一句谚语“大包干、大包干,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 )
A.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 B.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促进集约型规模经营 D.实现农业集体化生产
22.80年代初,重庆市一些企业试行以税代利,企业交纳所得税后的利润,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一部分以调节税的形式上缴国家,从而改变了过去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这项改革( )
改变了企业所有制 B.实现了政企彻底分开
C.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D.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23.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策,允许浦东新区采取比经济特区更优惠的政策来发展经济。这一决策的作出( )
A.践行了“南方谈话”的精神 B.受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影响
C.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使对外开放得到进一步深化
24.2020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也与100多个国家,10多个地区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等多份技术文件……中国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另受部分国家的邀请,中国派出医疗队对外进行援助。在这场全球战“疫”中,有一种风范叫“中国担当”,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这体现了( )
A.中国的治国理念被世界效仿 B.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代表
C.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D.全国协作抗疫上的制度优势
25.1997年香港回归之初,很少香港人申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十年之后,根据特区政府的统计,在香港的700万居民中持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人数超过400万,而英国BNO护照持有者降为150万人。这一变化表明( )
A.香港人的“一国”意识有所增强 B.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逐渐确立
C.“一国两制”构想得到成功实践 D.新时期中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
26.1999年11月,由江泽民题名的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成功;2002年3月,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三号”飞船后,江泽民为该火箭题名“神箭”。“神舟”“神箭”成功发射主要是由于我国( )
A.大力依靠社会资本 B.致力于自主创新
C.引进世界前沿科技 D.践行科学发展观
27.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这其中包括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 )
A.“一国两制”构想 B.经济体制改革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对外开放政策
2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核心理念的“全球发展倡议”,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据此可知,习近平的外交思想( )
A.彰显了世界大同的崇高追求 B.开始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D.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9.下表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规划。它体现了( )
时间 主要内容
2020—2035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2050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之首 B.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D.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精神
30.1948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政权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材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俱进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D.中国共产党坚守为民初心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 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部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面临着多种威胁政权的问题。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人民解放军仍在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东北边境,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城市中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1)写出材料一相关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所通过的重要文件及其作用。(4分)
(2)材料二《人民日报》头版报道的主要是哪一重要事件?(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53-1962年我国农业等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比重图
(右图)
材料三 国家计委同有关方面对1981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进行了调整。……其中农业总产值由原来预计增长4%提高为5.6%,工业总产值由原来预计增长6%减为3%.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由原来的2390亿元增加到2473亿元,比上年预计增长8%,重工业由原来的2860亿元减为2637亿元,比上年减少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4分)
(2)材料二反映了1958-1962年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6分)
(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6分)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锐减,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悲观的情绪和错误的思想。一些同志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坚持“城市中心论”的主张。所建立的广大根据地经济、生活条件都极其恶劣,又先后遭受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红色政权岌岌可危。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农民人口占了当时人口的90%,农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刘孝连《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红色政权建设》
材料二 1978年之后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8分)
(2)材料二中所述的“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作出这次变革决定的是党的哪次会议?概述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补填表格中中共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名称。(3分)
领导人 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 __ ①____
胡锦涛 ___ ②___
习近平 ____③__